视频直播
原标题:金融科技怎样才能 支持普惠金融 作者: 杨凯生 [ 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所谓传统的银行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努力遵循金融规律,都要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都要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要杜绝和摒弃任何简单化、片面性的东西。无论搞金融科技,还是搞普惠金融都要坚持把住风控和监管的环节。 ] 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都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关于二者的讨论已经很多。今天我想就金融科技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普惠金融谈几点看法。 金融科技的进步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FSB(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所谓金融科技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带来重大影响。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和智慧化等几个阶段。尤其是近几年来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手段给金融机构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信息传递、业务处理和服务触达面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使得金融机构信息来源变得更广泛了,信息处理变得更高效了,风险识别和防控变得更精准了。金融机构业务整合和成本平衡的掌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这一切都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传统金融的空白,进而更好地为广大小微企业、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客户提供所必要的金融服务。这无疑是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一些银行已专门搭建了线上小微客户金融服务平台,基于结算、税务、海关等有关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了多款线上贷款产品,提升了一些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不少保险公司也已相继推出了互联网保险产品,努力以更低的服务门槛,更广泛的流量入口,更为便捷的程序来扩大保险业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流量优势,推动了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发展。以往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已经变得更加直面社会公众,更加融入社会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金融科技在构建中国的普惠金融业态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还将促成金融领域包括普惠金融的更多创新,这将进一步让更广大的人群、更多的市场主体有可能更好地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更充分地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金融科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服务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但无论怎样,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没有变,它们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职责不会变。要特别注意它们经营管理结果的外部性,这个道理不应该变。无论是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关系更多的还是互补。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不同,小额业务和大额业务不同,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不同,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业务和大客户业务也不同,在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必要动不动说谁该发展而谁会被淘汰,谁可以替代谁甚至颠覆谁。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本质和核心还是金融。尽管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起源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面对这几年各类机构在市场上的情况,应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需要总结的教训很多。例如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一下,所谓的“提升效率”是不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唯一目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主要说的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做某项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时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缩短完成某项金融交易活动所需的流程。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强调过分了,则是有一定偏颇的。如果说在支付结算业务中要努力实现便捷化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客户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的问题),那么在信贷投放中如果一味追求快审批、快投放则是有一些问题的。简单地提倡所谓“秒贷”并不科学,这不利于风险的把控。还是应该区分信贷品种,根据客户类别,设定必要的阈值,有的业务可以实施机器自动审批,有的则需要机器+人工审批,在有的业务中甚至专家的作用、人力的作用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其实,可以想象的是,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如果一个客户对自己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都是到了当天就要、即刻就要的时候才来申请贷款,而且一旦不能即刻拿到资金,企业似乎马上就会出问题,那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不够心中有数,前瞻性有所不足呢?这是不是也应该成为银行考量这个客户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因素呢? 当然,银行要在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努力,能够快办的事情就不应该拖拉,但总的来说发展普惠金融还是要着重在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对各类人群、各类企业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供给方面踏踏实实地下功夫。这不是简单的“快捷”两个字所能包含的。努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努力实现对各类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努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努力把金融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这都是在发展普惠金融中所需要关注的。 所以,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所谓传统的银行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努力遵循金融规律,都要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都要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要杜绝和摒弃任何简单化、片面性的东西。要防止打着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旗号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无论搞金融科技,还是搞普惠金融都要坚持把住风控和监管的环节。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普惠金融与救济资助都是应该做的,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件事。这个问题把握不好,不仅会给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埋下隐患,而且也不利于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抓住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机遇让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触达程度更深 可以预言,未来的信息技术还将与社会生产生活进一步融合。银行要顺应趋势,加快创新,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把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把各类业务包括普惠金融业务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地方,例如在风控方面,要进一步通过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构建更为准确的客户信用拼图;在运营方面,要进一步以智能化、自动化替代劳动密集型的操作,不断提升风险把控和降低成本之间的平衡能力;在服务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场景建设,努力将有关金融产品无缝嵌入医疗、教育、出行、居住等生产生活高频场景,不断提高大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这也是普惠金融的题中应有之义。 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从新的发展视角去进一步完善新型的数字化银行的架构,匹配相应的组织系统、科技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理念,要努力实现对所有的客户都能提供“一点接入、全网响应、体验一致、高效顺畅”的高品质服务。如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我们通过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为全社会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本文为作者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发言)[详情]
事实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也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10月28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世界银行金融、竞争力与创新全球发展实践局全球宏观金融部门负责人Erik H.B.FEYEN就金融科技如何助力解决中小微融资问题时表示,中小微企业有银行交易账户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融资,而是涉及到供需两方面的问题。在需求方面,中小微企业没有很多的财务记录,也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自身的金融和管理技能有限,开展各项业务的成本也很高;在供给方面,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中小微企业相对而言成本比较高,同时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各方都有自己的难处。而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解决部分问题,如通过利用数据技术降低边际成本,包括储蓄、借贷和风险管理及获得金融建议等等。 具体而言,Erik认为金融科技助力解决中小微融资,首先对于中小微企业缺乏以往信用数据的问题可以使用另类数据来解决。比如,使用电商或者是社交媒体数据,并对这些替代数据进行评估,判断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其次,对于中小微企业没有抵押品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化来解决。比如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采用电子发票,可以在线通过开放银行的方式进行注册,此外还可以用物联网追踪物资。因此数据的连通性、开放性至关重要;此外,对于中小微企业服务成本高的问题,采用金融科技的方式,成本可能大幅下降。用传统的方式开展中小微企业借贷业务,流程复杂、成本高昂,而金融科技可以发挥便捷的优势。比如,贷款获取可以在APP上进行,评估贷款是否授予的时候,可以利用 “另类数据”做到零干预,同时也可以管理抵押品,降低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 如果上面的这些做法能够行得通,Erik说,这还需要更多政策方面的配合。首先,相关数据要获得用户的同意和许可,并保证数据准确性;其次,在稳定性方面,需关注贷款全周期的稳定性以及网络空间安全性;此外,要保持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中小企业愿意使用这些平台和服务。[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出席并发表演讲。 赵卫星表示, 今天的金融科技更加突破,来自于连接。我说我是一个“调节器”,我更像“管道工”,连接小微场景和各家金融机构。提供连接功能,创造开放式的组织架构,服务于小微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应用,会让这样小的一家银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到3年的时间,我们今天服务的客群达到了2800万,累计发放量超过9000多亿,管理信贷余额今天快达到1200亿。很有意思,一个细分市场的分析当中,我们发现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占到近60%以上的地区。这就是数字化服务和小微之间发生的变化。曾经很长的时间当中,其实并没有这样强的变化。 以下为演讲实录: 会议之前我说我是一个“调节器”,如果说大家发言长了我可以只说一句话,没有想到大家给我留下了充足时间,做金融的严格遵守时间和效率。 用一句话来介绍新网银行:做一家新一代的互联网银行。 今天的话题是“破解小微信贷”,这个话题非常难讲,在座嘉宾已经讲得非常好了。之前我认为,我们有做过类似的产品,叫“商贷痛”,痛点的“痛”,也真的让自己很痛苦。现在是“小微易”,小微企业容易解决的实习。如何解决?有几个变化、趋势非常重要。刚才黄总说到了开放银行,我觉得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变化: 1.入口多样化。之前小微业务在很长的时间里,国内外各金融机构都进行了探索、破解。我们走了很多的路径,比如线下以客户经理入驻小微行业的方式,以地缘经济的方式但始终没有一个全行业的破解方案。可能某一时期、某一行业、某一地缘可以解决,但无法最终解决全行业的小微问题。今天,由于在线化、数字化,我们看到小微企业的入口多样化了,在所有的交易环节当中,我们今天说“开放平台”,不仅银行开放,商业机构也开放了。以开放的方式,在所有的环节里面进行开放。所以,你会发现小微客户的信贷需求在多个入口里面开放出来,不仅仅是生产,不仅仅是交易的和贸易的过程中,所有的入口都多样化了。所以,金融机构可以在多入口当中作业。 2.资料的薄片化。中国金融业的同行都知道,一笔小微贷款,可能也就几万,几十万的金额,原先也需要厚厚一叠审批资料。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审批资料越来越薄了,可能一张身份证、一张营业执照就足够了。数据库越来越厚了,生产经营当中落下的行为点越来越厚。 3.风控数字化。曾经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讲究的是企业间的“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向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与交易结合,越来越多和数字化打交道的关联关系风控。 4.电子化。最后一个环节,越来越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来实现。解决小微业务的问题,可能到今天为止,看到的是线上化、数字化、普惠化来解决小微客户的问题,形成一个新的解决三角:线上化,打破时间和时空的限制,使之更方便、高校。普惠化,降低长尾客户的申贷门槛,使小微客户高可得。今天我们可以做到200人民币、500人民币一笔的信贷。当年,人工审核的时候,一个初级人员跑一趟也不止200、300元的作业成本。数字化,降低整个作业成本,调整整个的风控内容。 支撑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整个科技能力,尤其是系统架构能力的提升。整个系统架构能力当中有四个方向: 1.云计算,比如5G技术的应用,让计算不在端口,而是前端就完成计算。今天,一家新兴银行,计算不在数据库,而在云端。我们将最复杂、最难、最耗资源的部分,在云端解决了,云计算实现了自主可控和快速计算方面。 2.分布式,弹性伸缩。分布式架构,使之更具弹性,可伸缩。 3.多渠道,开放银行中,API方式、H5模式等,实心的是开放中的银行各要素和场景,和交易紧密捆绑。 4.平台化,最后是解决了小微业务批量化作业方式,更加平台化,与很多平台合作伙伴实现开放平台,实现规模化的效益。 在此之下,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大数据平台,不是你持有数据量的多寡,而是你分析、整理、采集、处理、研究、处理的能力所在。我们建立一整套基于数据采集、处理及能实现数据挖掘和完成实践的系统应用架构。 数字化风控能力,我们用人的左右脑区别来做比喻。传统的风控结构是因果关系,按照专家经验法、按照财务、按照征信数据进行授信风险的决策。今天,数字化风控走到了关联关系的分析,更像以各类行为级数据和各类数据,形成违约率、违约池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形成强化机器学习的部分。 在这个方向上,有几项值得大家对小微破解的,比如反欺诈、实时决策的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反欺诈的“三个真实”,真实的人、真实的设备、真实的意愿进行实时决策分析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今天的金融科技更加突破,来自于连接。我说我是一个“调节器”,我更像“管道工”,连接小微场景和各家金融机构。提供连接功能,创造开放式的组织架构,服务于小微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应用,会让这样小的一家银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到3年的时间,我们今天服务的客群达到了2800万,累计发放量超过9000多亿,管理信贷余额今天快达到1200亿。很有意思,一个细分市场的分析当中,我们发现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占到近60%以上的地区。这就是数字化服务和小微之间发生的变化。曾经很长的时间当中,其实并没有这样强的变化。 我们举了一些典型案例,比如: 1.农村绿领,一个80后的小女孩,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农村,想要继承祖辈的蜜桃种植。大家非常清楚,按照传统风险控制的“三表”状况,根本无法授信。今天,通过农场所有的数据处理,以及物流费用等计算,我们直接给出了25万元的借贷金额。这位80后回到农村的小女孩,正式接手了祖辈蜜桃种植基地。 2.城市创客。自身拥有高新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厂房,运用高新技术确权完成授信。今天,这类产品已经运用在国家高新(产业)。 展望未来,数字化是破解小微信贷的发展方向。在科技的支撑下,银行有动力也有能力做好小微金融业务,尤其是未来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运用下,我们觉得小微信贷业务将更加具有想象力,是一张商业可持续的业务。为什么之前各家金融机构不在这个领域当中发展,而是将其变成了一种情怀、理想和责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起来。我想,通过金融科技的桥梁,一定可以实现商业可持续。[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演讲。 杨凯生表示,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无论怎样,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并没有变。他们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职责也不会变。所以,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经营管理结构的外部性,这个道理不应该改变。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叫科技金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关系更多还是互补。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不同,小额业务和大额业务不同,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不同,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业务和大客户业务也不同。 他指出,在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没有必要动不动就说谁应该发展、谁终将会被淘汰,谁可以替代谁甚至颠覆谁。尽管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起源的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的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会议的主题,实际上是讨论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普惠金融。这个话题很热,也讨论了很久,今天我简单谈三点看法。 一、金融科技的进步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这一点要首先肯定。大家知道,科技手段给金融机构,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信息传递、业务处理和服务触达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使得金融机构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广泛,信息处理变得更高效,风险的识别和防控也变得更精准。金融机构的业务整合和成本平衡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凡此种种,这些进步都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金融的空白,进而更好地为广大小微企业、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客户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务。无疑,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例如,有不少银行搭建了线上小微客户金融服务的平台,他们根据结算、税务、海关等有关场景,纷纷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多款线上贷款产品,提升了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可获得性。一些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互联网的保险产品,努力以更低的服务门槛、更广泛的流量入口、更为便捷的程序,来扩大保险的覆盖广度、深度。一些互联网企业、科技金融公司,也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流量优势,推动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发展。因此,以往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已经变得更加直面社会公众,更加融入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金融科技在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业态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科技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服务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无论怎样,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并没有变。他们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职责也不会变。所以,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经营管理结构的外部性,这个道理不应该改变。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叫科技金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关系更多还是互补。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不同,小额业务和大额业务不同,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不同,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业务和大客户业务也不同。在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没有必要动不动就说谁应该发展、谁终将会被淘汰,谁可以替代谁甚至颠覆谁。尽管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起源的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的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这几年,各类机构在市场上的表现来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也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入的思考一下所谓的提升效率,是否发展金融科技的唯一目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实际上主要是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做某项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时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缩短、完成某项金融交易活动所需要的流程。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过分强调,则有一定的偏颇。如果说,支付结算业务中,要努力实现便捷化是不错的想法,当然也有客户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的问题。但总的来说,“提升支付业务的效率”这个想法不错。 信贷投放当中,如果一味追求“快审批、快投放”,这是有一定问题的。简单的提倡所谓的“秒贷”并不科学,不利于风险的把控,还是应该区分信贷品种,根据客户类别设定必要的阈值。有的业务可以实施机器自动审批,有些则需要“机器+人工”审批。有的业务当中,专家作用、人力作用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一个客户对自然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都到了当天就要、即刻就要的时候才申请贷款,一旦无法即刻拿到资金,企业似乎马上就会出问题,是否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这个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不够“心中有数”,前瞻性不足?这是否也应该成为银行考量这个客户经营管理水平的因素?当然,银行也一定要在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努力,能够快办的事情就不应该拖拉。但总体而言,所谓的“发展普惠金融”,还是要在着重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对各类人群、各类企业“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供给方面踏踏实实下功夫,这恐怕不是简单“快捷”二字所能够包含的。比如,努力帮贫困人口脱贫,努力实现对各类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努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努力把金融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发展普惠金融当中所需要关注的事情。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所谓的传统银行还是新兴科技金融公司,都要努力遵循这些规律,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杜绝和摒弃任何简单化、片面性的东西,要防止打着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旗号做别的事情。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普惠金融,都要坚持把控风险和监管的环节。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普惠金融和救济资助都应该做,但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如果把握不好,不仅容易给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埋下隐患,也不利于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抓住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机遇,让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让金融服务触达的深度更深。 比如风控、运营、服务方面,我们都还要努力,这些都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我们真正可以实现为所有客户都提供“一点接入,全网响应,体验一致、高效顺畅”的高品质服务。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我们通过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为全社会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的目标。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JMG咨询公司总裁、欧洲央行原支付系统与市场架构司司长Jean-Michel GODEFFROY出席并发表演讲。 Jean-Michel GODEFFROY表示,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今天我说一下数字货币,40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只有两种钱,一个是纸币,也就是央行发行的法币。另外一种是银行发行的银行的钞票,然后会出现借贷行为。在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我们称之为电子货币,现在还是有发行,它主要是非银行系统发行的,主要是以电子钱包的形式比如说Paypal,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等。十多年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首先是比特币,然求是一些其他的数字货币,他们都是基于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比特币是第一次没有真正的发行方,它意味着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没有人可以担保,这是前所未有的新的货币形式。最近又出现一种新的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央行发行的纸币了?不仅是央行,还有一些其他人提出,央行应该发布数字货币,这当然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形式,可以是电子钞票或者是基于账本的,这是一种加密货币。分布式和中央式的账本技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它是一个央行保证支付的一种技术。DLT则是要看支付的完整性。 第二种新的数字货币是最近出现的,也就是稳定币,它是有资产支持的,有点像比特币,但是它有发行方,有人来保证它的货币是有价值的,而且它是有资产支持的,要确保数字货币的价值是能够保持的。 今天,我主要来谈三种,比特币、Libra和e-krona,e-krona是瑞典央行正在考虑近年要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是在谈论数字货币的内容呢?从法律角度来说它到底是不是货币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古希腊的时候货币有三种功能——流通手段、储值手段以及计价单位。可以看到之前它只是传统的钱进行电子化,技术上也不复杂,肯定是一种货币。但是比特币并不是一种货币,它是加密货币。因为它没有价值存储的功能,比特币是第一代的加密货币,它可能只能满足第一种要求。但是Libra不太一样,Libra是有一个资产池来支持的,实际上银行当中是有钱的,也就是说Libra比比特币更像是货币。央行界对比特币和Libra有什么样的看法?央行对比特币没有那么紧张,但是Libra让他们很紧张,因为Libra成为真正货币的可能性要比比特币高得多。 我们再看一下这三种数字货币,比特币、Libra和e-krona。我觉得主办方的提出的主题是非常好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我觉得不确定性非常明显,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这种新的数字货币:第一个角度,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有吸引力?第二个角度,监管方是否可以接手?这里说的监管方不是说执法的要求,而是说公众能不能接受。比特币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两个测试它并没有通过。来看一下它的使用者,他们为什么会持有比特币,而且还是非常大量持有的,他们并不是要进行支付,而是要进行投机。很多人很有可能是非法的交易,所以它是一种形式,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对于监管方的接受程度,我们也都知道它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现在和比特币相关的非法交易非常多,所以结论非常紧张,我不知道比特币有没有未来,但是比特币作为一个货币来说是没有未来的。 再来看Libra,这就更复杂了。我这里想说三点:第一,它的展示特别不好。白皮书发布之前他们没有和任何监管方或者是监管部门进行讨论就发布了白皮书,所以它的呈现是非常不好的。另外还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匿名性、数字隐私的保护等等,但是还是有一些解决方案的,只是说他们没有花时间来找这些解决方案。监管方如果说和他们进行沟通的话,可能会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实际上是有解决方案的,在欧洲我们有一个相关的监管条例,或者是欧洲以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监管条例。 第二,吸引力。当时大家没有仔细去看,Facebook还是坚持自己的白皮书,因为他们认为其他的含量解决方案都会降低Libra的吸引力。确实,是否能吸引投资是一个问题,但是其中有一点很少有人会提到,那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本币是比较弱的,Libra对于他们来说有吸引力,就像美元和欧元都具有吸引力一样,但是他们都是有一些外汇管制的,同样也可以应用于Libra,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他们要牺牲自己的主权? 对于强货币国家来说,情况就更加复杂了,网络上进行一些电子交易用Libra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对于持有Libra,不是给你Libra来进行支付,而是说它有一些外汇的小的风险,但是它是基于一篮子的货币,比如说欧元区、日元区、英镑区,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风险呢?除非你的额度非常小。所以对用户的吸引力来说,不见得那么好。 第三,Libra对于货币的主权性、权威性是有一定威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威胁不是很大,但是发达国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已经不在央行工作了,但是对于我来说,Libra的未来如果说真的有未来的话,它是比较吻合的。就像Facebook所想的,他有一些负面的评论。因为Libra只能在监管空间存在,而不可能不接受监管,如果说有一些监管的话,可以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但是它是有成本的。二是一定会有竞争者的,你要有Libra的话,亚马逊会不会使用Libra呢?不可能的。亚马逊会建立他们自己版本的Libra的,到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竞争的类似Libra的货币。如果说出现这种情况,之前说的不同发行方的问题就又出来了。三是我们在会上也听到,其他讲者也提到跨境支付在取得新进展,因为大家对Libra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跨境场景的应用。但是传统的银行间汇款在跨境领域确实稍有落后,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在跨境这个领域在竞争。所以说,我觉得我的结论是说得很大,说得像一头大象,落地之后可能像一只老鼠,这就是我的评论。 接下来就是关于CBDC,我个人认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因为我们处在数字时代,我觉得未来就是属于数字货币的,既然已经是数字时代了,没有理由再使用纸币,但速度会不一样,比如说欧洲的瑞典和德国的速度就会截然不同。德国人喜欢使用纸币,但是在瑞典没有人喜欢用纸币,所以每个国家的进展速度会很不一样,这完全是社会和人民的选择,所以替代速度会有所不同。 另外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 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世界银行集团首席信息安全架构师张志军出席并发表演讲。 张志军表示,我们确实需要数字货币的隐私性,但我不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完全为了隐私而隐私’的数字货币。它有不同的方式,现在有一种是Quorum,所有的交易信息都加密,但授权方有能力解密,按需获取信息。另外一种是ZCash,隐藏了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说账本上的信息全部隐藏,没有人可以看到这个钱是谁发给谁的。由于监管的合规需求,我们不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可持续性、可扩容性、安全性、隐私和责任兼顾性可以看出来,数字货币是否可行性。最后看用户是否有足够的采纳度。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接下来,我就数字货币的一些技术内容来做发言。我会提到数字货币、加密货币和数字令牌。 首先,我要讲讲数字货币的技术标准。 有多少数字货币在过去的10年当中诞生?比特币2009年诞生之后,有一段时间没有非常知名的项目诞生。2013年、2014年是以太币。2016年、2017年、2018年,是新币诞生的膨胀期。 2017年到2018年期间,比较有趣的是,2018年新币发的数据三倍于2017年。然而,筹资规模差不多。也就是说,2018年有更多的团队想要靠发币赚钱。但是机构投资者通常代表的是一种“聪明的钱”,他们并没有买账。哪怕有些项目特别棒,但他筹资的规模并没有多出来很多。 很多成功的项目,1块钱都没有筹到,相当可怜。能够筹到有一定规模的资金项目,大约在700、800个。这么多新币,我们怎么知道有哪些在技术上可行?监管制度的成熟,ICO越来越少了,但是IEU等在上升,也就是说,发币换了一种新的形式。从技术角度而言,如何评估数字货币?至少可以看可持续性、可扩充性、安全性、易用性、多功能性,还有隐私和责任的兼顾性。 数字货币的可持续性,以比特币为例,首先是挖币成本,超过6000美元一块比特币,这是很多钱,是一个平均水平。很多地方,很可能是减到3000,有的地方可能超过10000。同时,挖矿成本也会大幅上升。如果每4年“矿工”回报都低,等于每4年会减少15%。量子计算出现,我们要看看它们使用的平面计算,这对于比特币而言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我们看看比特币的经济模型,现在它只控制一个参数,也就是哈希率(算力),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基于价格及哈希率的变化,现在出现了5个可能性。可以看到,比特币的价格降到了某一个点之下,整个挖矿界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从经济性角度来说,比特币降到低于它的挖矿成本之下,未来堪忧。 数字货币的处理容量方面,比特币的交易量不能太多,大大低于VISA等传统网络。和支付宝相比就更差了。从技术角度来说,如何可以把一个系统进行扩充?有两种方式,纵向、横向。纵向扩容,等于机器的容量要扩大。横向扩充,你要有更多的平行处理。对于区块链的技术而言,如何进行扩充?有不同的方式。另外是不同的数据框架,有不同的链可以同时运行,叫哈希图,这样可以增加它的产量。当然,系统复杂性也会增加。说到纵向扩容,现在不是特别容易。对于区块链来说,不同的节点都要公平,所以比较难,需要有一定的延后性,确保交易的最终性才可以进行下一步。为什么我们用了权益证明PoS,它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但并不见得会增加容量,因为有内部的时延要求,这样才可以确保交易的最终性。 有一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二级技术”,是比特币的一种技术,要求你必须要有一个节点子级,而不是写入公有网络,这其中大家已经建立了信任。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信任必须要引入到这个网络当中才可以让比特币的网络扩容,这样就可以解决三方的矛盾,它的分布系统有三个,可扩充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三点。要提高它的容量,就必须要是去中心化的网络。 安全性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说到金融交易,利用区块链的信任数据交易,一定要有安全性。DAO的智能合约黑客侵袭,51%的攻击。MT.GO,是几年前出现的一个对于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攻击。QUADRIGA CX出现了一个拒绝服务的攻击,只有一个知道秘密的人去世了,这样就无法进行赎回要求的兑现。 说到易用性,我们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讲。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通证,只要有码,进行编码就可以。技术的发展,可以显示出,以前必须要下载比特币的网络,现在不需要下载这个APP。Libra可以进一步降低准入,已经成为0了,一分钱都不需要就可以获得。 我们知道,“易用性”是用户采用的一个方面,我不细讲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数字货币隐私和责任的兼顾性。我们确实需要数字货币的隐私性,但我不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完全为了隐私而隐私”的数字货币。它有不同的方式,现在有一种是Quorum,所有的交易信息都加密,但授权方有能力解密,按需获取信息。另外一种是ZCash,隐藏了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说账本上的信息全部隐藏,没有人可以看到这个钱是谁发给谁的。由于监管的合规需求,我们不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 可持续性、可扩容性、安全性、隐私和责任兼顾性可以看出来,数字货币是否可行性。最后看用户是否有足够的采纳度。[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助理法律总顾问刘岩出席并发表演讲。 刘岩表示,IMF在设计法律和监管框架应对新型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进展,但是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唯一的前进之路就是要各方协调行动,驾驭创新,让新的科技尤其是数字货币公平、高效、安全、活跃。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会通过我们自身的活动,也通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活动,继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很多人指出,数字货币有助于解决当今支付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的支付系统偏慢,也不透明,而且排斥了很多人,与此同时我们要承认,数字货币有待测试、检验,也可能会对金融稳定和完整性构成威胁,也会引起个人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我在发言当中会着重介绍货币基金组织所做的一些工作,尤其是介绍法律层面的问题,因为我本身是律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个独特的任务就是要促成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帮助各国的央行和监管部门处理好数字货币的课题。大家可能知道,IMF和世行(WORLD BANK)去年启动了《巴黎金融科技议程(PARIS Fintech Agenda)》议程中列出了12条关键考量,供决策者和国际社区考虑。有两个内容尤其重要,一个是维护金融系统的完整性,二是要对法律框架进行现代化革新提供一个赋能环境。这两个要素实际上和IMF的任务紧密相连,即要促进和维护金融稳定,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良好运行。 这两个要素的共通点在于都是在针对一个关键性问题,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如何设计监管和法律的框架,使新科技的益处达到最大化,同时可以控制风险? 今年5月我们发表了一份报告,其中我们对各个成员国实施《巴黎金融科技议程》情况进行了总结,我们从各个国家那里在第四条磋商当中得到了一些信息,报告还总结了各个国家有关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情况。关键结论是,各个国家都在拥抱金融科技,而且在不断加强他们的法律和监管框架,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做法。 我们也发现央行对发行数字货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尤其是Facebook宣布发布Libra之后,包括一些太平洋岛国也在考虑发央行数字货币,推动数字支付,加强金融普及。 不同的国家应对风险有不同的做法,有一些国家会对数字货币交易中有关主体施加额外的一些义务,但是有很多国家并没有这样做。我们IMF积极参与金融行动国际小组FATF有关的讨论,FATF是负责制定反洗钱、反恐融资标准的国际机构。我们一直参与它的讨论,看看如何更新关于虚拟资产和虚拟资产提供者方面的反洗钱、反恐融资标准。新的标准可以说是意义深远。举例来讲,要求各个国家保证虚拟资产提供商都是有牌照的,这又是一个在数字货币当中的新的术语。而且金融资产提供商也需要承担反洗钱、反恐融资的相关义务,就像银行一样,包括要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要追踪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我们鼓励也支持我们的成员国实施新的标准。 接下来简单谈一下法律框架,刚刚提到,强大清晰的法律依据来规管数字货币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密切关注数字科技的有序发展,也一直在分析它在法律方面的意义。数字经济会引起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商法和民法方面。比如说拥有稳定币代表什么?发币方有哪些所长,相关的资产有什么样的所长,而且还要看所在管辖地的破产相关法律有可能会超越发币相关章程和合同条款。而且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央行的一种负债还是仅仅用来记账?还是法定货币,这些都是根本性的法律问题,这些都有待厘清。 如何回答数字货币的属性,也会给监管带来影响。数字货币可能具备一些特性,比如说支付系统、银行存款、大宗商品、投资证券或者是外汇等等这些属性,它可能兼而有之。那么如何定性数字货币就会决定如何监管它。比如说Libra,现在有一个待答的问题很重要——如何给Libra归类?Libra是现有法律框架下的东西,还是专门为它来量身定制一个新的法律框架来规管它。各国当局都在考虑或者是审查现有的法律框架。这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认知,认识到需要在法律上有更大的确定性和清晰性,也认识到法律需要随市场而发展。如果对于刚刚提到的问题没有明晰、确凿的回答,各国央行将很难满怀信心,快速地应对不确定性。出现金融动荡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我们明确答案的时候。 谈谈我们IMF的工作,IMF继续在做调研分析工作,深入了解相关的一些课题,包括如何应用区块链的知识普及、数字货币以及相关权力对国际支付系统,对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也在考虑未来央行的作用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和推出,除此之外,我们也在加强我们的法律分析,主要针对四个方面,我简单提一下。 第一个是商法方面的演化,比如说结算的终局性以及破产时的处理。第二个是和税收相关的法律问题,如何对数字货币等新型商业模式进行征税。第三个是基金在新的虚拟资产提供商标准方面我们所做的调研工作。最后一个是我们在调研央行数字货币发币相关的法律问题。比如说是不是法定货币,数字货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何。 最后我想说一下结论,IMF在设计法律和监管框架应对新型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进展,但是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唯一的前进之路就是要各方协调行动,驾驭创新,让新的科技尤其是数字货币公平、高效、安全、活跃。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会通过我们自身的活动,也通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活动,继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金融科技战略与法律高级顾问Ross LECKOW出席并发表演讲。 Ross LECKOW表示,全球支付体系的问题并不是一项技术、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的。数字货币也许是一项可能的解决方案,但不见得是很有效率,需要多重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并使用多种技术加强监管、合规,尤其是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来支持数字货币的使用。一是通过法律支持监管;二是私营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易时,需要有法律基础作为保护。我们支持创新,但法律的保障非常重要。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来强化法律体系,支持创新。这涉及到公法,也涉及到私法。我们还有很多待解决事项,必须要靠国际合作。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一、完善全球支付体系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支付体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及跨境支付,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许多人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尤其是支付体系;国际层面上,许多国家进行跨境支付、跨境汇款依然是非常缓慢、昂贵、低效的。私营部门应该参与进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稳定币计划,虽然现在还存在欠缺的地方。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全球支付体系是公共基础设施,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础,因此,公共部门必须要牵头,推动全球支付体系的顺利运转。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很关键,尤其是央行之间的合作格外重要。 目前,国家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我们需要有一个框架,让我们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协同、合作。国际清算银行今年设立了创新中心(Innovation Hub),致力于强化央行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国际协作,解决全球金融体系的问题,包括支付问题。国际清算银行是一个国际组织,包括世界上最重要的央行,它的使命就是要推进央行之间的合作。 二、BIS创新中心的使命、 我们6月份刚刚推出创新中心,将推动各国央行创新解决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创新中心有三大使命:一是在技术方面开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功能性;二是抓住关键的金融科技的机遇,并在这些领域方面深入发展;三是成为专家合作的协作平台。 创新中心在瑞士落地,并有三个区域中心:一是新加坡,与新加坡金管局合作;二是中国香港,与香港金管局合作;三是瑞士,与瑞士央行合作。国际清算银行将进一步设立其它分中心,从而与成员国的央行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我们希望能够开发新的技术应用,加强全球金融体系,这些应用将会与国际社会分享,从而解决全球金融系统、支付系统的问题。此外,还要开展金融领域技术变化的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央行专家间的对话、合作网络。 目前中心开展的初期项目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一些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使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监管与合规,使用数字身份基础设施支撑金融服务的提供,通过资产标记化促进与中央银行的证券结算,创造一些新的技术,比如分布式账户的技术等。这些都是第一批项目。 三、从法律视角看全球支付体系 全球支付体系的问题并不是一项技术、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的。数字货币也许是一项可能的解决方案,但不见得是很有效率,需要多重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并使用多种技术加强监管、合规,尤其是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来支持数字货币的使用。一是通过法律支持监管;二是私营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易时,需要有法律基础作为保护。我们支持创新,但法律的保障非常重要。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来强化法律体系,支持创新。这涉及到公法,也涉及到私法。我们还有很多待解决事项,必须要靠国际合作。 关于法律框架改革,我有以下看法:首先,司法框架改革非常复杂,且旷日持久。很多时候我们要找到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并落实,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其次,法律上的改革往往是国家行为,因为涉及到调整国内的法律框架。但为了解决这些国际化的问题,我们也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对问题形成共识,有共同的理解;一些国际标准,可以尽量跨境实施;此外,也要承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体系,有不同的特点。在公法和私法两个框架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改革方式。要评估一些常规的法律原则是否适合应对新的问题,比如数字货币。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当通过法律处理了一个问题,可能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详情]
原标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开展跨境金融服务须持牌经营 牌照必须有国界 中国网财经10月29日讯 昨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参加了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全体大会“数字货币的未来: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他表示:“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怎么监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孙天琦就以上问题提出三个方面建议。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详情]
原标题:欧洲央行原司长Jean-Michel GODEFFROY: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 中国网财经10月29日讯 昨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JMG咨询公司总裁、欧洲央行原支付系统与市场架构司司长Jean-Michel GODEFFROY参加了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全体大会“数字货币的未来: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他表示:“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今天我说一下数字货币,40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只有两种钱,一个是纸币,也就是央行发行的法币。另外一种是银行发行的银行的钞票,然后会出现借贷行为。在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我们称之为电子货币,现在还是有发行,它主要是非银行系统发行的,主要是以电子钱包的形式比如说Paypal,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等。十多年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首先是比特币,然求是一些其他的数字货币,他们都是基于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比特币是第一次没有真正的发行方,它意味着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没有人可以担保,这是前所未有的新的货币形式。最近又出现一种新的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央行发行的纸币了?不仅是央行,还有一些其他人提出,央行应该发布数字货币,这当然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形式,可以是电子钞票或者是基于账本的,这是一种加密货币。分布式和中央式的账本技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它是一个央行保证支付的一种技术。DLT则是要看支付的完整性。 第二种新的数字货币是最近出现的,也就是稳定币,它是有资产支持的,有点像比特币,但是它有发行方,有人来保证它的货币是有价值的,而且它是有资产支持的,要确保数字货币的价值是能够保持的。 今天,我主要来谈三种,比特币、Libra和e-krona,e-krona是瑞典央行正在考虑近年要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是在谈论数字货币的内容呢?从法律角度来说它到底是不是货币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古希腊的时候货币有三种功能——流通手段、储值手段以及计价单位。可以看到之前它只是传统的钱进行电子化,技术上也不复杂,肯定是一种货币。但是比特币并不是一种货币,它是加密货币。因为它没有价值存储的功能,比特币是第一代的加密货币,它可能只能满足第一种要求。但是Libra不太一样,Libra是有一个资产池来支持的,实际上银行当中是有钱的,也就是说Libra比比特币更像是货币。央行界对比特币和Libra有什么样的看法?央行对比特币没有那么紧张,但是Libra让他们很紧张,因为Libra成为真正货币的可能性要比比特币高得多。 我们再看一下这三种数字货币,比特币、Libra和e-krona。我觉得主办方的提出的主题是非常好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我觉得不确定性非常明显,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这种新的数字货币:第一个角度,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有吸引力?第二个角度,监管方是否可以接手?这里说的监管方不是说执法的要求,而是说公众能不能接受。比特币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两个测试它并没有通过。来看一下它的使用者,他们为什么会持有比特币,而且还是非常大量持有的,他们并不是要进行支付,而是要进行投机。很多人很有可能是非法的交易,所以它是一种形式,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对于监管方的接受程度,我们也都知道它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现在和比特币相关的非法交易非常多,所以结论非常紧张,我不知道比特币有没有未来,但是比特币作为一个货币来说是没有未来的。 再来看Libra,这就更复杂了。我这里想说三点:第一,它的展示特别不好。白皮书发布之前他们没有和任何监管方或者是监管部门进行讨论就发布了白皮书,所以它的呈现是非常不好的。另外还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匿名性、数字隐私的保护等等,但是还是有一些解决方案的,只是说他们没有花时间来找这些解决方案。监管方如果说和他们进行沟通的话,可能会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实际上是有解决方案的,在欧洲我们有一个相关的监管条例,或者是欧洲以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监管条例。 第二,吸引力。当时大家没有仔细去看,Facebook还是坚持自己的白皮书,因为他们认为其他的含量解决方案都会降低Libra的吸引力。确实,是否能吸引投资是一个问题,但是其中有一点很少有人会提到,那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本币是比较弱的,Libra对于他们来说有吸引力,就像美元和欧元都具有吸引力一样,但是他们都是有一些外汇管制的,同样也可以应用于Libra,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他们要牺牲自己的主权? 对于强货币国家来说,情况就更加复杂了,网络上进行一些电子交易用Libra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对于持有Libra,不是给你Libra来进行支付,而是说它有一些外汇的小的风险,但是它是基于一篮子的货币,比如说欧元区、日元区、英镑区,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风险呢?除非你的额度非常小。所以对用户的吸引力来说,不见得那么好。 第三,Libra对于货币的主权性、权威性是有一定威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威胁不是很大,但是发达国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已经不在央行工作了,但是对于我来说,Libra的未来如果说真的有未来的话,它是比较吻合的。就像Facebook所想的,他有一些负面的评论。因为Libra只能在监管空间存在,而不可能不接受监管,如果说有一些监管的话,可以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但是它是有成本的。二是一定会有竞争者的,你要有Libra的话,亚马逊会不会使用Libra呢?不可能的。亚马逊会建立他们自己版本的Libra的,到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竞争的类似Libra的货币。如果说出现这种情况,之前说的不同发行方的问题就又出来了。三是我们在会上也听到,其他讲者也提到跨境支付在取得新进展,因为大家对Libra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跨境场景的应用。但是传统的银行间汇款在跨境领域确实稍有落后,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在跨境这个领域在竞争。所以说,我觉得我的结论是说得很大,说得像一头大象,落地之后可能像一只老鼠,这就是我的评论。 接下来就是关于CBDC,我个人认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因为我们处在数字时代,我觉得未来就是属于数字货币的,既然已经是数字时代了,没有理由再使用纸币,但速度会不一样,比如说欧洲的瑞典和德国的速度就会截然不同。德国人喜欢使用纸币,但是在瑞典没有人喜欢用纸币,所以每个国家的进展速度会很不一样,这完全是社会和人民的选择,所以替代速度会有所不同。 另外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 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详情]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张末冬报道 加快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动能的重要选择,也是适应未来金融生态变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10月28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重重挑战。他表示,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队伍、技术应用、数据资源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李伟具体谈到,首先,加强战略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指引,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禀赋,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规划》的落地实施力度。 其次,深入研究技术,加强技术的合理运用。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 再次,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数字化转型难免面临新的风险,要坚持安全为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李伟认为,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安全关口,系牢合规准绳,卡紧应用标尺,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要加强金融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利用标记化、安全多方计算、分布存储等手段,从源头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严格控制信息访问权限,严防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 第四,增进协同合作,打造良性生态。李伟强调,商业银行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共盈的良性生态体系,既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的技术研发、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也要整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输出新能力,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详情]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让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也带来了非法跨境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阐述了上述观点。 他表示,目前在我国已出现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对于如何监管,孙天琦认为,首先,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持牌经营,必须拿到金融牌照。其次,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着一个国家的牌照到另一个国家提供金融服务。再次,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需要国际监管合作。 孙天琦强调,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但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则需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孙天琦强调,对于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中央一直强调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无照驾驶”的跨境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详情]
原标题:吴清:打造与我国经济实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金融是上海发展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标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强大的金融体系,更需要打造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清表示,围绕上述目标,上海正在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全面落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和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 吴清介绍说,当前,上海正着力扩大金融开放,主动承接加快推进国家金融服务发展的开放重大举措落地,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联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另外,上海也在着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积极争取重要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在上海先行先试,也为国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探路,努力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上海着力于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支持,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此外,吴清表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科技在金融服务上的应用,会推动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推动金融自身创新。上海将在这方面进一步做好吸引、培育各类金融科技企业以及传统金融企业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全力为各类金融服务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在上海的聚集提供最好的政府服务。[详情]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沛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沛 张末冬报道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10月28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在中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探索和突破,取得持续发展。 李东荣认为,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应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需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有序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是紧扣专注主业主责的改革要求。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 三是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应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环节、各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四是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应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融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详情]
陈元:金融科技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有望给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推动力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于10月27日开幕,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指出,新的经济模式呼唤新的金融服务形式,而金融科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陈元谈到,中国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过去着重抵押的信贷审批模式是以存量为基础的风险覆盖模式,与传统重资产行业运作相得益彰。 “中国经济的转型,是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程,未来主要采取以增量价值特别是科技创新产生的增量价值为风险定价的股权融资,而不是债权形式的融资模式。经济转型是传统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过程,一些新模式、新业态无法像传统行业那样提供存量价值的抵押和担保,而是将更多依赖以科技增量为主的股权融资。”陈元强调,新经济呼唤金融机构提供与之相符的金融服务,其中,金融科技是新金融的典型代表,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驱动现代金融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引擎。 他具体谈到,金融科技的开发和运用,将会是未来衡量传统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金融科技正在重塑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模式,因此,金融机构也需要利用新科技提升服务效率、完善风控体系、整合多方数据,最终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更多具有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 此外,金融科技还是推动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它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惠及了以往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地区和群体,也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降低金融机构成本,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础。 陈元认为,随着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也趋于规范。2019年9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随着行业顶层设计的完善和环境的优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公司陆续进入高速成长期。 展望未来,陈元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极具潜力的金融供给体系,仍将带给金融科技行业极大的发展空间,新的科技成果将给金融科技提供技术支撑。金融科技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有望给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推动力,给新经济模式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求传统的金融业机构深度地科技化和创新化。 不过,陈元特别强调,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行业风险不容忽视。“科技成果的引入可能使得不同金融业态的界限变得模糊,有可能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播。对此,我们要有所警惕,政府在做好金融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需要重视潜在的风险,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科技含量。”他说。[详情]
区块链、低利率......什么热聊什么,外滩的这场会很“新” 原创: 王恩博 国是直通车 来自全球各地的财经政要、机构高管与学界领袖聚在一起会聊些什么? 答案很简单:什么话题最热,就聊什么。 外滩金融峰会现场 图片来源:外滩金融峰会图库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共同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正在上海举行。从区块链到对外开放再到低利率,与会的财经大咖们将近期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热点话题一网打尽。 区块链技术怎么用怎么管? 随着区块链登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课堂”,这一新兴技术再度吸引众人目光。但与此同时,它留给人们的问号仍有不少。 怎样更好促进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等金融领域的应用?如何加强相关金融监管合作和规则制定?各国都在摸索之中。 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表示,区块链技术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其能够提高结算清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力推动了数字货币创新与应用。 “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说,在区块链技术帮助下,数字化平台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推动力。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中国在该领域亦拥有良好基础。CF40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透露,外汇局正推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跨境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另据了解,中国央行也正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区块链也不例外。对此陆磊亦坦言,“当我们不太清楚某一种业态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必须注意风险管控。” 他认为,风险管控基础是真正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所以要抓住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核心环节,进一步加强面向数字金融时代的支付清算、存管结算、交易报告库和中央对手方等建设,以实现更低交易成本和更低系统性风险概率。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副行长戴夫·拉姆斯登(Dave Ramsden)则强调监管部门拥抱变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想要有效地规范数字经济,监管部门就必须配备和运用合适数字工具。与此同时,包括金融技术在内的整个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出现裂痕,各国需互相学习合作以减缓这种趋势。 中国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则更关注将区块链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他强调,要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此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还有哪些招? 开放、交流、融合,源于各国经济发展现实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所趋。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红利惠及全球。 例如在外汇管理方面,40年来中国建立了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了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体系。几天前,外汇局推出了12项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措施,进一步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 谈及外汇政策下一步取向,陆磊透露,官方仍将持续促进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支持跨境货物和服务贸易方式创新,配套落实外商投资法,不断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境内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等。 作为全球化浪潮的关键推动力量,近年来国际投资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纯提醒说,随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投资正面临三方面风险挑战: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多变、国际投资规则碎片化加剧、发达国家纷纷收紧外商投资审查。 风险挑战当前,国际投资需要新机遇,而中国坚定开放的姿态无疑带来利好。 彭纯指出,在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增长态势,跨境投资已然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实现方式。他透露,作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已与高盛合作成立了中美制造业合作基金,取得良好效果。今年,该公司还将成立中日、中法等基金,与更多国家搭建双边投资新平台。 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对自身和世界来说意义重大,但如何避免“大门打开,一放了之”?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中国依然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特殊的政策机制来保证开放进程,同时维持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尤其金融开放一定要与双支柱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合,重视宏观审慎政策,保障金融稳定。 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则提到,在开放过程中要注重投资者保护和审慎监管。曾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他举例说,在沪港通推出初期,官方大量开展广泛的投资者教育,做到全市场培训。两地证监会当时也签署了跨境执法合作备忘录,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认定标准差异处理,监管信息共享,提供违法线索,协助调查取证和配合采取相关措施等作出了具体约定,从而填补了跨境执法空白。 低利率“新常态”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各国都有自己的应对措施,最为典型的就是正在全球蔓延的低利率潮,甚至是零利率、负利率。 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原主席阿代尔•特纳(Lord Adair Turner)看来,全球范围内高企的储蓄率可能会继续超过不断下降的投资需求,低利率将是未来几十年的“新常态”。 具体到中国,CF40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缪建民分析称,从人口结构看,人口老龄化趋势会遏制总需求并影响长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可能使未来数十年的利率都将保持在低位。 长期低利率可能扭曲金融市场环境,损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以保险业为例,缪建民指出,长期低利率对保险公司资产端和负债端都将造成显著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公司破产,危及行业发展基础,无异于“灰犀牛”风险。面对这一风险挑战,中国保险业应早做准备,优化商业模式、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重塑发展韧性。 尽管目前市场整体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全球基础设施合伙公司(GIP)副董事长兼合伙人、世界银行原行长金墉指出,全球存在巨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尤其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爆发式增长,“这正是一个机会”。 金墉给出一组数据称:从现在到2035年,全球新兴市场需要逾40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相当于每年2.3万亿美元。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占全球总需求超过60%。 特纳则认为,除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外,发达经济体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如相关方面能出台富有雄心的政策、加速创新、加大投资,那么重工业和重型运输等行业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零碳排放,且此举对全球经济而言成本极小。 “减少浪费的投资,增加建设零碳经济的投资,不仅是为了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也能帮助我们抵御低利率‘新常态’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挑战,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双赢。”特纳如是说。[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外汇局总会计师孙天琦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区块链技术是良药还是毒品,要看是否能获得市场认可,在当前市场中找到痛点,如能否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能否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等方面起到作用,绝不能披着外衣做非法金融活动,“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来见证。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题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 圆桌讨论 孙天琦:上周参加了华盛顿了一个金融监管的会议,有40多个国家参加。其中一天专门讲了Fintech,数字货币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几个主要的国家强调他们在这个领域监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integrity。几个国家都谈到了诚信、公平、竞争、活力等等,但“诚信”是共性的目标。诚信,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字金融创新的基本信条。 两个月之前的一个交流活动中,我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进行了交流,问尤努斯先生他对技术在金融发展创新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尤努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需求就必须满足吗?比如人们有对毒品的需求,你是否要满足他的需求?金融部门很多人对太高技术的追求是否等同于“吸毒”? 区块链等等这些创新是“良药”还是“毒品”?2016年在外滩的一次区块链会议上,当时我讲了三句话,今天依然可以用:1、不要炒作区块链这个概念;2、不能披着区块链这个外衣做非法活动,做非法金融活动;3、真正要想获得市场空间,这个技术必须从现在经济金融的痛点上、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市场所在。比如,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起到帮助作用?就像尤努斯做的事情一样;能否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作用?能否对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起到作用?新的技术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它向着“良药”的方向发展。[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预测称,未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可能只是小额的资金转移。而要让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就要看它能否解决跨境小额跨境支付背后的“三反”问题。孙天琦提出了几点监管建议:1. 必须要持牌经营;2. 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 3. 禁止非法金融服务相关发放的广告; 4.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题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 圆桌讨论 孙天琦:上周参加了华盛顿了一个金融监管的会议,有40多个国家参加。其中一天专门讲了Fintech,数字货币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几个主要的国家强调他们在这个领域监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integrity。几个国家都谈到了诚信、公平、竞争、活力等等,但“诚信”是共性的目标。诚信,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字金融创新的基本信条。 两个月之前的一个交流活动中,我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进行了交流,问尤努斯先生他对技术在金融发展创新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尤努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需求就必须满足吗?比如人们有对毒品的需求,你是否要满足他的需求?金融部门很多人对太高技术的追求是否等同于“吸毒”? 区块链等等这些创新是“良药”还是“毒品”?2016年在外滩的一次区块链会议上,当时我讲了三句话,今天依然可以用:1、不要炒作区块链这个概念;2、不能披着区块链这个外衣做非法活动,做非法金融活动;3、真正要想获得市场空间,这个技术必须从现在经济金融的痛点上、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市场所在。比如,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起到帮助作用?就像尤努斯做的事情一样;能否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作用?能否对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起到作用?新的技术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它向着“良药”的方向发展。[详情]
原标题:区块链演讲刷屏!黄奇帆语出惊人:透露了央行的大动作?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凌云 区块链迎来重磅利好,数字化浪潮要来了? 10月28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语出惊人。他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日前在针对Libra的听证会上指出,中国有一部分基础设施比美国先进得多,美国需要考虑不创新的风险,尤其需要考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如果Libra受阻,中国将先发制人。 今日在利好刺激下,A股全线沸腾,区块链及相关概念股一片涨停。截至收盘,两市涨停个股逾百家,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板块涨幅居前,区块链指数大涨8.8%,板块中53只股票近八成涨停。 黄奇帆:中国央行或是全球首推数字货币的央行 黄奇帆在会上表示,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他表示,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后可以重塑全球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2、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 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3、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 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4、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未来,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掌握真实的交易信息,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原材料、加工、分销企业提供融资、贸易、资产交易等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数字化平台把控好资金来源、杠杆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风险,获得合理的利润,还能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黄奇帆表示,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扎克伯格:若Libra受阻,中国将先发制人 此前,Facebook推出Libra引发全球央行关注,Facebook CEO扎克伯格也因此不断被质询。 北京时间10月23日,应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要求,扎克伯格出席Libra项目听证会,就相关问题回答国会议员提问。 在听证会期间,扎克伯格明确提到Libra旨在成为全球支付系统。面对议员们的压力和质疑,他多次提及中国,主要概括为如下两点: 1、Libra需要解决一些重大风险,但也需要讨论不创新的风险,尤其需要考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 2、中国有一部分基础设施比美国先进,美国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现代化的支付基础设施。 在听证会上,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资深共和党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询问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做一个Facebook版本的支付工具来进行对抗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扎克伯格回答称,他们不仅是Facebook的对手,还在和全美的公司进行竞争,他们所依赖的基础设施要比美国公司使用的基础设施更加先进。 “在我们继续向前之前,确实需要解决一些重大风险,但我也希望我们能够讨论不创新的风险,尤其需要考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 扎克伯格表示,“中国有一部分基础设施比美国要先进的多,美国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现代化的支付基础设施。” 他还称,“如果中国的金融系统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标准,那未来美国很难实施制裁和各种保护措施。” 扎克伯格提到,在Facebook 6月推出Libra白皮书后,他们注意到中国也立即公布了央行数字货币项目以及与之相关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他认为,“这是他们‘一带一路’的一部分,他们计划未来几个月推出。” 此前,扎克伯格在听证会证词中写道,Libra将会为全球尚未使用过银行服务的17亿人提供金融服务,“如果Libra不做这件事,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将会做。” 监管提示:警惕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之事 区块链迎来重磅利好,市场热情也被激活,刚刚过去的周末,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行情火爆,各类虚拟货币市价飙升。 早在2018年8月,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管部门就已联合发文提示过风险: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化、跨境化明显。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实质面向境内居民开展活动,并远程控制实施违法活动。一些个人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极可能是诈骗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资金多流向境外,监管和追踪难度很大。 二、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较强。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传,以空投“糖果”等为诱惑,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具有较强蛊惑性。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获利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三、存在多种违法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宣传,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区块链板块爆发 带动A股全线上涨 在利好刺激下,今日A股全线沸腾,上证指数直接高开至2958.69点,在集合竞价阶段一度有200只个股涨停,区块链及相关概念股几乎全线涨停,封板资金多达数百亿。 开盘后,相关板块股票持续上涨。截至收盘,两市涨停个股逾百家,区块链、金融科技等相关科技类板块涨幅居前。区块链指数涨幅8.8%,板块中53只股票近八成涨停。 “从今天的上涨来看,一天恐怕是看不出板块龙头了。要看后续的走势了。”有业内投资人士对基金君说,他感觉像看到了当年雄安板块的集体涨停的景象,当时不少个股连续多日涨停,在好几日后才看出来哪个个股是龙头。 有专业投资者提醒,当市场情绪如此亢奋是更需要关注投资风险,此前雄安等板块在暴炒之后,陷入长期调整,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损失明显。 [详情]
财联社记者:李愿 财联社10月28日讯,外汇局总会计师孙天琦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一定要强调跨境金融服务的持牌经营,“不能说出现一种跨境金融服务后,只管境内主体,不管境外主体,说不在我职责范围内,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外汇局总会计师孙天琦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一定要强调跨境金融服务的持牌经营,“不能说出现一种跨境金融服务后,只管境内主体,不管境外主体,说不在我职责范围内,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题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 圆桌讨论 孙天琦:上周参加了华盛顿了一个金融监管的会议,有40多个国家参加。其中一天专门讲了Fintech,数字货币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几个主要的国家强调他们在这个领域监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integrity。几个国家都谈到了诚信、公平、竞争、活力等等,但“诚信”是共性的目标。诚信,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字金融创新的基本信条。 两个月之前的一个交流活动中,我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进行了交流,问尤努斯先生他对技术在金融发展创新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尤努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需求就必须满足吗?比如人们有对毒品的需求,你是否要满足他的需求?金融部门很多人对太高技术的追求是否等同于“吸毒”? 区块链等等这些创新是“良药”还是“毒品”?2016年在外滩的一次区块链会议上,当时我讲了三句话,今天依然可以用:1、不要炒作区块链这个概念;2、不能披着区块链这个外衣做非法活动,做非法金融活动;3、真正要想获得市场空间,这个技术必须从现在经济金融的痛点上、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市场所在。比如,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起到帮助作用?就像尤努斯做的事情一样;能否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作用?能否对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起到作用?新的技术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它向着“良药”的方向发展。[详情]
原标题:互金协会会长李东荣: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应围绕实体经济 记者:张艳芬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不能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逻辑循环。”10月28日,在首届“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 李东荣认为,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包括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详情]
原标题: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央行正探索打造中国版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 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应时而生,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10月28日,在首届“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 在此背景下,金融与科技再次碰撞出火花,不仅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更低的经营风险,而且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机制、制度管理也带来了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动能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未来金融生态变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重重挑战。李伟表示,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队伍方面,科技人才总量少、占比低,特别是科技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据调查,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技术应用方面,科技研发投入还有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众多应用场景还亟待挖掘。 数据资源方面,因为标准不统一和部门权限问题,有数不能用;由于业务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数不会用;由于制度不健全和随意使用外部数据、违规使用数据,有数就滥用。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前不久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总体自评估只有3.01分(满分5分),这说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大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李伟解读称,这就是想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 李伟还建议,商业银行要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比如加强战略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深入研究技术,加强技术的合理运用;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增进协同合作,打造良性生态。 李伟说,商业银行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共盈的良性生态体系,既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的技术研发、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也要整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输出新能力,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详情]
原标题:李东荣: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业务应纳入风险管理框架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10月28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强调,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退出管理。 李东荣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 “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李东荣说,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 关于防控金融风险,李东荣表示,随着当前全社会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的日益增多,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性和复杂程度大幅度上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艰巨的。因此,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李东荣提到,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它的退出管理。 新京报记者 陈鹏 [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今日继续进行。CF40 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并发表演讲。 李东荣表示,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同时,应该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东荣: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伴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蓬勃兴起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的会议主题聚焦“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组织来自各个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金融业的改革发展问题,我觉得这确实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去年11月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的第十三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我们也看了一些数字。从全球的情况来看,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不同口径下的数字经济规模约占全球GDP总量的4.5%-15.5%,并继续快速发展。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网信办有关数据,去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大约是31.3万亿,占整个GDP总量的34%。在国家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脉,我认为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已经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搭题,而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更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我们也很清楚,现代金融业具有天然的数字信息基因,与信息科技融合创新一直是我国现代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回顾历史,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科技应用方面从来不是落伍者、守成者,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者、推动者。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末,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引导下,中国金融业作为民用领域较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行业,在核算工厂、联行业务等早期业务的基础上以操作电子化、系统联网化、标准统一化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探索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算盘到键盘,从单机到联网的历史性突破。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在电子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工具,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那个时候各家银行从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的数据分散状态开展数据大集中工程,从人民银行到各大国有银行到后来的股份制银行都逐步实现了数据集中,而且在集中过程当中也暴露了一些案例,破解了一些案例,实现了数据更加安全的管理。所以围绕数据集中化,我们在电子化基础上用新技术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领域持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业不仅已经成为国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最大用户,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数据处理行业。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中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探索和突破,取得持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总体科技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今后更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和优异的技术条件。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认为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我认为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前面我已经提到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不能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逻辑循环。最重要的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有益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包括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紧扣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各国长期的经济金融发展实践表明,分层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是实现实体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我国,要特别注重把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并针对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将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作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刚刚蔡主席在演讲当中也提到了个性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他刚刚阐述了很好的理论,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说了。 三是要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金融风险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表现出来,因此,各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各国金融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要牢牢守住的底线。我认为,随着当前全社会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的日益增多,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性和复杂程度大幅度上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艰巨的。因此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它的退出管理。 四是要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字素养”这个与社会大众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坚持一项原则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应该收窄而不是扩大数字鸿沟,应该将更多的经济主体合理纳入金融体系而不是精准地排斥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之中,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希望各方携手、通力协作、立足国情共同推进数字化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今日继续进行。 CF40 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出席了第四场全体大会并发表演讲,该场会议的主题为“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 李伟表示,商业银行的立身之本在于金融服务,未来核心竞争力将更多来源于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为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持续赋能。商业银行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网点的布局和服务流程,打造场景化和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形态、资产负债、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改进,也可以使得科技成果通过金融服务更好惠及百姓民生。 他强调,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伟:尊敬的蔡主席、李会长、黄市长、屠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外滩金融峰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这一话题。这个题目很大,我就从数字浪潮来临之际商业银行怎么能够数字化转型谈几点认识。 数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从结绳记事开始,数字记载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金融与科技再次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不仅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更低的经营风险,而且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机制、制度管理也带来了深刻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动能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未来金融生态变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许在不断发展、变化、演进的金融生态大环境中,技术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一、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发展。 壮大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长期战略性部署,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能够快速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准确把握经济的短板、企业的痛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更加深入关联分析经济数据和产业动态信息,更加精准优化信贷流程与信用评价模型,疏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金融提质增效。 商业银行的立身之本在于金融服务,未来核心竞争力将更多来源于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为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持续赋能。商业银行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网点的布局和服务流程,打造场景化和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形态、资产负债、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改进,也可以使得科技成果通过金融服务更好惠及百姓民生。 三、数字化转型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也使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数字化转型为商业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营业利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在激烈市场竞争当中形成差异化的比较优势。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能够改善金融供给、优化金融结构,将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来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四、数字化转型增强风险技防的能力。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字化转型为商业银行提升风控能力提供了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手段。商业银行运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能够优化金融风险防控指标和模型,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将风险技防机制嵌入金融机制全链条,有效甄别多平台借贷、逾期关联账户等风险,来提高识别风险、处置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总之,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招,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人才队伍方面,科技人才总量少、占比低,特别是科技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据调查,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在技术应用方面,科技研发投入还有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众多应用场景还亟待挖掘。 在数据资源方面,因为标准不统一和部门权限问题,有数不能用;由于业务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数不会用;由于制度不健全和随意使用外部数据、违规使用数据,有数就滥用。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前不久东荣会长领导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总体自评估只有3.01分(满分5分),这说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当中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支撑力。人民银行前不久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是想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正环境。也希望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第一,加强战略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 数字化转型关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历史机遇,要以《规划》为指引,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科学的谋划,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禀赋,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规划》的落地实施力度。 在顶层设计方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自上而下塑造数字思维,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在运营模式、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改革步伐,打造新的增长点。 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推进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的调整优化,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激发创新活力,切实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金融科技体系,使发展机制越来越活,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在人才支撑方面,围绕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选、育、流的体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结构和薪酬激励制度,使金融科技人才越来越多,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在上述方面有一些机构已经及早布局起步,在数字思维、敏捷研发、产品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第二,深入研究技术,加强技术的合理运用。 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要想把技术应用好,必须首先把技术研究透。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第三,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数字化转型难免面临新的风险,要坚持安全为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安全关口,系牢合规准绳,卡紧应用标尺,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要加强金融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利用标记化、安全多方计算、分布存储等手段,从源头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严格控制信息访问权限,严防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要强化供应链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提前谋划多种技术方案互为备份,避免对单一产品或技术的依赖,培育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保障供应链安全。 第四,增进协同合作,打造良性生态。 数字经济背景下,各方关系空前密切。独木难以成林,汇流才能成海。商业银行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共盈的良性生态体系,既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的技术研发、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也要整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输出新能力,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 各位来宾,我们要秉持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融合中激发新活力,在碰撞中展现新智慧,为推动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谢谢大家。[详情]
来新浪理财大学,听戴京焦讲《不走弯路的基金投资实践课》, 带你搞定基金实战!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称,2006年时他就不看好P2P,认为大部分是骗局。当时很多P2P公司想租BFC(外滩金融中心),郭广昌没同意,怕它们破产之后惹麻烦。总的来说,我们在支持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遵循规律、坚守底线,金融科技必须回归金融的初心。 以下为发言实录: 郭广昌: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最近我们学习了总书记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讲话,也聆听了这几天陈元主席、金墉行长、国内外金融企业家的报告,尤其是今天我们黄奇帆理事长的讲话,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当我们进入了5G+AI+区块链的时代,金融业会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在这里,我讲我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金融行业必须始终围绕实体经济,是为产业服务的行业。 这些年,我们在全球看到了很多“为搞金融而搞金融”挣快钱的例子,最后结果都不太好。但反之围绕产业发展做金融的,越做越强。我一直举一个例子,之前我多次提到,当年阿里马云做支付宝,其实目标并不是做金融,而是当时电商没有一个闭环,因为当年做电商,买家和卖家彼此不信任,有了支付宝以后,大家很放心地把钱放在中间平台上,从而有了支付宝的成功,淘宝才能从这么多互联网电商中最后成功,做到最大。支付宝作为类金融产品,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金融的根本,还是商业场景。脱离了实体经济和产业的金融,我觉得是没有生命力的。 复星也一样。很多人看我们有一些金融布局,以为我们金融要做多大。我一直跟大家说,我们无意做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也无意把金融这块做得多大。金融是为我们产业服务的。这几年来比较疯狂的万能险业务,复星虽然有保险公司,但这块业务始终不是我们着力发展的,保险就应该姓“保”,应该切切实实做好保险产品。我们复星联合健康险虽然成立不到三年,但今年上半年其全国范围保险业务收入取得了600%的增长。原因就是我们健康险给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张保单,而是整个复星大健康的产业保障。包括从健康保险到健康管理,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以及全球领先的创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等等。我们的健康保险,不仅是当你生病的时候有保障,有服务,更重要的,我们通过我们的管理和服务,让你更健康、不生病。同时,我们也敢给病人做带病投保,因为我们有这种管理能力,我们对慢病病人有很好的管理和服务,使他们不会比健康人群、不生病的人群更危险。复星要做的,就是以金融为链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闭环,真正用金融服务好产业、服务好客户。 第二,金融科技,首先是金融。科技只是运用的技术和手段。这些年,金融科技发展很快,包括电子货币、P2P、第三方支付、智能投顾等等。但怎么区分哪些是真的金融科技,哪些只是批着金融科技的外衣?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看金融本质,包括AI、区块链等,都是技术,是手段。 几年前我就不看好P2P,我觉得大部分都是骗局。一个金融企业的核心,就是风险定价能力,无论用大数据还是产业经营、产业链上下端的资源,绝对不能离开这种风险定价能力。 我们复星投资的FinTech企业,首先,是真正为金融业服务。比如金融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高效,所以我跟复星同学一直说,我们要比别人快0.01秒。做金融,做投资,就是跟时间跟市场赛跑,所以如果我们比别人决策更高效,就能抓住机会。就像现在我们在以色列投资的Bondit,是利用机器学习、专注于全球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能基于不同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90秒内生成最优债券投资组合,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投资决策效率,能为投资创造更多价值。此外,我们也积极研究区块链对金融和供应链的影响,我一直觉得,区块链在安全性、透明性以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效率方面,会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复星一直做的,是积极研究区块链底层技术以及相关应用技术。我们投资的分布科技等,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对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交换、存储的解决方案。比如分布科技,为贵阳情镇市50万名农民及企业的数字身份提供区块链底层技术支持,确保身份真实性的基础上,助力城市诚信体系建设,未来也会协助国家做精准扶贫。同时,分布科技也为雄安新区数字信用链提供区块链的底层技术,确保了企业、人员的招投标信息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对区块链这类创新行业,复星会保持高度关注和探索,就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用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国际金融体系应该有更多话语权,在区块链行业也绝对不应落后。我相信,凝聚国有和民营的力量,注重风险的同时,大家应该共同探索区块链的应用。 总的来说,我们在支持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遵循规律、坚守底线,金融科技必须回归金融的初心。 第三,中国金融行业要加快改革开放,应该吸引更多优质国际金融企业和金融科技进入中国。 在过去几年,复星在全球金融方面中做了一些布局,也帮助复星在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我们布局了德国拥有220多年历史的私人银行H&A,而且是全牌照的银行,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Fidelidade,葡萄牙第一大上市银行BCP,我们覆盖了日本、英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资产管理平台,我们在保险板块,有香港鼎睿再保险和美国AmeriTrust保险,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服务于当地,但也希望能服务于中国企业海外的发展,比如帮助银联在葡萄牙发卡。过往经验告诉我们,世界金融体系是一个成熟、开放的平台。我碰到很多海外的金融界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期望,期望中国金融行业能不断开放。 今年金融行业最大的事情,就是“国11条”的推出,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我一直觉得,我们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前四大银行都被中国的银行包揽了,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对外开放对中国金融行业会有多少冲击,反而通过这样的对外开放,把更多海外的成熟经验和模式引进中国,提升我们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以保险行业来说,国外优质保险机构的进入,将进一步丰富中国保险行业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保险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特别是国外保险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比较广泛,随着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海外的应用经验加速和促进中国保险业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而科技创新逐步颠覆保险业的商业模式,变革保险业的经营方式。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将重构保险业价值链,包括通过替代保单契约录入核保、收费等简单重复性的操作,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特征分析,定制专属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等等。这些应用现在都已经比较充分,比较有效果。 像我们以前投资的英国的一家企业The Floow,是全球第三大车联网数据服务创新供应商。其基于车联网大数据驾驶行为的分析模型,为保险公司提供精算定价,这个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行为分析,能最大程度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将极大的降低长期安全驾驶司机的保险费用,同时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我特别希望将我们投资的The Floow这样的优质金融企业也带回中国,帮助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 最后,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还是要呼吁,我们促进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行业发展和建设,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特别是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很多。怎么解决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更懂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民营金融机构也更了解这其中的诉求、矛盾。所以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比如,复星跟蚂蚁金服一起发起设立网商银行,作为一家民营银行,我们已经累计为超过1200万户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提供服务,同时,通过长期积累的风控技术能力,一方面可以让小微企业不用担保和抵押,凭借信用就能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将网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左右。 今天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是,前几年,尤其2015年,民营企业资金方面得到了很大支持,是通过公开发债。很多企业甚至把银行的钱还了,通过公开发债进行募资,成本也比较低。这几年,一方面由于部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另外一部分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更重要的,是大数原则。这样一种比较大规模的发债,一定会带来一定数量的违约,包括民企、国企。由于刚兑思维,由于不少中介机构非常害怕这种部分违约带来的对中介机构的过大责任的承担,现在大家尤其不敢给民企发债。所以,导致我们整个公开发债市场,尤其民营企业,都在下跌。再加上经济下行,对民营企业的资金荒,让本来困难的情况更恶化。所以,这个问题,我希望得到方方面面的足够的重视。 随着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全面加速,我们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快对内开放,让民企和外企能一视同仁。当然,针对此前一些民营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管,因为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不管谁做,内资外资还是国企民企都会遇到风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强监管、坚守底线,我们才能更好地依托产业服务大众。 我本身不是金融方面的专家,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个场地,给大家端茶送水提供一些服务。所以我不敢太多的占用大家的时间,也希望大家在上海能更有收获,更开心!谢谢大家![详情]
原标题:评论丨黄奇帆:数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态 今天谈谈我对数字化的理解以及数字化如何颠覆全球金融生态。 一、数字化的构成与颠覆性作用 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的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地信息积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通过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而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二、数字化与金融结合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以后,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前,我国个人支付主要通过纸币、储蓄卡、信用卡来完成。2002年,在合并了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家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分中心的基础上,我国组建了银联公司。银联创立之后,自主建成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推广了统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标准,在传统支付领域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但在创新支付领域如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面进展缓慢。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应用普及,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走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新的支付已经占据主流地位。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覆盖14亿人。从线上到线下,从家庭日常水电气话费支付到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移动支付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打破了传统支付方式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局限性。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3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是1800亿美元,差距达到数百倍。我国的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全球领先。如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支付。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下商户门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范围几乎可以涵盖餐饮、超市、便利店、主题乐园、休闲等各类吃喝玩乐消费场景。 移动支付使得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得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不再需要卖掉所有权,而只需要卖掉某一个时段的使用权。未来,共享家具、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类共享业态在移动支付的助推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个人跨境转账的底层技术实现方式也开始被改写。过去,个人跨境转账需要跨越支付机构、银行和国际间结算网络,整个过程由于串行处理而效率低下。而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但是,在新的支付方式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人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性。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部分商家开始热衷于“无现金”,拒收现金的现象也随之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人民币。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还会危及金融安全。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基础是电力设施、数据中心、网络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如地震、断电、人祸导致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二)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不仅需要改变个人支付方式,企业间、国家间的支付结算方式也需要进行重塑。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外汇结算时,会面临是两国货币直接支付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中间价结算的问题。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报文交换服务与接口软件,覆盖200余个国家,拥有近万家直接与间接会员,目前SWIFT系统每日结算额达到5万亿至6万亿美元,全年结算额约2000万亿美元。CHIPS是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于1970年建立,由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处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国际美元交易。SWIFT和CHIPS汇集了全球大部分银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度依赖SWIFT和CHIP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首先,SWIFT和CHIPS正逐渐沦为美国行使全球霸权,进行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2006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对SWIFT和CHIPS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欧洲商业银行与伊朗存在资金往来,美国随即以资助恐怖主义为借口,要求欧洲100多家银行冻结伊朗客户的资金,并威胁将为伊朗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列入黑名单。随后全球绝大部分银行断绝了和伊朗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伊朗的对外金融渠道几乎被彻底切断。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美国除了联合沙特将石油价格腰斩外,更威胁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随后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经济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其次,SWIFT是过时的、效率低下、成本极高的支付系统。SWIFT成立46年以来,技术更新缓慢,效率已经比较低下,国际电汇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到账,大额汇款通常需要纸质单据,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交易。同时SWIFT通常按结算量的万分之一收取费用,凭借垄断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所以说,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依托技术更新缓慢、安全性难以保证的SWIFT和CHIPS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三)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货币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交换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原始社会没有货币,通过皮毛、贝壳等稀缺的物质来进行交换,但交换的媒介始终无法统一,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开始以黄金、白银或铜币等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中介。工业社会后,商品价值量越来越大,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难以承载巨大的交易规模,纸币随之出现。上世纪80年代,货币的电子化越来越发达,电子钱包、信用卡、储记卡、手机支付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以比特币、Libra、央行数字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开始出现,货币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那么货币发行的基础是什么呢?以前货币依靠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锚定物。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货币发行的基础变成了与国家主权、GDP、财政收入相挂钩的国家信用。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通过美元垄断了全球石油美元结算和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全球货币”。 然而依赖主权信用发放的货币也面临货币超发等问题。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全球基础货币总量(央行总资产)不到1000亿美元;198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199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是21万亿美元。尤其是近10年来,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通过国债投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债务总量从2007年的9万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GDP。如果美国债务持续攀升,到期债务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财政收入,美国没有信用再发国债,融资能力将会减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 如何改变货币超发的局面?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世界各国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有学者提出回归金本位的呼吁,但受限于黄金储量,回归金本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四)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 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 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发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有条件的数字化平台公司,围绕自身产业链筹建非银金融机构,独立发展金融业务。另一种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数字化平台。前几年经济有些脱实向虚,许多工商业企业、非金融企业热衷于跨界运作,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各种金融机构热衷于集团化、全牌照,以至于金融业杠杆叠加、风险累积、乱象丛生。目前,金融业正在按中央部署进行去杠杆、防风险、加强新形势下资管业务、跨界业务的整顿。 未来,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掌握真实的交易信息,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原材料、加工、分销企业提供融资、贸易、资产交易等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数字化平台把控好资金来源、杠杆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风险,获得合理的利润,还能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黄奇帆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本文为作者在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由主办方供稿)[详情]
原标题:李东荣: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今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四场全体大会主题为“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CF40 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李东荣谈到:“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认为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我认为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最重要的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有益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 二是要紧扣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 三是要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金融风险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表现出来,因此,各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各国金融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要牢牢守住的底线。 四是要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之中,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我们看了一些数字。从全球的情况来看,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不同口径下的数字经济规模约占全球GDP总量的4.5%-15.5%,并继续快速发展。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网信办有关数据,去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大约是31.3万亿,占整个GDP总量的34%。在国家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脉,我认为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已经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搭题,而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更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我们也很清楚,现代金融业具有天然的数字信息基因,与信息科技融合创新一直是我国现代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回顾历史,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科技应用方面从来不是落伍者、守成者,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者、推动者。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末,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引导下,中国金融业作为民用领域较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行业,在核算工厂、联行业务等早期业务的基础上以操作电子化、系统联网化、标准统一化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探索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算盘到键盘,从单机到联网的历史性突破。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在电子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工具,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那个时候各家银行从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的数据分散状态开展数据大集中工程,从人民银行到各大国有银行到后来的股份制银行都逐步实现了数据集中,而且在集中过程当中也暴露了一些案例,破解了一些案例,实现了数据更加安全的管理。所以围绕数据集中化,我们在电子化基础上用新技术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领域持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业不仅已经成为国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最大用户,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数据处理行业。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中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探索和突破,取得持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总体科技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今后更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和优异的技术条件。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认为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我认为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前面我已经提到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不能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逻辑循环。最重要的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有益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包括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紧扣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各国长期的经济金融发展实践表明,分层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是实现实体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我国,要特别注重把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并针对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将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作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刚刚蔡主席在演讲当中也提到了个性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他刚刚阐述了很好的理论,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说了。 三是要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金融风险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表现出来,因此,各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各国金融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要牢牢守住的底线。我认为,随着当前全社会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的日益增多,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性和复杂程度大幅度上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艰巨的。因此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它的退出管理。 四是要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字素养”这个与社会大众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坚持一项原则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应该收窄而不是扩大数字鸿沟,应该将更多的经济主体合理纳入金融体系而不是精准地排斥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之中,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希望各方携手、通力协作、立足国情共同推进数字化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原标题:央行李伟:区块链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10月28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 李伟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 “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李伟说,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要想把技术应用好,必须首先把技术研究透。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 李伟解释说,“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新京报记者 陈鹏 [详情]
原标题:金融科技怎样才能 支持普惠金融 作者: 杨凯生 [ 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所谓传统的银行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努力遵循金融规律,都要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都要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要杜绝和摒弃任何简单化、片面性的东西。无论搞金融科技,还是搞普惠金融都要坚持把住风控和监管的环节。 ] 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都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关于二者的讨论已经很多。今天我想就金融科技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普惠金融谈几点看法。 金融科技的进步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FSB(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所谓金融科技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带来重大影响。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和智慧化等几个阶段。尤其是近几年来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手段给金融机构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信息传递、业务处理和服务触达面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使得金融机构信息来源变得更广泛了,信息处理变得更高效了,风险识别和防控变得更精准了。金融机构业务整合和成本平衡的掌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这一切都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传统金融的空白,进而更好地为广大小微企业、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客户提供所必要的金融服务。这无疑是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一些银行已专门搭建了线上小微客户金融服务平台,基于结算、税务、海关等有关场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了多款线上贷款产品,提升了一些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不少保险公司也已相继推出了互联网保险产品,努力以更低的服务门槛,更广泛的流量入口,更为便捷的程序来扩大保险业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流量优势,推动了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发展。以往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已经变得更加直面社会公众,更加融入社会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金融科技在构建中国的普惠金融业态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还将促成金融领域包括普惠金融的更多创新,这将进一步让更广大的人群、更多的市场主体有可能更好地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更充分地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金融科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服务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但无论怎样,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没有变,它们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职责不会变。要特别注意它们经营管理结果的外部性,这个道理不应该变。无论是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关系更多的还是互补。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不同,小额业务和大额业务不同,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不同,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业务和大客户业务也不同,在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必要动不动说谁该发展而谁会被淘汰,谁可以替代谁甚至颠覆谁。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本质和核心还是金融。尽管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起源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面对这几年各类机构在市场上的情况,应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需要总结的教训很多。例如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一下,所谓的“提升效率”是不是发展金融科技的唯一目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主要说的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做某项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时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缩短完成某项金融交易活动所需的流程。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强调过分了,则是有一定偏颇的。如果说在支付结算业务中要努力实现便捷化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客户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的问题),那么在信贷投放中如果一味追求快审批、快投放则是有一些问题的。简单地提倡所谓“秒贷”并不科学,这不利于风险的把控。还是应该区分信贷品种,根据客户类别,设定必要的阈值,有的业务可以实施机器自动审批,有的则需要机器+人工审批,在有的业务中甚至专家的作用、人力的作用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其实,可以想象的是,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如果一个客户对自己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都是到了当天就要、即刻就要的时候才来申请贷款,而且一旦不能即刻拿到资金,企业似乎马上就会出问题,那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不够心中有数,前瞻性有所不足呢?这是不是也应该成为银行考量这个客户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因素呢? 当然,银行要在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努力,能够快办的事情就不应该拖拉,但总的来说发展普惠金融还是要着重在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对各类人群、各类企业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供给方面踏踏实实地下功夫。这不是简单的“快捷”两个字所能包含的。努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努力实现对各类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努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努力把金融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这都是在发展普惠金融中所需要关注的。 所以,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所谓传统的银行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都要努力遵循金融规律,都要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都要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要杜绝和摒弃任何简单化、片面性的东西。要防止打着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旗号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无论搞金融科技,还是搞普惠金融都要坚持把住风控和监管的环节。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普惠金融与救济资助都是应该做的,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件事。这个问题把握不好,不仅会给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埋下隐患,而且也不利于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抓住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机遇让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触达程度更深 可以预言,未来的信息技术还将与社会生产生活进一步融合。银行要顺应趋势,加快创新,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把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把各类业务包括普惠金融业务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加大工作力度的地方,例如在风控方面,要进一步通过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构建更为准确的客户信用拼图;在运营方面,要进一步以智能化、自动化替代劳动密集型的操作,不断提升风险把控和降低成本之间的平衡能力;在服务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场景建设,努力将有关金融产品无缝嵌入医疗、教育、出行、居住等生产生活高频场景,不断提高大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这也是普惠金融的题中应有之义。 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从新的发展视角去进一步完善新型的数字化银行的架构,匹配相应的组织系统、科技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理念,要努力实现对所有的客户都能提供“一点接入、全网响应、体验一致、高效顺畅”的高品质服务。如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我们通过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为全社会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本文为作者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发言)[详情]
事实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也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10月28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世界银行金融、竞争力与创新全球发展实践局全球宏观金融部门负责人Erik H.B.FEYEN就金融科技如何助力解决中小微融资问题时表示,中小微企业有银行交易账户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融资,而是涉及到供需两方面的问题。在需求方面,中小微企业没有很多的财务记录,也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自身的金融和管理技能有限,开展各项业务的成本也很高;在供给方面,对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中小微企业相对而言成本比较高,同时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各方都有自己的难处。而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解决部分问题,如通过利用数据技术降低边际成本,包括储蓄、借贷和风险管理及获得金融建议等等。 具体而言,Erik认为金融科技助力解决中小微融资,首先对于中小微企业缺乏以往信用数据的问题可以使用另类数据来解决。比如,使用电商或者是社交媒体数据,并对这些替代数据进行评估,判断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其次,对于中小微企业没有抵押品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化来解决。比如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采用电子发票,可以在线通过开放银行的方式进行注册,此外还可以用物联网追踪物资。因此数据的连通性、开放性至关重要;此外,对于中小微企业服务成本高的问题,采用金融科技的方式,成本可能大幅下降。用传统的方式开展中小微企业借贷业务,流程复杂、成本高昂,而金融科技可以发挥便捷的优势。比如,贷款获取可以在APP上进行,评估贷款是否授予的时候,可以利用 “另类数据”做到零干预,同时也可以管理抵押品,降低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 如果上面的这些做法能够行得通,Erik说,这还需要更多政策方面的配合。首先,相关数据要获得用户的同意和许可,并保证数据准确性;其次,在稳定性方面,需关注贷款全周期的稳定性以及网络空间安全性;此外,要保持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中小企业愿意使用这些平台和服务。[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出席并发表演讲。 赵卫星表示, 今天的金融科技更加突破,来自于连接。我说我是一个“调节器”,我更像“管道工”,连接小微场景和各家金融机构。提供连接功能,创造开放式的组织架构,服务于小微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应用,会让这样小的一家银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到3年的时间,我们今天服务的客群达到了2800万,累计发放量超过9000多亿,管理信贷余额今天快达到1200亿。很有意思,一个细分市场的分析当中,我们发现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占到近60%以上的地区。这就是数字化服务和小微之间发生的变化。曾经很长的时间当中,其实并没有这样强的变化。 以下为演讲实录: 会议之前我说我是一个“调节器”,如果说大家发言长了我可以只说一句话,没有想到大家给我留下了充足时间,做金融的严格遵守时间和效率。 用一句话来介绍新网银行:做一家新一代的互联网银行。 今天的话题是“破解小微信贷”,这个话题非常难讲,在座嘉宾已经讲得非常好了。之前我认为,我们有做过类似的产品,叫“商贷痛”,痛点的“痛”,也真的让自己很痛苦。现在是“小微易”,小微企业容易解决的实习。如何解决?有几个变化、趋势非常重要。刚才黄总说到了开放银行,我觉得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变化: 1.入口多样化。之前小微业务在很长的时间里,国内外各金融机构都进行了探索、破解。我们走了很多的路径,比如线下以客户经理入驻小微行业的方式,以地缘经济的方式但始终没有一个全行业的破解方案。可能某一时期、某一行业、某一地缘可以解决,但无法最终解决全行业的小微问题。今天,由于在线化、数字化,我们看到小微企业的入口多样化了,在所有的交易环节当中,我们今天说“开放平台”,不仅银行开放,商业机构也开放了。以开放的方式,在所有的环节里面进行开放。所以,你会发现小微客户的信贷需求在多个入口里面开放出来,不仅仅是生产,不仅仅是交易的和贸易的过程中,所有的入口都多样化了。所以,金融机构可以在多入口当中作业。 2.资料的薄片化。中国金融业的同行都知道,一笔小微贷款,可能也就几万,几十万的金额,原先也需要厚厚一叠审批资料。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审批资料越来越薄了,可能一张身份证、一张营业执照就足够了。数据库越来越厚了,生产经营当中落下的行为点越来越厚。 3.风控数字化。曾经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讲究的是企业间的“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向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与交易结合,越来越多和数字化打交道的关联关系风控。 4.电子化。最后一个环节,越来越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来实现。解决小微业务的问题,可能到今天为止,看到的是线上化、数字化、普惠化来解决小微客户的问题,形成一个新的解决三角:线上化,打破时间和时空的限制,使之更方便、高校。普惠化,降低长尾客户的申贷门槛,使小微客户高可得。今天我们可以做到200人民币、500人民币一笔的信贷。当年,人工审核的时候,一个初级人员跑一趟也不止200、300元的作业成本。数字化,降低整个作业成本,调整整个的风控内容。 支撑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整个科技能力,尤其是系统架构能力的提升。整个系统架构能力当中有四个方向: 1.云计算,比如5G技术的应用,让计算不在端口,而是前端就完成计算。今天,一家新兴银行,计算不在数据库,而在云端。我们将最复杂、最难、最耗资源的部分,在云端解决了,云计算实现了自主可控和快速计算方面。 2.分布式,弹性伸缩。分布式架构,使之更具弹性,可伸缩。 3.多渠道,开放银行中,API方式、H5模式等,实心的是开放中的银行各要素和场景,和交易紧密捆绑。 4.平台化,最后是解决了小微业务批量化作业方式,更加平台化,与很多平台合作伙伴实现开放平台,实现规模化的效益。 在此之下,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大数据平台,不是你持有数据量的多寡,而是你分析、整理、采集、处理、研究、处理的能力所在。我们建立一整套基于数据采集、处理及能实现数据挖掘和完成实践的系统应用架构。 数字化风控能力,我们用人的左右脑区别来做比喻。传统的风控结构是因果关系,按照专家经验法、按照财务、按照征信数据进行授信风险的决策。今天,数字化风控走到了关联关系的分析,更像以各类行为级数据和各类数据,形成违约率、违约池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形成强化机器学习的部分。 在这个方向上,有几项值得大家对小微破解的,比如反欺诈、实时决策的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反欺诈的“三个真实”,真实的人、真实的设备、真实的意愿进行实时决策分析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今天的金融科技更加突破,来自于连接。我说我是一个“调节器”,我更像“管道工”,连接小微场景和各家金融机构。提供连接功能,创造开放式的组织架构,服务于小微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应用,会让这样小的一家银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到3年的时间,我们今天服务的客群达到了2800万,累计发放量超过9000多亿,管理信贷余额今天快达到1200亿。很有意思,一个细分市场的分析当中,我们发现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占到近60%以上的地区。这就是数字化服务和小微之间发生的变化。曾经很长的时间当中,其实并没有这样强的变化。 我们举了一些典型案例,比如: 1.农村绿领,一个80后的小女孩,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农村,想要继承祖辈的蜜桃种植。大家非常清楚,按照传统风险控制的“三表”状况,根本无法授信。今天,通过农场所有的数据处理,以及物流费用等计算,我们直接给出了25万元的借贷金额。这位80后回到农村的小女孩,正式接手了祖辈蜜桃种植基地。 2.城市创客。自身拥有高新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厂房,运用高新技术确权完成授信。今天,这类产品已经运用在国家高新(产业)。 展望未来,数字化是破解小微信贷的发展方向。在科技的支撑下,银行有动力也有能力做好小微金融业务,尤其是未来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运用下,我们觉得小微信贷业务将更加具有想象力,是一张商业可持续的业务。为什么之前各家金融机构不在这个领域当中发展,而是将其变成了一种情怀、理想和责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展起来。我想,通过金融科技的桥梁,一定可以实现商业可持续。[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演讲。 杨凯生表示,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无论怎样,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并没有变。他们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职责也不会变。所以,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经营管理结构的外部性,这个道理不应该改变。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叫科技金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关系更多还是互补。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不同,小额业务和大额业务不同,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不同,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业务和大客户业务也不同。 他指出,在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没有必要动不动就说谁应该发展、谁终将会被淘汰,谁可以替代谁甚至颠覆谁。尽管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起源的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的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会议的主题,实际上是讨论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普惠金融。这个话题很热,也讨论了很久,今天我简单谈三点看法。 一、金融科技的进步有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这一点要首先肯定。大家知道,科技手段给金融机构,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信息传递、业务处理和服务触达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使得金融机构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广泛,信息处理变得更高效,风险的识别和防控也变得更精准。金融机构的业务整合和成本平衡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凡此种种,这些进步都使得金融机构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金融的空白,进而更好地为广大小微企业、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客户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务。无疑,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例如,有不少银行搭建了线上小微客户金融服务的平台,他们根据结算、税务、海关等有关场景,纷纷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多款线上贷款产品,提升了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可获得性。一些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互联网的保险产品,努力以更低的服务门槛、更广泛的流量入口、更为便捷的程序,来扩大保险的覆盖广度、深度。一些互联网企业、科技金融公司,也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流量优势,推动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发展。因此,以往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已经变得更加直面社会公众,更加融入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金融科技在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业态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科技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服务普惠金融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跨界参与,金融业务的边界似乎正在逐渐模糊。无论怎样,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作为经济运行、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并没有变。他们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职责也不会变。所以,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经营管理结构的外部性,这个道理不应该改变。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叫科技金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传统银行、传统金融的关系更多还是互补。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不同,小额业务和大额业务不同,短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不同,个人业务、小微企业业务和大客户业务也不同。在这些不同的业务领域,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没有必要动不动就说谁应该发展、谁终将会被淘汰,谁可以替代谁甚至颠覆谁。尽管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起源的属性有所不同,专长有所不同,甚至行业的文化也很不一样,但都需要在遵循金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这几年,各类机构在市场上的表现来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也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入的思考一下所谓的提升效率,是否发展金融科技的唯一目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实际上主要是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减少做某项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时间。如何利用科技手段,缩短、完成某项金融交易活动所需要的流程。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过分强调,则有一定的偏颇。如果说,支付结算业务中,要努力实现便捷化是不错的想法,当然也有客户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的问题。但总的来说,“提升支付业务的效率”这个想法不错。 信贷投放当中,如果一味追求“快审批、快投放”,这是有一定问题的。简单的提倡所谓的“秒贷”并不科学,不利于风险的把控,还是应该区分信贷品种,根据客户类别设定必要的阈值。有的业务可以实施机器自动审批,有些则需要“机器+人工”审批。有的业务当中,专家作用、人力作用应该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一个客户对自然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都到了当天就要、即刻就要的时候才申请贷款,一旦无法即刻拿到资金,企业似乎马上就会出问题,是否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这个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不够“心中有数”,前瞻性不足?这是否也应该成为银行考量这个客户经营管理水平的因素?当然,银行也一定要在改进金融服务方面不断努力,能够快办的事情就不应该拖拉。但总体而言,所谓的“发展普惠金融”,还是要在着重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对各类人群、各类企业“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供给方面踏踏实实下功夫,这恐怕不是简单“快捷”二字所能够包含的。比如,努力帮贫困人口脱贫,努力实现对各类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努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努力把金融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发展普惠金融当中所需要关注的事情。任何一个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无论是所谓的传统银行还是新兴科技金融公司,都要努力遵循这些规律,立足于长远可持续发展,避免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要杜绝和摒弃任何简单化、片面性的东西,要防止打着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旗号做别的事情。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普惠金融,都要坚持把控风险和监管的环节。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普惠金融和救济资助都应该做,但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如果把握不好,不仅容易给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埋下隐患,也不利于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抓住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机遇,让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让金融服务触达的深度更深。 比如风控、运营、服务方面,我们都还要努力,这些都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我们真正可以实现为所有客户都提供“一点接入,全网响应,体验一致、高效顺畅”的高品质服务。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我们通过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为全社会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的目标。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JMG咨询公司总裁、欧洲央行原支付系统与市场架构司司长Jean-Michel GODEFFROY出席并发表演讲。 Jean-Michel GODEFFROY表示,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今天我说一下数字货币,40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只有两种钱,一个是纸币,也就是央行发行的法币。另外一种是银行发行的银行的钞票,然后会出现借贷行为。在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我们称之为电子货币,现在还是有发行,它主要是非银行系统发行的,主要是以电子钱包的形式比如说Paypal,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等。十多年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首先是比特币,然求是一些其他的数字货币,他们都是基于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比特币是第一次没有真正的发行方,它意味着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没有人可以担保,这是前所未有的新的货币形式。最近又出现一种新的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央行发行的纸币了?不仅是央行,还有一些其他人提出,央行应该发布数字货币,这当然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形式,可以是电子钞票或者是基于账本的,这是一种加密货币。分布式和中央式的账本技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它是一个央行保证支付的一种技术。DLT则是要看支付的完整性。 第二种新的数字货币是最近出现的,也就是稳定币,它是有资产支持的,有点像比特币,但是它有发行方,有人来保证它的货币是有价值的,而且它是有资产支持的,要确保数字货币的价值是能够保持的。 今天,我主要来谈三种,比特币、Libra和e-krona,e-krona是瑞典央行正在考虑近年要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是在谈论数字货币的内容呢?从法律角度来说它到底是不是货币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古希腊的时候货币有三种功能——流通手段、储值手段以及计价单位。可以看到之前它只是传统的钱进行电子化,技术上也不复杂,肯定是一种货币。但是比特币并不是一种货币,它是加密货币。因为它没有价值存储的功能,比特币是第一代的加密货币,它可能只能满足第一种要求。但是Libra不太一样,Libra是有一个资产池来支持的,实际上银行当中是有钱的,也就是说Libra比比特币更像是货币。央行界对比特币和Libra有什么样的看法?央行对比特币没有那么紧张,但是Libra让他们很紧张,因为Libra成为真正货币的可能性要比比特币高得多。 我们再看一下这三种数字货币,比特币、Libra和e-krona。我觉得主办方的提出的主题是非常好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我觉得不确定性非常明显,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这种新的数字货币:第一个角度,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有吸引力?第二个角度,监管方是否可以接手?这里说的监管方不是说执法的要求,而是说公众能不能接受。比特币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两个测试它并没有通过。来看一下它的使用者,他们为什么会持有比特币,而且还是非常大量持有的,他们并不是要进行支付,而是要进行投机。很多人很有可能是非法的交易,所以它是一种形式,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对于监管方的接受程度,我们也都知道它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现在和比特币相关的非法交易非常多,所以结论非常紧张,我不知道比特币有没有未来,但是比特币作为一个货币来说是没有未来的。 再来看Libra,这就更复杂了。我这里想说三点:第一,它的展示特别不好。白皮书发布之前他们没有和任何监管方或者是监管部门进行讨论就发布了白皮书,所以它的呈现是非常不好的。另外还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匿名性、数字隐私的保护等等,但是还是有一些解决方案的,只是说他们没有花时间来找这些解决方案。监管方如果说和他们进行沟通的话,可能会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实际上是有解决方案的,在欧洲我们有一个相关的监管条例,或者是欧洲以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监管条例。 第二,吸引力。当时大家没有仔细去看,Facebook还是坚持自己的白皮书,因为他们认为其他的含量解决方案都会降低Libra的吸引力。确实,是否能吸引投资是一个问题,但是其中有一点很少有人会提到,那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本币是比较弱的,Libra对于他们来说有吸引力,就像美元和欧元都具有吸引力一样,但是他们都是有一些外汇管制的,同样也可以应用于Libra,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他们要牺牲自己的主权? 对于强货币国家来说,情况就更加复杂了,网络上进行一些电子交易用Libra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对于持有Libra,不是给你Libra来进行支付,而是说它有一些外汇的小的风险,但是它是基于一篮子的货币,比如说欧元区、日元区、英镑区,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风险呢?除非你的额度非常小。所以对用户的吸引力来说,不见得那么好。 第三,Libra对于货币的主权性、权威性是有一定威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威胁不是很大,但是发达国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已经不在央行工作了,但是对于我来说,Libra的未来如果说真的有未来的话,它是比较吻合的。就像Facebook所想的,他有一些负面的评论。因为Libra只能在监管空间存在,而不可能不接受监管,如果说有一些监管的话,可以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但是它是有成本的。二是一定会有竞争者的,你要有Libra的话,亚马逊会不会使用Libra呢?不可能的。亚马逊会建立他们自己版本的Libra的,到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竞争的类似Libra的货币。如果说出现这种情况,之前说的不同发行方的问题就又出来了。三是我们在会上也听到,其他讲者也提到跨境支付在取得新进展,因为大家对Libra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跨境场景的应用。但是传统的银行间汇款在跨境领域确实稍有落后,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在跨境这个领域在竞争。所以说,我觉得我的结论是说得很大,说得像一头大象,落地之后可能像一只老鼠,这就是我的评论。 接下来就是关于CBDC,我个人认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因为我们处在数字时代,我觉得未来就是属于数字货币的,既然已经是数字时代了,没有理由再使用纸币,但速度会不一样,比如说欧洲的瑞典和德国的速度就会截然不同。德国人喜欢使用纸币,但是在瑞典没有人喜欢用纸币,所以每个国家的进展速度会很不一样,这完全是社会和人民的选择,所以替代速度会有所不同。 另外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 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世界银行集团首席信息安全架构师张志军出席并发表演讲。 张志军表示,我们确实需要数字货币的隐私性,但我不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完全为了隐私而隐私’的数字货币。它有不同的方式,现在有一种是Quorum,所有的交易信息都加密,但授权方有能力解密,按需获取信息。另外一种是ZCash,隐藏了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说账本上的信息全部隐藏,没有人可以看到这个钱是谁发给谁的。由于监管的合规需求,我们不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可持续性、可扩容性、安全性、隐私和责任兼顾性可以看出来,数字货币是否可行性。最后看用户是否有足够的采纳度。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接下来,我就数字货币的一些技术内容来做发言。我会提到数字货币、加密货币和数字令牌。 首先,我要讲讲数字货币的技术标准。 有多少数字货币在过去的10年当中诞生?比特币2009年诞生之后,有一段时间没有非常知名的项目诞生。2013年、2014年是以太币。2016年、2017年、2018年,是新币诞生的膨胀期。 2017年到2018年期间,比较有趣的是,2018年新币发的数据三倍于2017年。然而,筹资规模差不多。也就是说,2018年有更多的团队想要靠发币赚钱。但是机构投资者通常代表的是一种“聪明的钱”,他们并没有买账。哪怕有些项目特别棒,但他筹资的规模并没有多出来很多。 很多成功的项目,1块钱都没有筹到,相当可怜。能够筹到有一定规模的资金项目,大约在700、800个。这么多新币,我们怎么知道有哪些在技术上可行?监管制度的成熟,ICO越来越少了,但是IEU等在上升,也就是说,发币换了一种新的形式。从技术角度而言,如何评估数字货币?至少可以看可持续性、可扩充性、安全性、易用性、多功能性,还有隐私和责任的兼顾性。 数字货币的可持续性,以比特币为例,首先是挖币成本,超过6000美元一块比特币,这是很多钱,是一个平均水平。很多地方,很可能是减到3000,有的地方可能超过10000。同时,挖矿成本也会大幅上升。如果每4年“矿工”回报都低,等于每4年会减少15%。量子计算出现,我们要看看它们使用的平面计算,这对于比特币而言是比较遗憾的事情。 我们看看比特币的经济模型,现在它只控制一个参数,也就是哈希率(算力),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基于价格及哈希率的变化,现在出现了5个可能性。可以看到,比特币的价格降到了某一个点之下,整个挖矿界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从经济性角度来说,比特币降到低于它的挖矿成本之下,未来堪忧。 数字货币的处理容量方面,比特币的交易量不能太多,大大低于VISA等传统网络。和支付宝相比就更差了。从技术角度来说,如何可以把一个系统进行扩充?有两种方式,纵向、横向。纵向扩容,等于机器的容量要扩大。横向扩充,你要有更多的平行处理。对于区块链的技术而言,如何进行扩充?有不同的方式。另外是不同的数据框架,有不同的链可以同时运行,叫哈希图,这样可以增加它的产量。当然,系统复杂性也会增加。说到纵向扩容,现在不是特别容易。对于区块链来说,不同的节点都要公平,所以比较难,需要有一定的延后性,确保交易的最终性才可以进行下一步。为什么我们用了权益证明PoS,它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但并不见得会增加容量,因为有内部的时延要求,这样才可以确保交易的最终性。 有一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二级技术”,是比特币的一种技术,要求你必须要有一个节点子级,而不是写入公有网络,这其中大家已经建立了信任。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信任必须要引入到这个网络当中才可以让比特币的网络扩容,这样就可以解决三方的矛盾,它的分布系统有三个,可扩充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三点。要提高它的容量,就必须要是去中心化的网络。 安全性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说到金融交易,利用区块链的信任数据交易,一定要有安全性。DAO的智能合约黑客侵袭,51%的攻击。MT.GO,是几年前出现的一个对于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攻击。QUADRIGA CX出现了一个拒绝服务的攻击,只有一个知道秘密的人去世了,这样就无法进行赎回要求的兑现。 说到易用性,我们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讲。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通证,只要有码,进行编码就可以。技术的发展,可以显示出,以前必须要下载比特币的网络,现在不需要下载这个APP。Libra可以进一步降低准入,已经成为0了,一分钱都不需要就可以获得。 我们知道,“易用性”是用户采用的一个方面,我不细讲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数字货币隐私和责任的兼顾性。我们确实需要数字货币的隐私性,但我不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完全为了隐私而隐私”的数字货币。它有不同的方式,现在有一种是Quorum,所有的交易信息都加密,但授权方有能力解密,按需获取信息。另外一种是ZCash,隐藏了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说账本上的信息全部隐藏,没有人可以看到这个钱是谁发给谁的。由于监管的合规需求,我们不希望往这个方向发展。 可持续性、可扩容性、安全性、隐私和责任兼顾性可以看出来,数字货币是否可行性。最后看用户是否有足够的采纳度。[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助理法律总顾问刘岩出席并发表演讲。 刘岩表示,IMF在设计法律和监管框架应对新型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进展,但是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唯一的前进之路就是要各方协调行动,驾驭创新,让新的科技尤其是数字货币公平、高效、安全、活跃。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会通过我们自身的活动,也通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活动,继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很多人指出,数字货币有助于解决当今支付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当今的支付系统偏慢,也不透明,而且排斥了很多人,与此同时我们要承认,数字货币有待测试、检验,也可能会对金融稳定和完整性构成威胁,也会引起个人消费者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我在发言当中会着重介绍货币基金组织所做的一些工作,尤其是介绍法律层面的问题,因为我本身是律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个独特的任务就是要促成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帮助各国的央行和监管部门处理好数字货币的课题。大家可能知道,IMF和世行(WORLD BANK)去年启动了《巴黎金融科技议程(PARIS Fintech Agenda)》议程中列出了12条关键考量,供决策者和国际社区考虑。有两个内容尤其重要,一个是维护金融系统的完整性,二是要对法律框架进行现代化革新提供一个赋能环境。这两个要素实际上和IMF的任务紧密相连,即要促进和维护金融稳定,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良好运行。 这两个要素的共通点在于都是在针对一个关键性问题,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如何设计监管和法律的框架,使新科技的益处达到最大化,同时可以控制风险? 今年5月我们发表了一份报告,其中我们对各个成员国实施《巴黎金融科技议程》情况进行了总结,我们从各个国家那里在第四条磋商当中得到了一些信息,报告还总结了各个国家有关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情况。关键结论是,各个国家都在拥抱金融科技,而且在不断加强他们的法律和监管框架,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做法。 我们也发现央行对发行数字货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尤其是Facebook宣布发布Libra之后,包括一些太平洋岛国也在考虑发央行数字货币,推动数字支付,加强金融普及。 不同的国家应对风险有不同的做法,有一些国家会对数字货币交易中有关主体施加额外的一些义务,但是有很多国家并没有这样做。我们IMF积极参与金融行动国际小组FATF有关的讨论,FATF是负责制定反洗钱、反恐融资标准的国际机构。我们一直参与它的讨论,看看如何更新关于虚拟资产和虚拟资产提供者方面的反洗钱、反恐融资标准。新的标准可以说是意义深远。举例来讲,要求各个国家保证虚拟资产提供商都是有牌照的,这又是一个在数字货币当中的新的术语。而且金融资产提供商也需要承担反洗钱、反恐融资的相关义务,就像银行一样,包括要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要追踪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我们鼓励也支持我们的成员国实施新的标准。 接下来简单谈一下法律框架,刚刚提到,强大清晰的法律依据来规管数字货币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密切关注数字科技的有序发展,也一直在分析它在法律方面的意义。数字经济会引起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商法和民法方面。比如说拥有稳定币代表什么?发币方有哪些所长,相关的资产有什么样的所长,而且还要看所在管辖地的破产相关法律有可能会超越发币相关章程和合同条款。而且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央行的一种负债还是仅仅用来记账?还是法定货币,这些都是根本性的法律问题,这些都有待厘清。 如何回答数字货币的属性,也会给监管带来影响。数字货币可能具备一些特性,比如说支付系统、银行存款、大宗商品、投资证券或者是外汇等等这些属性,它可能兼而有之。那么如何定性数字货币就会决定如何监管它。比如说Libra,现在有一个待答的问题很重要——如何给Libra归类?Libra是现有法律框架下的东西,还是专门为它来量身定制一个新的法律框架来规管它。各国当局都在考虑或者是审查现有的法律框架。这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认知,认识到需要在法律上有更大的确定性和清晰性,也认识到法律需要随市场而发展。如果对于刚刚提到的问题没有明晰、确凿的回答,各国央行将很难满怀信心,快速地应对不确定性。出现金融动荡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我们明确答案的时候。 谈谈我们IMF的工作,IMF继续在做调研分析工作,深入了解相关的一些课题,包括如何应用区块链的知识普及、数字货币以及相关权力对国际支付系统,对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也在考虑未来央行的作用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和推出,除此之外,我们也在加强我们的法律分析,主要针对四个方面,我简单提一下。 第一个是商法方面的演化,比如说结算的终局性以及破产时的处理。第二个是和税收相关的法律问题,如何对数字货币等新型商业模式进行征税。第三个是基金在新的虚拟资产提供商标准方面我们所做的调研工作。最后一个是我们在调研央行数字货币发币相关的法律问题。比如说是不是法定货币,数字货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如何。 最后我想说一下结论,IMF在设计法律和监管框架应对新型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进展,但是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唯一的前进之路就是要各方协调行动,驾驭创新,让新的科技尤其是数字货币公平、高效、安全、活跃。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会通过我们自身的活动,也通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活动,继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详情]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10月27日—29日在沪举行。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金融科技战略与法律高级顾问Ross LECKOW出席并发表演讲。 Ross LECKOW表示,全球支付体系的问题并不是一项技术、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的。数字货币也许是一项可能的解决方案,但不见得是很有效率,需要多重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并使用多种技术加强监管、合规,尤其是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来支持数字货币的使用。一是通过法律支持监管;二是私营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易时,需要有法律基础作为保护。我们支持创新,但法律的保障非常重要。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来强化法律体系,支持创新。这涉及到公法,也涉及到私法。我们还有很多待解决事项,必须要靠国际合作。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一、完善全球支付体系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支付体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及跨境支付,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许多人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尤其是支付体系;国际层面上,许多国家进行跨境支付、跨境汇款依然是非常缓慢、昂贵、低效的。私营部门应该参与进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稳定币计划,虽然现在还存在欠缺的地方。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全球支付体系是公共基础设施,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础,因此,公共部门必须要牵头,推动全球支付体系的顺利运转。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很关键,尤其是央行之间的合作格外重要。 目前,国家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我们需要有一个框架,让我们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协同、合作。国际清算银行今年设立了创新中心(Innovation Hub),致力于强化央行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国际协作,解决全球金融体系的问题,包括支付问题。国际清算银行是一个国际组织,包括世界上最重要的央行,它的使命就是要推进央行之间的合作。 二、BIS创新中心的使命、 我们6月份刚刚推出创新中心,将推动各国央行创新解决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创新中心有三大使命:一是在技术方面开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功能性;二是抓住关键的金融科技的机遇,并在这些领域方面深入发展;三是成为专家合作的协作平台。 创新中心在瑞士落地,并有三个区域中心:一是新加坡,与新加坡金管局合作;二是中国香港,与香港金管局合作;三是瑞士,与瑞士央行合作。国际清算银行将进一步设立其它分中心,从而与成员国的央行进行进一步的合作。 我们希望能够开发新的技术应用,加强全球金融体系,这些应用将会与国际社会分享,从而解决全球金融系统、支付系统的问题。此外,还要开展金融领域技术变化的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央行专家间的对话、合作网络。 目前中心开展的初期项目主要是针对金融体系一些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使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监管与合规,使用数字身份基础设施支撑金融服务的提供,通过资产标记化促进与中央银行的证券结算,创造一些新的技术,比如分布式账户的技术等。这些都是第一批项目。 三、从法律视角看全球支付体系 全球支付体系的问题并不是一项技术、一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的。数字货币也许是一项可能的解决方案,但不见得是很有效率,需要多重技术和应用的融合,并使用多种技术加强监管、合规,尤其是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来支持数字货币的使用。一是通过法律支持监管;二是私营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易时,需要有法律基础作为保护。我们支持创新,但法律的保障非常重要。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来强化法律体系,支持创新。这涉及到公法,也涉及到私法。我们还有很多待解决事项,必须要靠国际合作。 关于法律框架改革,我有以下看法:首先,司法框架改革非常复杂,且旷日持久。很多时候我们要找到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并落实,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其次,法律上的改革往往是国家行为,因为涉及到调整国内的法律框架。但为了解决这些国际化的问题,我们也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对问题形成共识,有共同的理解;一些国际标准,可以尽量跨境实施;此外,也要承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体系,有不同的特点。在公法和私法两个框架中,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改革方式。要评估一些常规的法律原则是否适合应对新的问题,比如数字货币。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当通过法律处理了一个问题,可能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详情]
原标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开展跨境金融服务须持牌经营 牌照必须有国界 中国网财经10月29日讯 昨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参加了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全体大会“数字货币的未来: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他表示:“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怎么监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孙天琦就以上问题提出三个方面建议。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详情]
原标题:欧洲央行原司长Jean-Michel GODEFFROY: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 中国网财经10月29日讯 昨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JMG咨询公司总裁、欧洲央行原支付系统与市场架构司司长Jean-Michel GODEFFROY参加了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全体大会“数字货币的未来: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他表示:“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今天我说一下数字货币,40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只有两种钱,一个是纸币,也就是央行发行的法币。另外一种是银行发行的银行的钞票,然后会出现借贷行为。在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我们称之为电子货币,现在还是有发行,它主要是非银行系统发行的,主要是以电子钱包的形式比如说Paypal,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等。十多年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首先是比特币,然求是一些其他的数字货币,他们都是基于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比特币是第一次没有真正的发行方,它意味着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没有人可以担保,这是前所未有的新的货币形式。最近又出现一种新的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央行发行的纸币了?不仅是央行,还有一些其他人提出,央行应该发布数字货币,这当然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形式,可以是电子钞票或者是基于账本的,这是一种加密货币。分布式和中央式的账本技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它是一个央行保证支付的一种技术。DLT则是要看支付的完整性。 第二种新的数字货币是最近出现的,也就是稳定币,它是有资产支持的,有点像比特币,但是它有发行方,有人来保证它的货币是有价值的,而且它是有资产支持的,要确保数字货币的价值是能够保持的。 今天,我主要来谈三种,比特币、Libra和e-krona,e-krona是瑞典央行正在考虑近年要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是在谈论数字货币的内容呢?从法律角度来说它到底是不是货币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古希腊的时候货币有三种功能——流通手段、储值手段以及计价单位。可以看到之前它只是传统的钱进行电子化,技术上也不复杂,肯定是一种货币。但是比特币并不是一种货币,它是加密货币。因为它没有价值存储的功能,比特币是第一代的加密货币,它可能只能满足第一种要求。但是Libra不太一样,Libra是有一个资产池来支持的,实际上银行当中是有钱的,也就是说Libra比比特币更像是货币。央行界对比特币和Libra有什么样的看法?央行对比特币没有那么紧张,但是Libra让他们很紧张,因为Libra成为真正货币的可能性要比比特币高得多。 我们再看一下这三种数字货币,比特币、Libra和e-krona。我觉得主办方的提出的主题是非常好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我觉得不确定性非常明显,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这种新的数字货币:第一个角度,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有吸引力?第二个角度,监管方是否可以接手?这里说的监管方不是说执法的要求,而是说公众能不能接受。比特币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两个测试它并没有通过。来看一下它的使用者,他们为什么会持有比特币,而且还是非常大量持有的,他们并不是要进行支付,而是要进行投机。很多人很有可能是非法的交易,所以它是一种形式,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对于监管方的接受程度,我们也都知道它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现在和比特币相关的非法交易非常多,所以结论非常紧张,我不知道比特币有没有未来,但是比特币作为一个货币来说是没有未来的。 再来看Libra,这就更复杂了。我这里想说三点:第一,它的展示特别不好。白皮书发布之前他们没有和任何监管方或者是监管部门进行讨论就发布了白皮书,所以它的呈现是非常不好的。另外还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匿名性、数字隐私的保护等等,但是还是有一些解决方案的,只是说他们没有花时间来找这些解决方案。监管方如果说和他们进行沟通的话,可能会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实际上是有解决方案的,在欧洲我们有一个相关的监管条例,或者是欧洲以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监管条例。 第二,吸引力。当时大家没有仔细去看,Facebook还是坚持自己的白皮书,因为他们认为其他的含量解决方案都会降低Libra的吸引力。确实,是否能吸引投资是一个问题,但是其中有一点很少有人会提到,那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本币是比较弱的,Libra对于他们来说有吸引力,就像美元和欧元都具有吸引力一样,但是他们都是有一些外汇管制的,同样也可以应用于Libra,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他们要牺牲自己的主权? 对于强货币国家来说,情况就更加复杂了,网络上进行一些电子交易用Libra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对于持有Libra,不是给你Libra来进行支付,而是说它有一些外汇的小的风险,但是它是基于一篮子的货币,比如说欧元区、日元区、英镑区,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风险呢?除非你的额度非常小。所以对用户的吸引力来说,不见得那么好。 第三,Libra对于货币的主权性、权威性是有一定威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威胁不是很大,但是发达国家就有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已经不在央行工作了,但是对于我来说,Libra的未来如果说真的有未来的话,它是比较吻合的。就像Facebook所想的,他有一些负面的评论。因为Libra只能在监管空间存在,而不可能不接受监管,如果说有一些监管的话,可以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但是它是有成本的。二是一定会有竞争者的,你要有Libra的话,亚马逊会不会使用Libra呢?不可能的。亚马逊会建立他们自己版本的Libra的,到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竞争的类似Libra的货币。如果说出现这种情况,之前说的不同发行方的问题就又出来了。三是我们在会上也听到,其他讲者也提到跨境支付在取得新进展,因为大家对Libra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跨境场景的应用。但是传统的银行间汇款在跨境领域确实稍有落后,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在跨境这个领域在竞争。所以说,我觉得我的结论是说得很大,说得像一头大象,落地之后可能像一只老鼠,这就是我的评论。 接下来就是关于CBDC,我个人认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因为我们处在数字时代,我觉得未来就是属于数字货币的,既然已经是数字时代了,没有理由再使用纸币,但速度会不一样,比如说欧洲的瑞典和德国的速度就会截然不同。德国人喜欢使用纸币,但是在瑞典没有人喜欢用纸币,所以每个国家的进展速度会很不一样,这完全是社会和人民的选择,所以替代速度会有所不同。 另外关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的反应。比如说在瑞典,如果央行决定发行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如何来说服消费者使用数字货币?比如说在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说在瑞士,他们也有存款保险。这个时候如何能够说服消费者去使用数字货币?要把现有的现钞转成数字货币,这当中涉及到的存款保险如何应对?有一些央行可能很成功的去推广数字货币,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去中介化的问题。所以很多央行尤其是在欧洲,他们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状态,观望的状态。有一些央行,比如说像中国人民银行、瑞典央行希望先走出一步,然后他们观望,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怎么做。 我觉得总的来说,应该说数字货币是未来的货币形式。[详情]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张末冬报道 加快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动能的重要选择,也是适应未来金融生态变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10月28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重重挑战。他表示,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队伍、技术应用、数据资源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李伟具体谈到,首先,加强战略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以《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指引,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禀赋,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规划》的落地实施力度。 其次,深入研究技术,加强技术的合理运用。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 再次,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数字化转型难免面临新的风险,要坚持安全为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李伟认为,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安全关口,系牢合规准绳,卡紧应用标尺,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要加强金融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利用标记化、安全多方计算、分布存储等手段,从源头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严格控制信息访问权限,严防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 第四,增进协同合作,打造良性生态。李伟强调,商业银行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共盈的良性生态体系,既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的技术研发、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也要整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输出新能力,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详情]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让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也带来了非法跨境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阐述了上述观点。 他表示,目前在我国已出现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对于如何监管,孙天琦认为,首先,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持牌经营,必须拿到金融牌照。其次,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着一个国家的牌照到另一个国家提供金融服务。再次,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需要国际监管合作。 孙天琦强调,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但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则需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孙天琦强调,对于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中央一直强调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无照驾驶”的跨境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详情]
原标题:吴清:打造与我国经济实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金融是上海发展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标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建设强大的金融体系,更需要打造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清表示,围绕上述目标,上海正在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全面落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保险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和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 吴清介绍说,当前,上海正着力扩大金融开放,主动承接加快推进国家金融服务发展的开放重大举措落地,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联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另外,上海也在着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积极争取重要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在上海先行先试,也为国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探路,努力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上海着力于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支持,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此外,吴清表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科技在金融服务上的应用,会推动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推动金融自身创新。上海将在这方面进一步做好吸引、培育各类金融科技企业以及传统金融企业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能力,全力为各类金融服务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在上海的聚集提供最好的政府服务。[详情]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沛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沛 张末冬报道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10月28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在中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探索和突破,取得持续发展。 李东荣认为,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应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需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有序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是紧扣专注主业主责的改革要求。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 三是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应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环节、各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四是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应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融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详情]
陈元:金融科技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有望给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推动力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张末冬 本报讯 记者张末冬报道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于10月27日开幕,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指出,新的经济模式呼唤新的金融服务形式,而金融科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陈元谈到,中国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过去着重抵押的信贷审批模式是以存量为基础的风险覆盖模式,与传统重资产行业运作相得益彰。 “中国经济的转型,是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程,未来主要采取以增量价值特别是科技创新产生的增量价值为风险定价的股权融资,而不是债权形式的融资模式。经济转型是传统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过程,一些新模式、新业态无法像传统行业那样提供存量价值的抵押和担保,而是将更多依赖以科技增量为主的股权融资。”陈元强调,新经济呼唤金融机构提供与之相符的金融服务,其中,金融科技是新金融的典型代表,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驱动现代金融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引擎。 他具体谈到,金融科技的开发和运用,将会是未来衡量传统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金融科技正在重塑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模式,因此,金融机构也需要利用新科技提升服务效率、完善风控体系、整合多方数据,最终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更多具有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 此外,金融科技还是推动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它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惠及了以往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地区和群体,也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降低金融机构成本,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基础。 陈元认为,随着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也趋于规范。2019年9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随着行业顶层设计的完善和环境的优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公司陆续进入高速成长期。 展望未来,陈元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极具潜力的金融供给体系,仍将带给金融科技行业极大的发展空间,新的科技成果将给金融科技提供技术支撑。金融科技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有望给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推动力,给新经济模式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求传统的金融业机构深度地科技化和创新化。 不过,陈元特别强调,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行业风险不容忽视。“科技成果的引入可能使得不同金融业态的界限变得模糊,有可能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播。对此,我们要有所警惕,政府在做好金融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需要重视潜在的风险,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科技含量。”他说。[详情]
区块链、低利率......什么热聊什么,外滩的这场会很“新” 原创: 王恩博 国是直通车 来自全球各地的财经政要、机构高管与学界领袖聚在一起会聊些什么? 答案很简单:什么话题最热,就聊什么。 外滩金融峰会现场 图片来源:外滩金融峰会图库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共同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正在上海举行。从区块链到对外开放再到低利率,与会的财经大咖们将近期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热点话题一网打尽。 区块链技术怎么用怎么管? 随着区块链登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课堂”,这一新兴技术再度吸引众人目光。但与此同时,它留给人们的问号仍有不少。 怎样更好促进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等金融领域的应用?如何加强相关金融监管合作和规则制定?各国都在摸索之中。 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表示,区块链技术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其能够提高结算清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力推动了数字货币创新与应用。 “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说,在区块链技术帮助下,数字化平台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推动力。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中国在该领域亦拥有良好基础。CF40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透露,外汇局正推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跨境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另据了解,中国央行也正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区块链也不例外。对此陆磊亦坦言,“当我们不太清楚某一种业态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必须注意风险管控。” 他认为,风险管控基础是真正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所以要抓住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核心环节,进一步加强面向数字金融时代的支付清算、存管结算、交易报告库和中央对手方等建设,以实现更低交易成本和更低系统性风险概率。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副行长戴夫·拉姆斯登(Dave Ramsden)则强调监管部门拥抱变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想要有效地规范数字经济,监管部门就必须配备和运用合适数字工具。与此同时,包括金融技术在内的整个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出现裂痕,各国需互相学习合作以减缓这种趋势。 中国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则更关注将区块链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他强调,要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此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还有哪些招? 开放、交流、融合,源于各国经济发展现实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所趋。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红利惠及全球。 例如在外汇管理方面,40年来中国建立了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了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体系。几天前,外汇局推出了12项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措施,进一步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 谈及外汇政策下一步取向,陆磊透露,官方仍将持续促进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支持跨境货物和服务贸易方式创新,配套落实外商投资法,不断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境内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等。 作为全球化浪潮的关键推动力量,近年来国际投资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纯提醒说,随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投资正面临三方面风险挑战: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多变、国际投资规则碎片化加剧、发达国家纷纷收紧外商投资审查。 风险挑战当前,国际投资需要新机遇,而中国坚定开放的姿态无疑带来利好。 彭纯指出,在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增长态势,跨境投资已然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实现方式。他透露,作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已与高盛合作成立了中美制造业合作基金,取得良好效果。今年,该公司还将成立中日、中法等基金,与更多国家搭建双边投资新平台。 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对自身和世界来说意义重大,但如何避免“大门打开,一放了之”?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中国依然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特殊的政策机制来保证开放进程,同时维持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尤其金融开放一定要与双支柱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合,重视宏观审慎政策,保障金融稳定。 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则提到,在开放过程中要注重投资者保护和审慎监管。曾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他举例说,在沪港通推出初期,官方大量开展广泛的投资者教育,做到全市场培训。两地证监会当时也签署了跨境执法合作备忘录,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认定标准差异处理,监管信息共享,提供违法线索,协助调查取证和配合采取相关措施等作出了具体约定,从而填补了跨境执法空白。 低利率“新常态”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各国都有自己的应对措施,最为典型的就是正在全球蔓延的低利率潮,甚至是零利率、负利率。 在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原主席阿代尔•特纳(Lord Adair Turner)看来,全球范围内高企的储蓄率可能会继续超过不断下降的投资需求,低利率将是未来几十年的“新常态”。 具体到中国,CF40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缪建民分析称,从人口结构看,人口老龄化趋势会遏制总需求并影响长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可能使未来数十年的利率都将保持在低位。 长期低利率可能扭曲金融市场环境,损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以保险业为例,缪建民指出,长期低利率对保险公司资产端和负债端都将造成显著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公司破产,危及行业发展基础,无异于“灰犀牛”风险。面对这一风险挑战,中国保险业应早做准备,优化商业模式、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重塑发展韧性。 尽管目前市场整体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全球基础设施合伙公司(GIP)副董事长兼合伙人、世界银行原行长金墉指出,全球存在巨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尤其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爆发式增长,“这正是一个机会”。 金墉给出一组数据称:从现在到2035年,全球新兴市场需要逾40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相当于每年2.3万亿美元。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占全球总需求超过60%。 特纳则认为,除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外,发达经济体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如相关方面能出台富有雄心的政策、加速创新、加大投资,那么重工业和重型运输等行业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零碳排放,且此举对全球经济而言成本极小。 “减少浪费的投资,增加建设零碳经济的投资,不仅是为了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也能帮助我们抵御低利率‘新常态’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挑战,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双赢。”特纳如是说。[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外汇局总会计师孙天琦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区块链技术是良药还是毒品,要看是否能获得市场认可,在当前市场中找到痛点,如能否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能否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等方面起到作用,绝不能披着外衣做非法金融活动,“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来见证。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题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 圆桌讨论 孙天琦:上周参加了华盛顿了一个金融监管的会议,有40多个国家参加。其中一天专门讲了Fintech,数字货币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几个主要的国家强调他们在这个领域监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integrity。几个国家都谈到了诚信、公平、竞争、活力等等,但“诚信”是共性的目标。诚信,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字金融创新的基本信条。 两个月之前的一个交流活动中,我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进行了交流,问尤努斯先生他对技术在金融发展创新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尤努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需求就必须满足吗?比如人们有对毒品的需求,你是否要满足他的需求?金融部门很多人对太高技术的追求是否等同于“吸毒”? 区块链等等这些创新是“良药”还是“毒品”?2016年在外滩的一次区块链会议上,当时我讲了三句话,今天依然可以用:1、不要炒作区块链这个概念;2、不能披着区块链这个外衣做非法活动,做非法金融活动;3、真正要想获得市场空间,这个技术必须从现在经济金融的痛点上、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市场所在。比如,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起到帮助作用?就像尤努斯做的事情一样;能否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作用?能否对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起到作用?新的技术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它向着“良药”的方向发展。[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预测称,未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可能只是小额的资金转移。而要让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就要看它能否解决跨境小额跨境支付背后的“三反”问题。孙天琦提出了几点监管建议:1. 必须要持牌经营;2. 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 3. 禁止非法金融服务相关发放的广告; 4.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题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 圆桌讨论 孙天琦:上周参加了华盛顿了一个金融监管的会议,有40多个国家参加。其中一天专门讲了Fintech,数字货币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几个主要的国家强调他们在这个领域监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integrity。几个国家都谈到了诚信、公平、竞争、活力等等,但“诚信”是共性的目标。诚信,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字金融创新的基本信条。 两个月之前的一个交流活动中,我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进行了交流,问尤努斯先生他对技术在金融发展创新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尤努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需求就必须满足吗?比如人们有对毒品的需求,你是否要满足他的需求?金融部门很多人对太高技术的追求是否等同于“吸毒”? 区块链等等这些创新是“良药”还是“毒品”?2016年在外滩的一次区块链会议上,当时我讲了三句话,今天依然可以用:1、不要炒作区块链这个概念;2、不能披着区块链这个外衣做非法活动,做非法金融活动;3、真正要想获得市场空间,这个技术必须从现在经济金融的痛点上、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市场所在。比如,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起到帮助作用?就像尤努斯做的事情一样;能否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作用?能否对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起到作用?新的技术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它向着“良药”的方向发展。[详情]
原标题:区块链演讲刷屏!黄奇帆语出惊人:透露了央行的大动作?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凌云 区块链迎来重磅利好,数字化浪潮要来了? 10月28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语出惊人。他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日前在针对Libra的听证会上指出,中国有一部分基础设施比美国先进得多,美国需要考虑不创新的风险,尤其需要考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如果Libra受阻,中国将先发制人。 今日在利好刺激下,A股全线沸腾,区块链及相关概念股一片涨停。截至收盘,两市涨停个股逾百家,区块链、金融科技等板块涨幅居前,区块链指数大涨8.8%,板块中53只股票近八成涨停。 黄奇帆:中国央行或是全球首推数字货币的央行 黄奇帆在会上表示,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他表示,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后可以重塑全球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2、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 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3、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 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4、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未来,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掌握真实的交易信息,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原材料、加工、分销企业提供融资、贸易、资产交易等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数字化平台把控好资金来源、杠杆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风险,获得合理的利润,还能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黄奇帆表示,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扎克伯格:若Libra受阻,中国将先发制人 此前,Facebook推出Libra引发全球央行关注,Facebook CEO扎克伯格也因此不断被质询。 北京时间10月23日,应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要求,扎克伯格出席Libra项目听证会,就相关问题回答国会议员提问。 在听证会期间,扎克伯格明确提到Libra旨在成为全球支付系统。面对议员们的压力和质疑,他多次提及中国,主要概括为如下两点: 1、Libra需要解决一些重大风险,但也需要讨论不创新的风险,尤其需要考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 2、中国有一部分基础设施比美国先进,美国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现代化的支付基础设施。 在听证会上,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资深共和党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询问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做一个Facebook版本的支付工具来进行对抗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扎克伯格回答称,他们不仅是Facebook的对手,还在和全美的公司进行竞争,他们所依赖的基础设施要比美国公司使用的基础设施更加先进。 “在我们继续向前之前,确实需要解决一些重大风险,但我也希望我们能够讨论不创新的风险,尤其需要考虑中国央行数字货币。” 扎克伯格表示,“中国有一部分基础设施比美国要先进的多,美国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更现代化的支付基础设施。” 他还称,“如果中国的金融系统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标准,那未来美国很难实施制裁和各种保护措施。” 扎克伯格提到,在Facebook 6月推出Libra白皮书后,他们注意到中国也立即公布了央行数字货币项目以及与之相关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他认为,“这是他们‘一带一路’的一部分,他们计划未来几个月推出。” 此前,扎克伯格在听证会证词中写道,Libra将会为全球尚未使用过银行服务的17亿人提供金融服务,“如果Libra不做这件事,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将会做。” 监管提示:警惕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之事 区块链迎来重磅利好,市场热情也被激活,刚刚过去的周末,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行情火爆,各类虚拟货币市价飙升。 早在2018年8月,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管部门就已联合发文提示过风险: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化、跨境化明显。依托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交易,利用网上支付工具收支资金,风险波及范围广、扩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网站,实质面向境内居民开展活动,并远程控制实施违法活动。一些个人在聊天工具群组中声称获得了境外优质区块链项目投资额度,可以代为投资,极可能是诈骗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资金多流向境外,监管和追踪难度很大。 二、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较强。利用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编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论,有的还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传,以空投“糖果”等为诱惑,宣称“币值只涨不跌”“投资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具有较强蛊惑性。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幕后操纵所谓虚拟货币价格走势、设置获利和提现门槛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三、存在多种违法风险。不法分子通过公开宣传,以“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吸引公众投入资金,并利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不断扩充资金池,具有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 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 区块链板块爆发 带动A股全线上涨 在利好刺激下,今日A股全线沸腾,上证指数直接高开至2958.69点,在集合竞价阶段一度有200只个股涨停,区块链及相关概念股几乎全线涨停,封板资金多达数百亿。 开盘后,相关板块股票持续上涨。截至收盘,两市涨停个股逾百家,区块链、金融科技等相关科技类板块涨幅居前。区块链指数涨幅8.8%,板块中53只股票近八成涨停。 “从今天的上涨来看,一天恐怕是看不出板块龙头了。要看后续的走势了。”有业内投资人士对基金君说,他感觉像看到了当年雄安板块的集体涨停的景象,当时不少个股连续多日涨停,在好几日后才看出来哪个个股是龙头。 有专业投资者提醒,当市场情绪如此亢奋是更需要关注投资风险,此前雄安等板块在暴炒之后,陷入长期调整,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损失明显。 [详情]
财联社记者:李愿 财联社10月28日讯,外汇局总会计师孙天琦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一定要强调跨境金融服务的持牌经营,“不能说出现一种跨境金融服务后,只管境内主体,不管境外主体,说不在我职责范围内,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外汇局总会计师孙天琦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一定要强调跨境金融服务的持牌经营,“不能说出现一种跨境金融服务后,只管境内主体,不管境外主体,说不在我职责范围内,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题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座各位专家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数字货币Libra,我和我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跨境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CF40伊春论坛期间也参与了这个主题,涉及跨境的数字货币。第一,数字货币包括Libra是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而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数字货币看成是外币。它的兑换、使用必须要完全遵守我们的外汇管理框架。第二,在境内必须要坚持法定货币是本币人民币,境内交易计价结算不能被其他货币所替代。这两点如果做不到,就禁止使用。 其他国家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态度? 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目前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对Libra持有比较开放和比较支持的态度。当然,如果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本质上已经非常美元化了,用不用Libra对他们而言也无所谓,所以他们的态度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必须要搞清楚两点内容。第一点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外汇管制,对这些国家而言,愿不愿意为了这些数字货币、为了Libra而在当前就改变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对这些国家而言,它的外汇管理框架、它的货币可兑换的进程是和它的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和成熟度、司法体系监管体系成熟度相对应的。和发展阶段相对应,他们所采取的外汇管理的框架、本币的可兑换进程往往就会相伴产生一些监管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或多或少就会导致现在一些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跨境资金转移的困难、高成本。 对于EM国家而言:第一,为了Libra,他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推动外汇管理框架的改变?第二,如果不改变外汇管理框架,非数字货币、传统货币必须遵守外汇管理框架,是不是就可以对数字货币网开一面,这是否可行?第三,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允不允许出现一种货币对它的法定货币出现境内货币替代?即出现一定程度的Libra化?有人认为Libra化是美元化,也有人认为它不一定是美元化,但都有一个是不是允许境内的法定货币被其他货币一定程度的替代的问题,这是新兴市场国家要考虑清楚的。 EM国家可能的选择:第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选择必须要遵守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还是要审慎推进,这样的一个政策方向。那以Libra为例,它要落地实行就不仅仅要获得美国监管当局的同意,也必须要获得其他各国监管当局、外汇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欠发达国家还是坚持外汇管理框架、货币可兑换进程是审慎推进的,现在应该加强的工作,就是严厉打击目前打着数字货币旗号进行的一些非法的跨境的资金转移,因为这部分的资金转移已经在冲击他的外汇管理框架和监管要求。 发达国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政策问题,货币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跨境流动也是非常自由的,资金跨境这一块主要关心的就是“三反”的问题。这对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从美国、德国、法国的监管部门来看,“三反”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是个人隐私保护、消费者保护等等。 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析来看,猜测下一步数字货币在跨境环节初期的生存空间可能真的就是小额的跨境资金转移,也就是“侨汇”(remittance)。就“侨汇”本身而言,小额跨境汇款成本就比较高,最近几年在全球严格“三反”的要求下,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额的罚款威慑之下,一些大的国际商业银行切断了和非洲、亚洲等等一些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出现了G20关注的“去风险(de-risking)”问题。这些大行和欠发达地区的小行切断了代理行和被代理行关系之后,向这些欠发达国家进行跨境小额汇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一块要思考的问题是,出现了“去风险”的问题,G20也在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发生的背景是全球加强了“三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得数字货币Libra在这个领域有生存空间,它能不能解决跨境小额汇款背后的“三反”问题,能否解决CYC\CYCC问题。 和数字货币间接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目前需要大家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使得跨境金融服务越来越活跃。数字技术、Fintech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和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跨境非法金融活动。这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境外机构基于境外金融牌照、非法为我国境内居民提供外汇保证金交易、比特币交易、ICO交易、跨境炒股、炒期货、炒贵金属、支付、开户、财富管理服务,以及跨境销售投资类保险产品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截至2019年9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境内外行政和监管部门合作,通过封堵、关停、处罚等多种方式,处置境内外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2006家。其中,关闭1952家,约谈清退45家,移交公安机关9家。 这个形态的产生让我们思考的是什么呢?数字技术发展之后,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模式的形态发展会越来越快,即金融机构在一个国家,消费者和投资者在另外一个国家,这种服务形态会越来越多。 怎么监管: 第一,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必须要持牌经营,必须要拿到金融牌照。 第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不能拿A国的牌照到B国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没有牌照,拿着外国的牌照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就是“无证驾驶”,就是一种非法的金融服务。和这种非法金融服务相关的就是这些公司在境内投放的各种金融广告都是非法广告。按照中国的《广告法》,要发布这些广告,广告涉及的内容如果是要取得许可的,要查验许可情况,如果在中国境内的金融服务是“无证驾驶”,那么发布这些广告就是非法的,为这些公司提供发布广告服务的也是非法的。 第三,打击跨境非法金融服务也需要国际监管合作。我们发现最新的案例是在A国拿到牌照,B国上市,专门为中国老百姓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对于他拿到牌照的国家来说,在那里没有任何业务,对他上市所在的国家来说,仅仅提供了一个上市融资场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它的网站,想找人都找不到。监管合作方面,我们和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监管部门在建立紧密关系,取得很好的成效,正在推进下一步法律文件交换、证据提供等合作行动。。 在国际监管合作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基本问题:一是各个国家准入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国家准入严格,有的国家准入宽松。我们看到有一些公司在中国境内凭它的资质、诚信根本拿不到金融牌照,但是这些公司在境外可以拿到牌照,拿到牌照之后建立一个数字平台就开始给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在市场准入环节,能不能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 二是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能不能提这样一个要求,即本国的持牌机构拿本国的金融牌照不能给其他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监管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推动金融开放必须坚定,这毋庸置疑,但是当中一定要强调提供跨境金融服务,要持牌经营,牌照是有国界的。不能出现非法的跨境金融服务之后就说“不归我管,法规规定我只管境内主体,境外主体非法提供不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对跨境金融服务监管上,中央一直提的功能监管,一定要落地,跨境无照驾驶的金融服务一定要严厉打击。 圆桌讨论 孙天琦:上周参加了华盛顿了一个金融监管的会议,有40多个国家参加。其中一天专门讲了Fintech,数字货币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几个主要的国家强调他们在这个领域监管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integrity。几个国家都谈到了诚信、公平、竞争、活力等等,但“诚信”是共性的目标。诚信,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字金融创新的基本信条。 两个月之前的一个交流活动中,我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尤努斯先生进行了交流,问尤努斯先生他对技术在金融发展创新中的作用有什么看法?尤努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需求就必须满足吗?比如人们有对毒品的需求,你是否要满足他的需求?金融部门很多人对太高技术的追求是否等同于“吸毒”? 区块链等等这些创新是“良药”还是“毒品”?2016年在外滩的一次区块链会议上,当时我讲了三句话,今天依然可以用:1、不要炒作区块链这个概念;2、不能披着区块链这个外衣做非法活动,做非法金融活动;3、真正要想获得市场空间,这个技术必须从现在经济金融的痛点上、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市场所在。比如,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起到帮助作用?就像尤努斯做的事情一样;能否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作用?能否对建立更好的征信体系起到作用?新的技术到底是“良药”还是“毒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它向着“良药”的方向发展。[详情]
原标题:互金协会会长李东荣: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应围绕实体经济 记者:张艳芬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不能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逻辑循环。”10月28日,在首届“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 李东荣认为,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包括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详情]
原标题: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央行正探索打造中国版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 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应时而生,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10月28日,在首届“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 在此背景下,金融与科技再次碰撞出火花,不仅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更低的经营风险,而且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机制、制度管理也带来了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动能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未来金融生态变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重重挑战。李伟表示,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队伍方面,科技人才总量少、占比低,特别是科技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据调查,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技术应用方面,科技研发投入还有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众多应用场景还亟待挖掘。 数据资源方面,因为标准不统一和部门权限问题,有数不能用;由于业务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数不会用;由于制度不健全和随意使用外部数据、违规使用数据,有数就滥用。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前不久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总体自评估只有3.01分(满分5分),这说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大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李伟解读称,这就是想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环境。 李伟还建议,商业银行要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比如加强战略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深入研究技术,加强技术的合理运用;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增进协同合作,打造良性生态。 李伟说,商业银行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共盈的良性生态体系,既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的技术研发、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也要整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输出新能力,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详情]
原标题:李东荣: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业务应纳入风险管理框架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10月28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强调,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退出管理。 李东荣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 “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李东荣说,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 关于防控金融风险,李东荣表示,随着当前全社会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的日益增多,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性和复杂程度大幅度上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艰巨的。因此,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李东荣提到,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它的退出管理。 新京报记者 陈鹏 [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今日继续进行。CF40 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并发表演讲。 李东荣表示,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同时,应该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东荣: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伴随着全球数字化浪潮的蓬勃兴起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的会议主题聚焦“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组织来自各个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金融业的改革发展问题,我觉得这确实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去年11月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的第十三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我们也看了一些数字。从全球的情况来看,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不同口径下的数字经济规模约占全球GDP总量的4.5%-15.5%,并继续快速发展。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网信办有关数据,去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大约是31.3万亿,占整个GDP总量的34%。在国家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脉,我认为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已经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搭题,而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更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我们也很清楚,现代金融业具有天然的数字信息基因,与信息科技融合创新一直是我国现代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回顾历史,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科技应用方面从来不是落伍者、守成者,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者、推动者。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末,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引导下,中国金融业作为民用领域较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行业,在核算工厂、联行业务等早期业务的基础上以操作电子化、系统联网化、标准统一化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探索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算盘到键盘,从单机到联网的历史性突破。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在电子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工具,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那个时候各家银行从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的数据分散状态开展数据大集中工程,从人民银行到各大国有银行到后来的股份制银行都逐步实现了数据集中,而且在集中过程当中也暴露了一些案例,破解了一些案例,实现了数据更加安全的管理。所以围绕数据集中化,我们在电子化基础上用新技术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领域持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业不仅已经成为国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最大用户,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数据处理行业。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中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探索和突破,取得持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总体科技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今后更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和优异的技术条件。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认为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我认为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前面我已经提到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不能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逻辑循环。最重要的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有益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包括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紧扣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各国长期的经济金融发展实践表明,分层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是实现实体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我国,要特别注重把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并针对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将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作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刚刚蔡主席在演讲当中也提到了个性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他刚刚阐述了很好的理论,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说了。 三是要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金融风险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表现出来,因此,各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各国金融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要牢牢守住的底线。我认为,随着当前全社会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的日益增多,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性和复杂程度大幅度上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艰巨的。因此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它的退出管理。 四是要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字素养”这个与社会大众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坚持一项原则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应该收窄而不是扩大数字鸿沟,应该将更多的经济主体合理纳入金融体系而不是精准地排斥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之中,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希望各方携手、通力协作、立足国情共同推进数字化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今日继续进行。 CF40 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出席了第四场全体大会并发表演讲,该场会议的主题为“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 李伟表示,商业银行的立身之本在于金融服务,未来核心竞争力将更多来源于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为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持续赋能。商业银行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网点的布局和服务流程,打造场景化和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形态、资产负债、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改进,也可以使得科技成果通过金融服务更好惠及百姓民生。 他强调,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伟:尊敬的蔡主席、李会长、黄市长、屠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外滩金融峰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这一话题。这个题目很大,我就从数字浪潮来临之际商业银行怎么能够数字化转型谈几点认识。 数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从结绳记事开始,数字记载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金融与科技再次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不仅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更低的经营风险,而且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机制、制度管理也带来了深刻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动能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未来金融生态变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许在不断发展、变化、演进的金融生态大环境中,技术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一、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发展。 壮大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长期战略性部署,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能够快速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准确把握经济的短板、企业的痛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更加深入关联分析经济数据和产业动态信息,更加精准优化信贷流程与信用评价模型,疏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金融提质增效。 商业银行的立身之本在于金融服务,未来核心竞争力将更多来源于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为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持续赋能。商业银行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网点的布局和服务流程,打造场景化和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形态、资产负债、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改进,也可以使得科技成果通过金融服务更好惠及百姓民生。 三、数字化转型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也使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数字化转型为商业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营业利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在激烈市场竞争当中形成差异化的比较优势。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能够改善金融供给、优化金融结构,将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来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四、数字化转型增强风险技防的能力。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字化转型为商业银行提升风控能力提供了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手段。商业银行运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能够优化金融风险防控指标和模型,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将风险技防机制嵌入金融机制全链条,有效甄别多平台借贷、逾期关联账户等风险,来提高识别风险、处置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总之,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招,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人才队伍方面,科技人才总量少、占比低,特别是科技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据调查,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在技术应用方面,科技研发投入还有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众多应用场景还亟待挖掘。 在数据资源方面,因为标准不统一和部门权限问题,有数不能用;由于业务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数不会用;由于制度不健全和随意使用外部数据、违规使用数据,有数就滥用。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前不久东荣会长领导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总体自评估只有3.01分(满分5分),这说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当中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支撑力。人民银行前不久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是想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正环境。也希望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第一,加强战略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 数字化转型关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历史机遇,要以《规划》为指引,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科学的谋划,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禀赋,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规划》的落地实施力度。 在顶层设计方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自上而下塑造数字思维,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在运营模式、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改革步伐,打造新的增长点。 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推进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的调整优化,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激发创新活力,切实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金融科技体系,使发展机制越来越活,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在人才支撑方面,围绕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选、育、流的体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结构和薪酬激励制度,使金融科技人才越来越多,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在上述方面有一些机构已经及早布局起步,在数字思维、敏捷研发、产品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第二,深入研究技术,加强技术的合理运用。 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要想把技术应用好,必须首先把技术研究透。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第三,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数字化转型难免面临新的风险,要坚持安全为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安全关口,系牢合规准绳,卡紧应用标尺,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要加强金融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利用标记化、安全多方计算、分布存储等手段,从源头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严格控制信息访问权限,严防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要强化供应链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提前谋划多种技术方案互为备份,避免对单一产品或技术的依赖,培育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保障供应链安全。 第四,增进协同合作,打造良性生态。 数字经济背景下,各方关系空前密切。独木难以成林,汇流才能成海。商业银行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共盈的良性生态体系,既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的技术研发、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也要整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输出新能力,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 各位来宾,我们要秉持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融合中激发新活力,在碰撞中展现新智慧,为推动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谢谢大家。[详情]
来新浪理财大学,听戴京焦讲《不走弯路的基金投资实践课》, 带你搞定基金实战!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称,2006年时他就不看好P2P,认为大部分是骗局。当时很多P2P公司想租BFC(外滩金融中心),郭广昌没同意,怕它们破产之后惹麻烦。总的来说,我们在支持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遵循规律、坚守底线,金融科技必须回归金融的初心。 以下为发言实录: 郭广昌: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最近我们学习了总书记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讲话,也聆听了这几天陈元主席、金墉行长、国内外金融企业家的报告,尤其是今天我们黄奇帆理事长的讲话,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当我们进入了5G+AI+区块链的时代,金融业会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在这里,我讲我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金融行业必须始终围绕实体经济,是为产业服务的行业。 这些年,我们在全球看到了很多“为搞金融而搞金融”挣快钱的例子,最后结果都不太好。但反之围绕产业发展做金融的,越做越强。我一直举一个例子,之前我多次提到,当年阿里马云做支付宝,其实目标并不是做金融,而是当时电商没有一个闭环,因为当年做电商,买家和卖家彼此不信任,有了支付宝以后,大家很放心地把钱放在中间平台上,从而有了支付宝的成功,淘宝才能从这么多互联网电商中最后成功,做到最大。支付宝作为类金融产品,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金融的根本,还是商业场景。脱离了实体经济和产业的金融,我觉得是没有生命力的。 复星也一样。很多人看我们有一些金融布局,以为我们金融要做多大。我一直跟大家说,我们无意做一个金融控股公司,也无意把金融这块做得多大。金融是为我们产业服务的。这几年来比较疯狂的万能险业务,复星虽然有保险公司,但这块业务始终不是我们着力发展的,保险就应该姓“保”,应该切切实实做好保险产品。我们复星联合健康险虽然成立不到三年,但今年上半年其全国范围保险业务收入取得了600%的增长。原因就是我们健康险给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张保单,而是整个复星大健康的产业保障。包括从健康保险到健康管理,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以及全球领先的创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等等。我们的健康保险,不仅是当你生病的时候有保障,有服务,更重要的,我们通过我们的管理和服务,让你更健康、不生病。同时,我们也敢给病人做带病投保,因为我们有这种管理能力,我们对慢病病人有很好的管理和服务,使他们不会比健康人群、不生病的人群更危险。复星要做的,就是以金融为链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闭环,真正用金融服务好产业、服务好客户。 第二,金融科技,首先是金融。科技只是运用的技术和手段。这些年,金融科技发展很快,包括电子货币、P2P、第三方支付、智能投顾等等。但怎么区分哪些是真的金融科技,哪些只是批着金融科技的外衣?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看金融本质,包括AI、区块链等,都是技术,是手段。 几年前我就不看好P2P,我觉得大部分都是骗局。一个金融企业的核心,就是风险定价能力,无论用大数据还是产业经营、产业链上下端的资源,绝对不能离开这种风险定价能力。 我们复星投资的FinTech企业,首先,是真正为金融业服务。比如金融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高效,所以我跟复星同学一直说,我们要比别人快0.01秒。做金融,做投资,就是跟时间跟市场赛跑,所以如果我们比别人决策更高效,就能抓住机会。就像现在我们在以色列投资的Bondit,是利用机器学习、专注于全球固定收益资产配置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他们能基于不同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90秒内生成最优债券投资组合,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投资决策效率,能为投资创造更多价值。此外,我们也积极研究区块链对金融和供应链的影响,我一直觉得,区块链在安全性、透明性以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效率方面,会对整个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复星一直做的,是积极研究区块链底层技术以及相关应用技术。我们投资的分布科技等,都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对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交换、存储的解决方案。比如分布科技,为贵阳情镇市50万名农民及企业的数字身份提供区块链底层技术支持,确保身份真实性的基础上,助力城市诚信体系建设,未来也会协助国家做精准扶贫。同时,分布科技也为雄安新区数字信用链提供区块链的底层技术,确保了企业、人员的招投标信息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对区块链这类创新行业,复星会保持高度关注和探索,就习总书记说的那样,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用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国际金融体系应该有更多话语权,在区块链行业也绝对不应落后。我相信,凝聚国有和民营的力量,注重风险的同时,大家应该共同探索区块链的应用。 总的来说,我们在支持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遵循规律、坚守底线,金融科技必须回归金融的初心。 第三,中国金融行业要加快改革开放,应该吸引更多优质国际金融企业和金融科技进入中国。 在过去几年,复星在全球金融方面中做了一些布局,也帮助复星在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我们布局了德国拥有220多年历史的私人银行H&A,而且是全牌照的银行,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Fidelidade,葡萄牙第一大上市银行BCP,我们覆盖了日本、英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资产管理平台,我们在保险板块,有香港鼎睿再保险和美国AmeriTrust保险,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服务于当地,但也希望能服务于中国企业海外的发展,比如帮助银联在葡萄牙发卡。过往经验告诉我们,世界金融体系是一个成熟、开放的平台。我碰到很多海外的金融界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期望,期望中国金融行业能不断开放。 今年金融行业最大的事情,就是“国11条”的推出,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我一直觉得,我们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前四大银行都被中国的银行包揽了,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对外开放对中国金融行业会有多少冲击,反而通过这样的对外开放,把更多海外的成熟经验和模式引进中国,提升我们金融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以保险行业来说,国外优质保险机构的进入,将进一步丰富中国保险行业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保险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特别是国外保险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比较广泛,随着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海外的应用经验加速和促进中国保险业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而科技创新逐步颠覆保险业的商业模式,变革保险业的经营方式。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将重构保险业价值链,包括通过替代保单契约录入核保、收费等简单重复性的操作,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特征分析,定制专属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等等。这些应用现在都已经比较充分,比较有效果。 像我们以前投资的英国的一家企业The Floow,是全球第三大车联网数据服务创新供应商。其基于车联网大数据驾驶行为的分析模型,为保险公司提供精算定价,这个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行为分析,能最大程度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将极大的降低长期安全驾驶司机的保险费用,同时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我特别希望将我们投资的The Floow这样的优质金融企业也带回中国,帮助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 最后,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还是要呼吁,我们促进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市场化,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行业发展和建设,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特别是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很多。怎么解决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更懂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民营金融机构也更了解这其中的诉求、矛盾。所以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比如,复星跟蚂蚁金服一起发起设立网商银行,作为一家民营银行,我们已经累计为超过1200万户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提供服务,同时,通过长期积累的风控技术能力,一方面可以让小微企业不用担保和抵押,凭借信用就能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将网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左右。 今天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是,前几年,尤其2015年,民营企业资金方面得到了很大支持,是通过公开发债。很多企业甚至把银行的钱还了,通过公开发债进行募资,成本也比较低。这几年,一方面由于部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另外一部分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更重要的,是大数原则。这样一种比较大规模的发债,一定会带来一定数量的违约,包括民企、国企。由于刚兑思维,由于不少中介机构非常害怕这种部分违约带来的对中介机构的过大责任的承担,现在大家尤其不敢给民企发债。所以,导致我们整个公开发债市场,尤其民营企业,都在下跌。再加上经济下行,对民营企业的资金荒,让本来困难的情况更恶化。所以,这个问题,我希望得到方方面面的足够的重视。 随着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全面加速,我们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快对内开放,让民企和外企能一视同仁。当然,针对此前一些民营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管,因为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不管谁做,内资外资还是国企民企都会遇到风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强监管、坚守底线,我们才能更好地依托产业服务大众。 我本身不是金融方面的专家,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个场地,给大家端茶送水提供一些服务。所以我不敢太多的占用大家的时间,也希望大家在上海能更有收获,更开心!谢谢大家![详情]
原标题:评论丨黄奇帆:数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态 今天谈谈我对数字化的理解以及数字化如何颠覆全球金融生态。 一、数字化的构成与颠覆性作用 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的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地信息积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通过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而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二、数字化与金融结合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以后,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前,我国个人支付主要通过纸币、储蓄卡、信用卡来完成。2002年,在合并了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家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分中心的基础上,我国组建了银联公司。银联创立之后,自主建成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推广了统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标准,在传统支付领域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但在创新支付领域如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面进展缓慢。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应用普及,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走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新的支付已经占据主流地位。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覆盖14亿人。从线上到线下,从家庭日常水电气话费支付到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移动支付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打破了传统支付方式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局限性。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3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是1800亿美元,差距达到数百倍。我国的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全球领先。如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支付。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下商户门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范围几乎可以涵盖餐饮、超市、便利店、主题乐园、休闲等各类吃喝玩乐消费场景。 移动支付使得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得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不再需要卖掉所有权,而只需要卖掉某一个时段的使用权。未来,共享家具、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类共享业态在移动支付的助推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个人跨境转账的底层技术实现方式也开始被改写。过去,个人跨境转账需要跨越支付机构、银行和国际间结算网络,整个过程由于串行处理而效率低下。而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但是,在新的支付方式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人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性。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部分商家开始热衷于“无现金”,拒收现金的现象也随之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人民币。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还会危及金融安全。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基础是电力设施、数据中心、网络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如地震、断电、人祸导致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二)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不仅需要改变个人支付方式,企业间、国家间的支付结算方式也需要进行重塑。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外汇结算时,会面临是两国货币直接支付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中间价结算的问题。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报文交换服务与接口软件,覆盖200余个国家,拥有近万家直接与间接会员,目前SWIFT系统每日结算额达到5万亿至6万亿美元,全年结算额约2000万亿美元。CHIPS是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于1970年建立,由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处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国际美元交易。SWIFT和CHIPS汇集了全球大部分银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度依赖SWIFT和CHIP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首先,SWIFT和CHIPS正逐渐沦为美国行使全球霸权,进行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2006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对SWIFT和CHIPS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欧洲商业银行与伊朗存在资金往来,美国随即以资助恐怖主义为借口,要求欧洲100多家银行冻结伊朗客户的资金,并威胁将为伊朗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列入黑名单。随后全球绝大部分银行断绝了和伊朗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伊朗的对外金融渠道几乎被彻底切断。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美国除了联合沙特将石油价格腰斩外,更威胁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随后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经济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其次,SWIFT是过时的、效率低下、成本极高的支付系统。SWIFT成立46年以来,技术更新缓慢,效率已经比较低下,国际电汇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到账,大额汇款通常需要纸质单据,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交易。同时SWIFT通常按结算量的万分之一收取费用,凭借垄断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所以说,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依托技术更新缓慢、安全性难以保证的SWIFT和CHIPS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三)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货币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交换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原始社会没有货币,通过皮毛、贝壳等稀缺的物质来进行交换,但交换的媒介始终无法统一,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开始以黄金、白银或铜币等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中介。工业社会后,商品价值量越来越大,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难以承载巨大的交易规模,纸币随之出现。上世纪80年代,货币的电子化越来越发达,电子钱包、信用卡、储记卡、手机支付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以比特币、Libra、央行数字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开始出现,货币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那么货币发行的基础是什么呢?以前货币依靠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锚定物。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货币发行的基础变成了与国家主权、GDP、财政收入相挂钩的国家信用。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通过美元垄断了全球石油美元结算和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全球货币”。 然而依赖主权信用发放的货币也面临货币超发等问题。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全球基础货币总量(央行总资产)不到1000亿美元;198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199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是21万亿美元。尤其是近10年来,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通过国债投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债务总量从2007年的9万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GDP。如果美国债务持续攀升,到期债务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财政收入,美国没有信用再发国债,融资能力将会减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 如何改变货币超发的局面?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世界各国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有学者提出回归金本位的呼吁,但受限于黄金储量,回归金本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四)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 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 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发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有条件的数字化平台公司,围绕自身产业链筹建非银金融机构,独立发展金融业务。另一种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数字化平台。前几年经济有些脱实向虚,许多工商业企业、非金融企业热衷于跨界运作,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各种金融机构热衷于集团化、全牌照,以至于金融业杠杆叠加、风险累积、乱象丛生。目前,金融业正在按中央部署进行去杠杆、防风险、加强新形势下资管业务、跨界业务的整顿。 未来,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掌握真实的交易信息,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原材料、加工、分销企业提供融资、贸易、资产交易等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数字化平台把控好资金来源、杠杆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风险,获得合理的利润,还能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黄奇帆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本文为作者在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由主办方供稿)[详情]
原标题:李东荣: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今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四场全体大会主题为“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CF40 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李东荣谈到:“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认为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我认为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最重要的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有益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 二是要紧扣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 三是要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金融风险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表现出来,因此,各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各国金融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要牢牢守住的底线。 四是要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之中,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我们看了一些数字。从全球的情况来看,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不同口径下的数字经济规模约占全球GDP总量的4.5%-15.5%,并继续快速发展。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网信办有关数据,去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大约是31.3万亿,占整个GDP总量的34%。在国家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脉,我认为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已经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搭题,而是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更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我们也很清楚,现代金融业具有天然的数字信息基因,与信息科技融合创新一直是我国现代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回顾历史,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科技应用方面从来不是落伍者、守成者,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者、推动者。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末,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引导下,中国金融业作为民用领域较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行业,在核算工厂、联行业务等早期业务的基础上以操作电子化、系统联网化、标准统一化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探索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算盘到键盘,从单机到联网的历史性突破。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在电子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工具,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那个时候各家银行从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的数据分散状态开展数据大集中工程,从人民银行到各大国有银行到后来的股份制银行都逐步实现了数据集中,而且在集中过程当中也暴露了一些案例,破解了一些案例,实现了数据更加安全的管理。所以围绕数据集中化,我们在电子化基础上用新技术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领域持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业不仅已经成为国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最大用户,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数据处理行业。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加速突破应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在中国,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探索和突破,取得持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总体科技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今后更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和优异的技术条件。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新阶段、新形势,我认为我国金融业应该注重总结前期我们在推进电子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同业的有益探索和先进经验,争取在数字化时代不断持续前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情,必须做到有方向、有章法、有边界。我认为一国金融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要适合国情,真正形成实效,应该始终紧紧围绕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前面我已经提到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载体,不能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逻辑循环。最重要的是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普惠金融的需求,从补短板、强弱项、解痛点的问题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现代数字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服务渠道全时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智能化的方式积极有益探索场景金融、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破解当前金融业在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包括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多层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紧扣专注主业组织的改革要求。各国长期的经济金融发展实践表明,分层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是实现实体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我国,要特别注重把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并针对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将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作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机构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和巩固具有独特信息优势的业务护城河和风险防火墙。刚刚蔡主席在演讲当中也提到了个性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他刚刚阐述了很好的理论,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说了。 三是要紧扣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金融风险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表现出来,因此,各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各国金融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要牢牢守住的底线。我认为,随着当前全社会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放合作的日益增多,金融账户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风险的交叉性和复杂程度大幅度上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艰巨的。因此应该未雨绸缪,重视和关注数字化转型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等各方面可能带来的新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覆盖业务、网络、技术、数据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且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时,应该把合作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之内,坚持依法合规、自主风控、责任清晰的原则,切实做好对合作方的尽职调查、名单管理、风险监测,也包括它的退出管理。 四是要紧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主体责任。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字素养”这个与社会大众紧密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坚持一项原则即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应该收窄而不是扩大数字鸿沟,应该将更多的经济主体合理纳入金融体系而不是精准地排斥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倡导和树立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纳入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之中,研究设计适应不同金融消费者操作习惯和能力素养的数字金融产品,制定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风险提示、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先行赔付、保险补偿等一系列工作措施。从源头上合理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财产、隐私和数据安全,并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消费者保护水平。避免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向金融消费者不合理转嫁。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学术机构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希望各方携手、通力协作、立足国情共同推进数字化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详情]
原标题:央行李伟:区块链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10月28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 李伟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 “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李伟说,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要想把技术应用好,必须首先把技术研究透。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 李伟解释说,“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新京报记者 陈鹏 [详情]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昨日在上海召开。浦山奖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余永定表示,我们有许多手段、许多“防线”处理问题、守住底线,没有必要太担心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很多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刚才听了几位外宾的演讲,很受启发。作为一个中国经济学家,我看问题的角度肯定跟他们有所不同。我强调的问题,可能跟他们也有所不同。我主要谈谈中国的经济问题。 你要问我,当前最担心的中国经济问题是什么,我的答案非常简单: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跌。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曾迅速反弹,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2.2%的增长,非常高,但是从那以后,按季度算,几乎每个季度都在往下走,持续不断,一直走到今天。上个季度,中国年度经济增长速度6%,从12.2%降到6%,这是相当令人担心的一个数字。而且我们不能肯定,降到6%就停住,它可能还要往下走。在市场上,我们看到很多的学者、从业人员表示对明年经济增长的担忧。所以我自己感觉,我们目前所要处理的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经济增长不再下跌,甚至有所反弹。过去我们一直在谈,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是L型。这个L型的横杆,我们谈了五六年了,还没有看到,所以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在中国经济中,过去非常担心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率平均只有2%,甚至更低。当然,最近由于猪肉问题涨得比较多,但考虑核心通货膨胀率,依然很低,不到2%。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此之低的通货膨胀率,也不是十分正常的。特别令人担忧的是PPI,曾经有54个月是负增长,最近几个月又开始负增长。 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清楚的问题:中国经济现在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根据这样一种状况,决定我们的政策。 当然,我非常同意前几位经济学家说的,结构改革,非常重要,确确实实如此。比如日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十年二十年,但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很难上去。充分说明了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光靠宏观经济政策,是不行的。但中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而且我们强调结构改革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不是十年也六七年了,但并没有能制止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所以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只有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刚刚白川先生谈到了货币政策的无效,在中国,确实货币政策也很难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因为中国经济告诉我们:当经济过热的时候,使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经济非常疲软,特别是处于通货收缩状态的时候,货币政策往往无效。这个时候,你就必须主要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 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看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通货膨胀率。非常低。二是政府是否能把债发出去,比如,欧洲主权债危机期间,很多欧洲国家希望发债,但发不出去。但在中国不存在这个情况。 首先,看中国的财政状况。按官方统计数字,今年的指标是28%。根据国际组织计算,在过去十年中,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是1%-1.5%左右,比其他的国家都好得多。另一方面,中国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按中国官方统计不超过40%,按国际组织的估算,大概50%。有人说,中国实际的数值比官方公布的差很多,因为很多东西没有考虑进去,我接受这样的论据。假设实际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是2%,是5%、6%或7%、8%,甚至更高,或假设实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不是40%,是80%,那又怎样?不要害怕,因为我们比较的时候要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两个国家的债务占GDP的比是相同的,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另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是6%、7%,这两个国家的债务负担,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黄海洲教授告诉我们,中国存在大量的国有资产,这一点很重要。根据社会科学院的统计(具体数字我记不十分清楚了),大概200万亿人民币,如果出现问题,我们有许多手段、许多“防线”处理问题、守住底线。所以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太担心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很多问题。 回到货币政策。我非常同意白川方明先生跟其他演讲学者的观点。就是说,货币政策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中国还有很大的余地,离零利率还远得很。但确确实实不十分有效。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尽可能把利息率压低。如果你的利率水平过高,国债肯定就卖不出去了,那就很难为财政赤字融资,很难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以,压低利息率,主要目的是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个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货币政策只能做第二小提琴手,不能发挥主要作用。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给货币政策强加了太多目标。学经济学的都知道,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稳定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或是就业,中国至少有6个目标,而且负责微观调控、精准滴灌。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发挥不了这样的作用,可能会顾此失彼。所以我强调,我们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制止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滑。 最后强调一句,我说这些,绝不意味着低估结构改革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是,这两者要互相配合、相互促进。 谢谢大家![详情]
原标题:李伟:金融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今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四场全体大会主题为“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CF40 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演讲。李伟谈到数,字化转型增强风险技防的能力。 他表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字化转型为商业银行提升风控能力提供了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手段。商业银行运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能够优化金融风险防控指标和模型,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将风险技防机制嵌入金融机制全链条,有效甄别多平台借贷、逾期关联账户等风险,来提高识别风险、处置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总之,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招,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人才队伍方面,科技人才总量少、占比低,特别是科技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据调查,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在技术应用方面,科技研发投入还有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众多应用场景还亟待挖掘。 在数据资源方面,因为标准不统一和部门权限问题,有数不能用;由于业务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数不会用;由于制度不健全和随意使用外部数据、违规使用数据,有数就滥用。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前不久东荣会长领导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总体自评估只有3.01分(满分5分),这说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当中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支撑力。人民银行前不久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是想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正环境。也希望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详情]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演讲时表示,不相信Libra会成功,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 他表示,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受邀参加2019年外滩金融峰会。今天谈谈我对数字化的理解以及数字化如何颠覆全球金融生态。 一、数字化的构成与颠覆性作用 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的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地信息积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通过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而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二、数字化与金融结合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以后,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前,我国个人支付主要通过纸币、储蓄卡、信用卡来完成。2002年,在合并了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家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分中心的基础上,我国组建了银联公司。银联创立之后,自主建成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推广了统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标准,在传统支付领域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但在创新支付领域如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面进展缓慢。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应用普及,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走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新的支付已经占据主流地位。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覆盖14亿人。从线上到线下,从家庭日常水电气话费支付到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移动支付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打破了传统支付方式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局限性。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3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是1800亿美元,差距达到数百倍。我国的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全球领先。如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支付。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下商户门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范围几乎可以涵盖餐饮、超市、便利店、主题乐园、休闲等各类吃喝玩乐消费场景。 移动支付使得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得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不再需要卖掉所有权,而只需要卖掉某一个时段的使用权。未来,共享家具、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类共享业态在移动支付的助推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个人跨境转账的底层技术实现方式也开始被改写。过去,个人跨境转账需要跨越支付机构、银行和国际间结算网络,整个过程由于串行处理而效率低下。而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但是,在新的支付方式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人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性。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部分商家开始热衷于“无现金”,拒收现金的现象也随之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人民币。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还会危及金融安全。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基础是电力设施、数据中心、网络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如地震、断电、人祸导致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二)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不仅需要改变个人支付方式,企业间、国家间的支付结算方式也需要进行重塑。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外汇结算时,会面临是两国货币直接支付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中间价结算的问题。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报文交换服务与接口软件,覆盖200余个国家,拥有近万家直接与间接会员,目前SWIFT系统每日结算额达到5万亿至6万亿美元,全年结算额约2000万亿美元。CHIPS是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于1970年建立,由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处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国际美元交易。SWIFT和CHIPS汇集了全球大部分银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度依赖SWIFT和CHIP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首先,SWIFT和CHIPS正逐渐沦为美国行使全球霸权,进行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从历史上看,美国借助SWIFT和CHIPS系统发动了数次金融战争。2006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对SWIFT和CHIPS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欧洲商业银行与伊朗存在资金往来,美国随即以资助恐怖主义为借口,要求欧洲100多家银行冻结伊朗客户的资金,并威胁将为伊朗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列入黑名单。随后全球绝大部分银行断绝了和伊朗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伊朗的对外金融渠道几乎被彻底切断。2014年乌克兰危机时,美国除了联合沙特将石油价格腰斩外,更威胁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随后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经济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其次,SWIFT是过时的、效率低下、成本极高的支付系统。SWIFT成立46年以来,技术更新缓慢,效率已经比较低下,国际电汇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到账,大额汇款通常需要纸质单据,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交易。同时SWIFT通常按结算量的万分之一收取费用,凭借垄断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所以说,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依托技术更新缓慢、安全性难以保证的SWIFT和CHIPS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三)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货币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交换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原始社会没有货币,通过皮毛、贝壳等稀缺的物质来进行交换,但交换的媒介始终无法统一,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开始以黄金、白银或铜币等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中介。工业社会后,商品价值量越来越大,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难以承载巨大的交易规模,纸币随之出现。上世纪80年代,货币的电子化越来越发达,电子钱包、信用卡、储记卡、手机支付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以比特币、Libra、央行数字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开始出现,货币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那么货币发行的基础是什么呢?以前货币依靠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锚定物。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货币发行的基础变成了与国家主权、GDP、财政收入相挂钩的国家信用。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通过美元垄断了全球石油美元结算和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全球货币”。 然而依赖主权信用发放的货币也面临货币超发等问题。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全球基础货币总量(央行总资产)不到1000亿美元;198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199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是21万亿美元。尤其是近10年来,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通过国债投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债务总量从2007年的9万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GDP。如果美国债务持续攀升,到期债务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财政收入,美国没有信用再发国债,融资能力将会减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 如何改变货币超发的局面?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世界各国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有学者提出回归金本位的呼吁,但受限于黄金储量,回归金本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四)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 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 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发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有条件的数字化平台公司,围绕自身产业链筹建非银金融机构,独立发展金融业务。另一种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数字化平台。前几年经济有些脱实向虚,许多工商业企业、非金融企业热衷于跨界运作,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各种金融机构热衷于集团化、全牌照,以至于金融业杠杆叠加、风险累积、乱象丛生。目前,金融业正在按中央部署进行去杠杆、防风险、加强新形势下资管业务、跨界业务的整顿。 未来,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掌握真实的交易信息,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原材料、加工、分销企业提供融资、贸易、资产交易等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数字化平台把控好资金来源、杠杆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风险,获得合理的利润,还能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详情]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今日,是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召开的第二天。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四场全体大会主题为“碰撞与融合——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CF40 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李伟谈到:“当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当中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支撑力。人民银行前不久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是想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正环境。也希望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有关“数字化浪潮重塑全球金融生态”这一话题。这个题目很大,我就从数字浪潮来临之际商业银行怎么能够数字化转型谈几点认识。 数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从结绳记事开始,数字记载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渗透,重塑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以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金融与科技再次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不仅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更高的服务效率和更低的经营风险,而且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机制、制度管理也带来了深刻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增长动能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未来金融生态变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许在不断发展、变化、演进的金融生态大环境中,技术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一、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发展。 壮大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长期战略性部署,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能够快速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准确把握经济的短板、企业的痛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更加深入关联分析经济数据和产业动态信息,更加精准优化信贷流程与信用评价模型,疏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金融提质增效。 商业银行的立身之本在于金融服务,未来核心竞争力将更多来源于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为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持续赋能。商业银行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网点的布局和服务流程,打造场景化和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形态、资产负债、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改进,也可以使得科技成果通过金融服务更好惠及百姓民生。 三、数字化转型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也使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数字化转型为商业银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营业利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在激烈市场竞争当中形成差异化的比较优势。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能够改善金融供给、优化金融结构,将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来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四、数字化转型增强风险技防的能力。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字化转型为商业银行提升风控能力提供了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手段。商业银行运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能够优化金融风险防控指标和模型,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将风险技防机制嵌入金融机制全链条,有效甄别多平台借贷、逾期关联账户等风险,来提高识别风险、处置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总之,推动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决定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招,然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当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人才队伍方面,科技人才总量少、占比低,特别是科技的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严重不足。据调查,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在技术应用方面,科技研发投入还有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众多应用场景还亟待挖掘。 在数据资源方面,因为标准不统一和部门权限问题,有数不能用;由于业务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数不会用;由于制度不健全和随意使用外部数据、违规使用数据,有数就滥用。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前不久东荣会长领导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总体自评估只有3.01分(满分5分),这说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当中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支撑力。人民银行前不久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是想引导金融业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同时也积极探索构建监管科技的应用框架,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打造中国版的监管沙箱,为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的正环境。也希望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的挑战,正视问题、精准发力,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第一,加强战略部署,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 数字化转型关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历史机遇,要以《规划》为指引,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科学的谋划,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禀赋,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规划》的落地实施力度。 在顶层设计方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自上而下塑造数字思维,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在运营模式、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改革步伐,打造新的增长点。 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推进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的调整优化,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激发创新活力,切实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金融科技体系,使发展机制越来越活,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在人才支撑方面,围绕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和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选、育、流的体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结构和薪酬激励制度,使金融科技人才越来越多,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在上述方面有一些机构已经及早布局起步,在数字思维、敏捷研发、产品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第二,深入研究技术,加强技术的合理运用。 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撑。要想把技术应用好,必须首先把技术研究透。要准确把握每一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找到合理适当的应用场景。要稳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规划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技术,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我们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要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特点开发应用场景,加大创新力度,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有序发展。 第三,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数字化转型难免面临新的风险,要坚持安全为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充分评估新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安全关口,系牢合规准绳,卡紧应用标尺,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要加强金融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利用标记化、安全多方计算、分布存储等手段,从源头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严格控制信息访问权限,严防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要强化供应链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提前谋划多种技术方案互为备份,避免对单一产品或技术的依赖,培育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保障供应链安全。 第四,增进协同合作,打造良性生态。 数字经济背景下,各方关系空前密切。独木难以成林,汇流才能成海。商业银行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合力打造互促互进、互利共盈的良性生态体系,既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借助外部资源对本行的技术研发、风险管理、精准营销等方面持续赋能,也要整合自身的技术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端人才,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输出新能力,带动行业整体的进步。 各位来宾,我们要秉持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融合中激发新活力,在碰撞中展现新智慧,为推动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谢谢大家。[详情]
原标题:缪延亮:更整合、更充分的全球保障网可以降低对安全资产的需求 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为期三天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昨日在上海召开。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缪延亮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缪延亮表示,国家层面,我们应该更多依赖于财政政策和结构性的改革;在国际层面,我们需要有更整合的、更充分的全球保障网,可以降低对安全资产的需求。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触及零下限。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外滩金融峰会,跟几位我非常尊敬的经济学家、前辈在一起发言。我今天讲的都是我个人的观点,来的时候,我问主办方语言是英语还是中文,他们说,你就用英语讲,因为这样讲起来更流畅。所以我在来的火车上用英语写了一个发言要点,我今天就用英语讲,我们外宾可能听起来更流畅一点。我会讲一下利率。 今天好多人都提到了利率,讲了利率,有来自美国的,有来自英国的,来自法国的,还有来自中国的代表。我会从两个角度来谈利率,从全球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上午有演讲嘉宾提到,利率的下降从30年前的80年代就开始了。今天在这组讨论中有人讲到,全球有30万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在外,收益率为负。几年前,日内瓦的报告首次讲到有这样的可能性,也就是低利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结论认为“不会一直持续”。又过了两年,到2017年,投资人和学者开始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利率会一直长期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现在很多人开始接受这样的想法,也就是利率可能永远都是低的。 要充分了解当前的这种形势,我想比较好的做法,就是从“利息”这个概念出发。其实这个概念是很有争议的,19世纪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曾经写过一个著作,《资本与利息》,他说关于利息的理论,是一大堆相冲突的杂七杂八的观点拼凑起来的,没有哪种观点可以胜出,也没有人愿意承认失败。今天的情况,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还是那样,对利率有两种影响力,看似也是相冲突的理论,一种是新古典理论,一个是凯恩斯理论。新古典理论包括马歇尔·费雪提出的,他写了《利率的理论》,他认为利率代表的是储蓄和投资的一种平衡点,分别取决于对投资的回报率和对时间的偏好。按照这样的逻辑,很多人会主张结构性的因素,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科技变迁速度的放缓,导致利率的长期下降。另外相对应的对利率的另一种理论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与流动性分离一段时间而获得的相应补偿,利率是由流动性的供给以及经济主体的偏好决定的。凯恩斯讲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而且讲的很多是短期问题,央行可以改变短期利率,短期内央行可以改变实际利率,从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大萧条过后,央行就是这样做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当经济遇到萧条的时候,可以这样做。也可能正因为这样的行动,带来了今天的低利率环境,不光是结构的问题,应该说是财政刺激过度了,压低了实际的利率。这个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传导,一个是“心衰”的渠道,如果全靠货币政策,全靠量的刺激,肯定会积累不平衡,会鼓励对风险的追求。第二个,就是可以通过资源错配带来低利率。当利率太低的时候,会抑制创新,低生产力的企业会继续存续,过多的、额外的、剩余的产能会存续,抑制潜在增长,这样也会压低平衡的利率。接近于零下限的时候,会发生很奇怪的事情,就像黑洞一样。在凯恩斯的世界里,我们认为短期利率通胀预期不变,更低的利率可以盘活经济,但如果接近零下限,那么主体期待值不同,所以费雪效应会开始发生,也就是央行把名义利率降低,那对实际利率的期望也会相应发生变化、1:1的变化。所以央行的这个行动,这个时候可能不只是简单的无用,而可能是有害的。 这就是我今天讨论的主题,在零利率下限的坎上,凯恩斯会预见央行可以把政策利率砍到0,甚至负利率这样的区域,但实际利率还是没有变化。央行越是按凯恩斯的方式做,也就是通过降息刺激需求,那么对通胀的预期就越会下降,因为经济是按费雪的逻辑来走,使得这个陷阱不断永续。 总结而言,怎么办?余教授讲了,国家层面,我们应该更多依赖于财政政策和结构性的改革;在国际层面,我们需要有更整合的、更充分的全球保障网,可以降低对安全资产的需求。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触及零下限。 谢谢。[详情]
原标题:黄奇帆: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10月28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黄奇帆说,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新京报记者 陈鹏[详情]
原标题:黄奇帆:将数字化平台用人类比,区块链像基因改造技术 新京报讯(记者 陈鹏)区块链技术再度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10月28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提到,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地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 黄奇帆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 “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黄奇帆说,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成型了。 而在他看来,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地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黄奇帆认为,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他举例称,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相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新京报记者 陈鹏 [详情]
来新浪理财大学,听财经评论员蔡凯龙为您讲述《数字货币》,带你走进数字货币投资沙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黄奇帆 新浪财经讯 10月28日消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态》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经过5、6年的研究,技术目前已经趋于成熟,有可能成为在全球上率先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他表示,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受邀参加2019年外滩金融峰会。今天谈谈我对数字化的理解以及数字化如何颠覆全球金融生态。 一、数字化的构成与颠覆性作用 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的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地信息积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通过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而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二、数字化与金融结合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以后,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前,我国个人支付主要通过纸币、储蓄卡、信用卡来完成。2002年,在合并了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家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分中心的基础上,我国组建了银联公司。银联创立之后,自主建成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推广了统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标准,在传统支付领域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但在创新支付领域如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面进展缓慢。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应用普及,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走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新的支付已经占据主流地位。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覆盖14亿人。从线上到线下,从家庭日常水电气话费支付到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移动支付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打破了传统支付方式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局限性。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3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是1800亿美元,差距达到数百倍。我国的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全球领先。如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支付。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下商户门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范围几乎可以涵盖餐饮、超市、便利店、主题乐园、休闲等各类吃喝玩乐消费场景。 移动支付使得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得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不再需要卖掉所有权,而只需要卖掉某一个时段的使用权。未来,共享家具、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类共享业态在移动支付的助推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个人跨境转账的底层技术实现方式也开始被改写。过去,个人跨境转账需要跨越支付机构、银行和国际间结算网络,整个过程由于串行处理而效率低下。而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但是,在新的支付方式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人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性。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部分商家开始热衷于“无现金”,拒收现金的现象也随之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人民币。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还会危及金融安全。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基础是电力设施、数据中心、网络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如地震、断电、人祸导致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二)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不仅需要改变个人支付方式,企业间、国家间的支付结算方式也需要进行重塑。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外汇结算时,会面临是两国货币直接支付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中间价结算的问题。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报文交换服务与接口软件,覆盖200余个国家,拥有近万家直接与间接会员,目前SWIFT系统每日结算额达到5万亿至6万亿美元,全年结算额约2000万亿美元。CHIPS是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于1970年建立,由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处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国际美元交易。SWIFT和CHIPS汇集了全球大部分银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度依赖SWIFT和CHIP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首先,SWIFT和CHIPS正逐渐沦为美国行使全球霸权,进行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从历史上看,美国借助SWIFT和CHIPS系统发动了数次金融战争。2006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对SWIFT和CHIPS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欧洲商业银行与伊朗存在资金往来,美国随即以资助恐怖主义为借口,要求欧洲100多家银行冻结伊朗客户的资金,并威胁将为伊朗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列入黑名单。随后全球绝大部分银行断绝了和伊朗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伊朗的对外金融渠道几乎被彻底切断。2014年乌克兰危机时,美国除了联合沙特将石油价格腰斩外,更威胁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随后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经济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其次,SWIFT是过时的、效率低下、成本极高的支付系统。SWIFT成立46年以来,技术更新缓慢,效率已经比较低下,国际电汇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到账,大额汇款通常需要纸质单据,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交易。同时SWIFT通常按结算量的万分之一收取费用,凭借垄断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所以说,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依托技术更新缓慢、安全性难以保证的SWIFT和CHIPS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三)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货币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交换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原始社会没有货币,通过皮毛、贝壳等稀缺的物质来进行交换,但交换的媒介始终无法统一,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开始以黄金、白银或铜币等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中介。工业社会后,商品价值量越来越大,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难以承载巨大的交易规模,纸币随之出现。上世纪80年代,货币的电子化越来越发达,电子钱包、信用卡、储记卡、手机支付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以比特币、Libra、央行数字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开始出现,货币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那么货币发行的基础是什么呢?以前货币依靠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锚定物。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货币发行的基础变成了与国家主权、GDP、财政收入相挂钩的国家信用。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通过美元垄断了全球石油美元结算和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全球货币”。 然而依赖主权信用发放的货币也面临货币超发等问题。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全球基础货币总量(央行总资产)不到1000亿美元;198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199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是21万亿美元。尤其是近10年来,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通过国债投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债务总量从2007年的9万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GDP。如果美国债务持续攀升,到期债务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财政收入,美国没有信用再发国债,融资能力将会减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 如何改变货币超发的局面?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世界各国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有学者提出回归金本位的呼吁,但受限于黄金储量,回归金本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四)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 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 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发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有条件的数字化平台公司,围绕自身产业链筹建非银金融机构,独立发展金融业务。另一种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数字化平台。前几年经济有些脱实向虚,许多工商业企业、非金融企业热衷于跨界运作,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各种金融机构热衷于集团化、全牌照,以至于金融业杠杆叠加、风险累积、乱象丛生。目前,金融业正在按中央部署进行去杠杆、防风险、加强新形势下资管业务、跨界业务的整顿。 未来,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掌握真实的交易信息,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原材料、加工、分销企业提供融资、贸易、资产交易等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数字化平台把控好资金来源、杠杆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风险,获得合理的利润,还能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详情]
原标题:黄奇帆:中国央行很可能在全球率先推出数字货币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为期三天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昨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黄奇帆表示,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很高兴受邀参加2019年外滩金融峰会。今天谈谈我对数字化的理解以及数字化如何颠覆全球金融生态。 一、数字化的构成与颠覆性作用 数字化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而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数字化平台用人来类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大数据就像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器官,云计算相当于人体的脊梁。没有网络,五脏六腑与和脊梁就无法相互协同;没有云计算,五脏六腑无法挂架;而没有大数据,云计算就是行尸走肉、空心骷髅。有了神经系统、脊梁、五脏六腑、皮肤和器官之后,加上相当于灵魂的人工智能——人的大脑和神经末梢系统,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就已经成型了。而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化之所以能够颠覆传统,就在于它所拥有的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所谓“全空域”是指:打破区域和空间障碍,从天到地,从地上到水下、从国内到国际可以泛在的连成一体;所谓“全流程”是指:关系到人类所有生产、生活流程中每一个点,每天24小时不停地信息积累;所谓“全场景”是指:跨越行业界别,把人类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为场景全部打通;所谓“全解析”是指:通过通过人工智能(AI)的收集、分析和判断,预测人类所有行为信息,产生异于传统的全新认知、全新行为和全新价值;而所谓“全价值”是指:打破单个价值体系的封闭性,穿透所有价值体系,并整合与创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价值链。 数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与工业制造相结合时,就形成工业制造4.0;与物流行业相结合,就形成智能物流体系;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就形成智慧城市;与金融结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与金融相结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拥有的海量信息、计算能力、共识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坏账率和风险。 二、数字化与金融结合带来的变革 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以后,重塑了全球的金融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颠覆全球个人支付方式 在数字化浪潮来临之前,我国个人支付主要通过纸币、储蓄卡、信用卡来完成。2002年,在合并了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18家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分中心的基础上,我国组建了银联公司。银联创立之后,自主建成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推广了统一的人民币银行卡标准,在传统支付领域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但在创新支付领域如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方面进展缓慢。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应用普及,基于手机的支付方式走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新的支付已经占据主流地位。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覆盖14亿人。从线上到线下,从家庭日常水电气话费支付到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移动支付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打破了传统支付方式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局限性。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3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是1800亿美元,差距达到数百倍。我国的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全球领先。如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支付。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下商户门店,支付宝、微信支付的范围几乎可以涵盖餐饮、超市、便利店、主题乐园、休闲等各类吃喝玩乐消费场景。 移动支付使得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得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不再需要卖掉所有权,而只需要卖掉某一个时段的使用权。未来,共享家具、共享工具、共享智力等各类共享业态在移动支付的助推下,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个人跨境转账的底层技术实现方式也开始被改写。过去,个人跨境转账需要跨越支付机构、银行和国际间结算网络,整个过程由于串行处理而效率低下。而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但是,在新的支付方式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人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性。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部分商家开始热衷于“无现金”,拒收现金的现象也随之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人民币。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还会危及金融安全。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基础是电力设施、数据中心、网络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如地震、断电、人祸导致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二)重塑贸易清结算体系 在数字化时代,不仅需要改变个人支付方式,企业间、国家间的支付结算方式也需要进行重塑。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外汇结算时,会面临是两国货币直接支付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中间价结算的问题。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上线之前,人民币跨境清算高度依赖美国的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报文交换服务与接口软件,覆盖200余个国家,拥有近万家直接与间接会员,目前SWIFT系统每日结算额达到5万亿至6万亿美元,全年结算额约2000万亿美元。CHIPS是全球最大的私营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于1970年建立,由纽约清算所协会经营,主要进行跨国美元交易的清算,处理全球九成以上的国际美元交易。SWIFT和CHIPS汇集了全球大部分银行,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度依赖SWIFT和CHIPS系统存在一定风险。首先,SWIFT和CHIPS正逐渐沦为美国行使全球霸权,进行长臂管辖的金融工具。从历史上看,美国借助SWIFT和CHIPS系统发动了数次金融战争。2006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对SWIFT和CHIPS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欧洲商业银行与伊朗存在资金往来,美国随即以资助恐怖主义为借口,要求欧洲100多家银行冻结伊朗客户的资金,并威胁将为伊朗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列入黑名单。随后全球绝大部分银行断绝了和伊朗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往来,伊朗的对外金融渠道几乎被彻底切断。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美国除了联合沙特将石油价格腰斩外,更威胁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随后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经济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其次,SWIFT是过时的、效率低下、成本极高的支付系统。SWIFT成立46年以来,技术更新缓慢,效率已经比较低下,国际电汇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到账,大额汇款通常需要纸质单据,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交易。同时SWIFT通常按结算量的万分之一收取费用,凭借垄断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所以说,在当前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依托技术更新缓慢、安全性难以保证的SWIFT和CHIPS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在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之下,构建形成一个新的清结算网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共识。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在清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到不同的区块链联盟中。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正在研究建设类似SWIFT的国际加密货币支付网络来取代SWIFT,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区块链平台正在通过区块链试水跨境支付,用实际行动绕开SWIFT和CHIPS全球支付体系。 (三)改革全球货币发行机制 货币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交换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媒介。原始社会没有货币,通过皮毛、贝壳等稀缺的物质来进行交换,但交换的媒介始终无法统一,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社会开始以黄金、白银或铜币等的贵金属作为货币中介。工业社会后,商品价值量越来越大,用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难以承载巨大的交易规模,纸币随之出现。上世纪80年代,货币的电子化越来越发达,电子钱包、信用卡、储记卡、手机支付迅猛发展。时至今日,以比特币、Libra、央行数字货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开始出现,货币迎来了数字化时代。 那么货币发行的基础是什么呢?以前货币依靠金、银等贵金属作为锚定物。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货币发行的基础变成了与国家主权、GDP、财政收入相挂钩的国家信用。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通过美元垄断了全球石油美元结算和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全球货币”。 然而依赖主权信用发放的货币也面临货币超发等问题。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全球基础货币总量(央行总资产)不到1000亿美元;198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199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这一数字是21万亿美元。尤其是近10年来,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通过国债投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债务总量从2007年的9万亿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2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GDP。如果美国债务持续攀升,到期债务和利息消耗完全部的财政收入,美国没有信用再发国债,融资能力将会减弱,一次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 如何改变货币超发的局面?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世界各国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虽然有学者提出回归金本位的呼吁,但受限于黄金储量,回归金本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本人不相信Libra会成功。对主权国家来讲,最好的践行货币国家发行权的办法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在全球央行发行主权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便捷性、安全性之外,还要制定一种新的规则,使得数字货币能够与主权的信用相挂钩,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建立适当的比例关系,通过某种机制,遏制滥发货币的局面。 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我认为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四)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 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 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 科技金融的发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金融”,有条件的数字化平台公司,围绕自身产业链筹建非银金融机构,独立发展金融业务。另一种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构建数字化平台。前几年经济有些脱实向虚,许多工商业企业、非金融企业热衷于跨界运作,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各种金融机构热衷于集团化、全牌照,以至于金融业杠杆叠加、风险累积、乱象丛生。目前,金融业正在按中央部署进行去杠杆、防风险、加强新形势下资管业务、跨界业务的整顿。 未来,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数字化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掌握真实的交易信息,可以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链上成千上万的原材料、加工、分销企业提供融资、贸易、资产交易等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数字化平台把控好资金来源、杠杆比率,就能大幅度降低风险,获得合理的利润,还能有效发挥普惠金融功能。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今天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技术革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全面兴起,让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转变成驱动金融变革的中坚力量。数字化的五全基因与金融业不断碰撞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间、企业间、国家间的清结算方式及主权货币发行机制,还大幅提升了产业链运营效率,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展望未来,量化投资和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定价和理赔核算、金融云服务、区块链存证等新金融业态正不断进化,将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详情]
10月28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区块链技术,就像更先进的“基因改造技术”,从基础层面大幅度的提升大脑反应速度、骨骼健壮程度、四肢操控灵活性。数字化平台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基础功能和应用将得到颠覆性改造,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详情]
原标题:余永定:我们有许多手段和“防线”处理问题、守住底线 中国网财经10月28日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昨日在上海召开。浦山奖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余永定表示,我们有许多手段、许多“防线”处理问题、守住底线,没有必要太担心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很多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刚才听了几位外宾的演讲,很受启发。作为一个中国经济学家,我看问题的角度肯定跟他们有所不同。我强调的问题,可能跟他们也有所不同。我主要谈谈中国的经济问题。 你要问我,当前最担心的中国经济问题是什么,我的答案非常简单: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跌。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曾迅速反弹,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2.2%的增长,非常高,但是从那以后,按季度算,几乎每个季度都在往下走,持续不断,一直走到今天。上个季度,中国年度经济增长速度6%,从12.2%降到6%,这是相当令人担心的一个数字。而且我们不能肯定,降到6%就停住,它可能还要往下走。在市场上,我们看到很多的学者、从业人员表示对明年经济增长的担忧。所以我自己感觉,我们目前所要处理的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经济增长不再下跌,甚至有所反弹。过去我们一直在谈,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是L型。这个L型的横杆,我们谈了五六年了,还没有看到,所以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在中国经济中,过去非常担心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率平均只有2%,甚至更低。当然,最近由于猪肉问题涨得比较多,但考虑核心通货膨胀率,依然很低,不到2%。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此之低的通货膨胀率,也不是十分正常的。特别令人担忧的是PPI,曾经有54个月是负增长,最近几个月又开始负增长。 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清楚的问题:中国经济现在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根据这样一种状况,决定我们的政策。 当然,我非常同意前几位经济学家说的,结构改革,非常重要,确确实实如此。比如日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十年二十年,但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很难上去。充分说明了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光靠宏观经济政策,是不行的。但中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而且我们强调结构改革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不是十年也六七年了,但并没有能制止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所以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只有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刚刚白川先生谈到了货币政策的无效,在中国,确实货币政策也很难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因为中国经济告诉我们:当经济过热的时候,使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经济非常疲软,特别是处于通货收缩状态的时候,货币政策往往无效。这个时候,你就必须主要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 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看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通货膨胀率。非常低。二是政府是否能把债发出去,比如,欧洲主权债危机期间,很多欧洲国家希望发债,但发不出去。但在中国不存在这个情况。 首先,看中国的财政状况。按官方统计数字,今年的指标是28%。根据国际组织计算,在过去十年中,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是1%-1.5%左右,比其他的国家都好得多。另一方面,中国的债务余额占GDP的比,按中国官方统计不超过40%,按国际组织的估算,大概50%。有人说,中国实际的数值比官方公布的差很多,因为很多东西没有考虑进去,我接受这样的论据。假设实际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是2%,是5%、6%或7%、8%,甚至更高,或假设实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不是40%,是80%,那又怎样?不要害怕,因为我们比较的时候要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两个国家的债务占GDP的比是相同的,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另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是6%、7%,这两个国家的债务负担,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黄海洲教授告诉我们,中国存在大量的国有资产,这一点很重要。根据社会科学院的统计(具体数字我记不十分清楚了),大概200万亿人民币,如果出现问题,我们有许多手段、许多“防线”处理问题、守住底线。所以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太担心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很多问题。 回到货币政策。我非常同意白川方明先生跟其他演讲学者的观点。就是说,货币政策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中国还有很大的余地,离零利率还远得很。但确确实实不十分有效。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尽可能把利息率压低。如果你的利率水平过高,国债肯定就卖不出去了,那就很难为财政赤字融资,很难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以,压低利息率,主要目的是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个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货币政策只能做第二小提琴手,不能发挥主要作用。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给货币政策强加了太多目标。学经济学的都知道,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稳定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或是就业,中国至少有6个目标,而且负责微观调控、精准滴灌。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发挥不了这样的作用,可能会顾此失彼。所以我强调,我们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制止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滑。 最后强调一句,我说这些,绝不意味着低估结构改革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是,这两者要互相配合、相互促进。 谢谢大家![详情]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李伟 10月28日,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特别强调,区块链技术在推动数字创新发展方面潜力巨大,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要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财联社)[详情]
原标题:大咖来了!外汇监管、金融开放、负利率潮…最新趋势一网打尽,看肖钢、陆磊、彭纯最新观点 来源:券商中国 首届外滩金融峰会来了! 近年来,全球经济经历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面对复杂多边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红利惠及全球。去年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扩大金融业开放的重大举措,为构建更加有效和充满活力的国际金融体系,推动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实现持续稳定的全球经济注入源源动力。 为持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黄埔区政府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共同推出“外滩金融峰会”,突出“非官方”和“国际化”定位,持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开放的姿态广邀全球财经政要、机构高管与学界领袖齐聚外滩,以对话推动共识,以共识推动合作,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融通与合作。 如何通过开放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开放的环境下,经济将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外汇管理将如何改革以适应环境变化?如何通过政策机制的和完善规避这些挑战?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应如何发挥作用以保证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开放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全球负利率潮下,将会对保险行业带来何种冲击?以上种种问题,都能从这场会议中找到一些答案。 陆磊:外汇管理改革有三方面政策取向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表示,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的基本战略趋向是在风险防控基础上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下一步政策取向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持续促进跨境投资,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支持跨境货物和服务贸易方式创新,配套落实外商投资法,不断完善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境内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积极服务区域开放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大力支持自贸实验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在外汇管理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 二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外汇市场建设。当前我国直接投资已基本实现可兑换,证券投资项下形成了以机构投资者制度(所谓的QDII、QFII)、互联互通制度(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这样一种跨境投资制度安排基本成型,跨境债务融资由市场主体在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框架下自主进行。下一步我们将统筹交易环节和汇兑环节,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有序推动不可兑换项目的开放,适度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支持科创版的建设发展,鼓励境外投资者参与科创板。 三是完善外汇市场的“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宏观审慎管理,以维护外汇市场基本稳定,防止大规模不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为总体目标,针对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波动,采取必要的数量和价格工具,逆周期、市场化调控外汇市场上的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的交易行为。而微观监管基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基本假设,主要采取的是外汇市场的合规与行为监管,目的是维护可兑换政策框架的稳定性和可信度,维护外汇市场的竞争秩序,并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肖钢:沪伦通对金融开放具有五点启示,要实行穿透式监管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分享了沪港通成功实践对落实金融开放的几点启示。他表示,高水平金融开放意义重大。金融开放涉及的制度、项目、方法不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同,但沪港通实践经验及其精神并不过时,对落实金融开放具有借鉴意义,坚信加快金融开放必将助力我国成为金融强国。 一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要有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从最初的思想火花—框架想法—蓝图—落实方案—上线运行,浩大工程,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执行力是关键,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内在动力。 二是要勇于开拓创新,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开创了操作便利、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坚持“主场原则”,不改变两地市场规则与投资者交易习惯。 三是要攻坚克难,注重细节。两地市场同属一个时区,但仍存在较大差异,交易时间、涨跌幅制度、日内回转交易、股票交收时间、每手交易单位、报价价位限制等。 四是要渐进式推进。在额度管理上,初期沪股通总额度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130亿,港股通总额度2500亿元,每日额度105亿;2016年8月取消总额度;2018年5月每日额度扩大4倍至520亿。在交易标的上,初期为上证180、380指数成份股及A+H股中的A股;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中型股指数成分股及A+H中的H股,以后逐步扩大。 五是注重投资者保护与审慎监管。广泛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全市场培训。上交所网上开通投资者教育专区,半年多时间点击量达到477.8万人次。两地证监会签署跨境执法合作备忘录,就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认定标准差异处理、监管信息共享、违法线索提供、协助调查取证和配合采取相关措施作出具体约定,填补了跨境执法空白。实行穿透式监管,2018年9月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实施,实现北向投资者穿透式监管。 中投彭纯:将与更多的国家搭建双边投资新平台 中投公司董事长结合中投公司对外投资实践,分享了关于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的几点看法。他介绍,近年来中投公司在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是充分发挥中投公司两个平台,横跨两个市场的独特优势。作为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对外投资平台拥有齐全的投资种类,广泛境外网络,与全球主要知名投资企业建立良好的投资关系。中央汇金公司是中国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的重要股东,参控股的17家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等,目前管理的资产总量达到128万亿人民币。两个平台中间建立了严格的防火墙,但在依法合规、商业共赢的原则下,调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为跨境双向投资合作提供了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支持。 二是推进新型多双边基金等投资,中投公司聚焦国内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需求,与国际合作伙伴发起设立新型基金,更好适应国际投资和监管环境的新变化,已经和高盛合作成立了中国与美国制造业合作基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即将成立中日、中法等基金,与更多的国家搭建双边投资新平台。 三是构建多维度的跨境投资生态系统。中投论坛已成为推动建设跨境投资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彭纯表示,经济全球化并非一帆风顺,逆全球化总是如影随形。近年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投资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与新挑战并存的是中国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的实践,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助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为国际投资带来新的机遇。去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增长态势,跨境投资已然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实现方式。 黄益平: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有助于保持宏观和金融稳定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金融开放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特殊的政策机制来保证开放进程,同时维持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黄益平表示,金融开放,有带来效率提高的一面,同时也可能导致波动性增加的另外一面。如果是后面这一面控制不好,最后可能得到“得不偿失”的效果。国际上有很多这样的教训,有的国家资本项目开放之后,很快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黄益平表示,维持金融稳定,需要有一个特殊的政策机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者之间,既有可以合作的地方,相互补充的地方,二者在不同场景下不完全一致,需要这两个政策相互合作,但同时独立发挥作用。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维持宏观经济的总体稳定。 “当我们面对外部资金突然停顿的时候,国内一些宏观变量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货币政策可以帮助我们缓冲调整,因为货币政策可以反周期。但如果我们加上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我们支持金融开放的同时需要花很大的功夫,设计一些政策机制,尤其是宏观审慎政策,现在在国内称之为“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一方面是宏观审慎政策,共同作用,支持和保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黄益平称。 中国人保董事长缪建民:低利率潮将颠覆保险业传统投资信条 CF40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当前,低利率潮在全球蔓延,深刻影响了各国经济、金融业发展,也给金融业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保险业应早做准备,优化商业模式,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重塑我国保险发展的韧性。 缪建民对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我国的市场利率目前处于低位徘徊。从经济基本面看,国内需求疲弱,伴随外部需求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经济下行以及短期结构性通胀(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快)与中长期通缩风险的双重压力下,通过降准减税等工具,稳定了宏观经济和需求。但中长期,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都将呈现震荡下行态势。 缪建民表示,低利率市场环境中,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历史经验看,长期低利率对保险公司资产端、负债端都将造成显著的影响,严重时可以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危及行业发展基础,无异于灰犀牛风险。突出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颠覆保险企业传统的投资信条。保险投资以固定收益为主,固定收益资产往往占资产组合的70%以上,长期低利率,甚至在欧洲、日本出现负利率,将严重冲击甚至颠覆保险企业传统的以固定收益为主的投资信条。 二是低利率会拉低投资收益率,增加利差损风险,并扭曲金融资产估值。寿险里的新业务价值、有效业务价值,都是把未来的利润折现为现值而产生的,如果现值比未来的值还大,对传统保险保单价值计算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三是改变保险企业的风险偏好,放大信用风险。 四是储蓄性寿险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客户吸引力将下降。在负利率和低利率周期中,投资收益率会出现趋势性下行,寿险公司将不得不降低储蓄型、年金类产品的保单预定利率,这导致保险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客户吸引力下降。 缪建民表示,面对低利率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保险业应早做准备,优化商业模式,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重塑我国保险发展的韧性。一是优化商业模式,夯实保险韧性的基础。二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增强保险韧性的支撑。三是加强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增强保险韧性建设的可持续性。我国的现在利率水平要高于欧洲、美国、日本,但我们要未雨绸缪,加强预期管理,提前布局,应对利率风险,同时加强逆周期管理,以增强保险韧性建设的可持续性。[详情]
来新浪理财大学,听财经评论员蔡凯龙为您讲述《数字货币》,带你走进数字货币投资沙场 10月28日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今日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他认为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经过5、6年的研究,技术目前已经趋于成熟,有可能成为在全球上率先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先兑换给商业银行或者机构,然后再兑换给公众,这么做的意义不在于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替代,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为货币投放、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有力参考。(财联社记者 李愿)[详情]
原标题: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开幕 中外嘉宾热议金融开放、区块链、低利率等话题 全景网讯 10月27日,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开幕。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和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为峰会致辞,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海明主持峰会全体大会一。700余位中外嘉宾出席峰会,参会的国内外机构达200余家。 “外滩金融峰会”在市区指导下,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共同推出。峰会突出“非官方”、“国际化”、“专业化”定位,以开放的姿态广邀全球财经政要、机构高管与学界领袖齐聚外滩,通过高水平的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分享真知灼见,以对话推动共识,以共识推动合作,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外滩金融峰会设立组委会。首届组委会主席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主席陈元担任、首届组委会执行主席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担任。 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共设置七场全体大会和三场闭门会,主要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并将发布浦山基金会研究报告,颁发“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当中蕴含着机遇,也隐藏着风险。在27日上午举行的全体大会I“开放与融通——全球视野下的新金融、新经济”上,包括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主席、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世界银行第12任行长金墉,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原主席Lord Adair TURNER在内的十几位中外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对于新经济、新金融的看法,区块链、低利率、金融开放等话题成为焦点。 加强面向数字金融时代的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对此,陈元表示,区块链技术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能够提高结算清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力地推动了数字货币的创新与应用。CF40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也在演讲中透露,外汇局正在推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跨境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但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当其应用在金融业务场景中时。陈元提醒,需要警惕新技术的安全漏洞,加强对新技术的引导和规范。陆磊也坦言,“当我们不太清楚某一种业态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必须注意风险管控。” 陆磊进一步建议,风险管控的基础是真正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所以要抓住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核心环节,进一步加强面向数字金融时代的支付清算,存管结算、交易报告库和中央对手方等建设,以实现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低的系统性风险概率。上海要真正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尤其要注意加强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英格兰银行副行长Sir Dave RAMSDEN强调了监管部门拥抱变化的重要性,认为想要有效地规范数字经济,监管部门就必须要配备和运用合适的数字工具。他同时指出,包括金融技术在内的整个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在出现裂痕,各个国家需要互相学习和合作以减缓这种趋势。 金融开放要与双支柱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合 随着一系列开放举措的落地,当前我国金融开放已进入高水平的新阶段。上海在扩大金融业开放过程中,更是一片重要的试验田。 据陆磊透露,接下来,外汇局将推动QDLP试点在上海逐步常态化。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进一步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建设开放的、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 回看历史,沪港通在金融市场开放中起到了重要带头作用。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指出,沪港通的成功实践对我国金融开放具有重要启示:一是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需求。二是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三是勇于开拓创新。沪港通在制度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订单路由”模式(双SPV架构),有效连接并深度融合两个市场。四是攻坚克难、注意细节。五是渐进式推进。肖钢指出,在额度管理和交易标的上,沪港通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推进。以额度管理为例,初期沪港通总额度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130亿元,港股通总额度2500亿元,每日额度105亿元。2016年8月取消总额度,2018年5月,每日额度扩大4倍至520亿元。最后,肖钢提到要注重投资者保护和审慎监管。“在沪港通推出的初期,我们大量开展了广泛的投资者教育,做到全市场的培训。两地的证监会当时也签署了跨境执法的合作备忘录,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认定标准差异处理,监管信息共享,提供违法线索,协助调查取证和配合采取相关措施等作出了具体约定,填补了跨境执法的空白。” 肖钢总结道,我国高水平金融开放意义重大。“金融开放涉及的具体制度、项目、方法不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同,但沪港通实践经验及其精神并不过时,对落实金融开放具有借鉴意义。” 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开放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甚至金融风险。 对此,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金融开放非常重要。但我们依然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特殊的政策机制来保证开放进程,同时维持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这样的政策机制会是货币政策吗?黄益平等人的研究发现,第一,在面对金融冲击的时候,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第二,汇率体制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大大加强;第三,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动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会进一步提高。据此,黄益平指出,金融开放一定要与双支柱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合,尤其是重视宏观审慎政策保障金融稳定。 应对低利率“新常态” 全球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各国都有自己的应对措施,最为典型的就是正在全球蔓延的低利率潮,甚至是零利率、负利率。Turner认为,全球范围内,高企的储蓄率可能会继续超过不断下降的投资需求,低利率将是未来几十年的“新常态”。 具体到中国,CF40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缪建民分析称,从人口结构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会遏制总需求并影响长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使得未来数十年的利率都将保持在低位。 长期低利率有可能扭曲金融市场环境,损害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以保险业为例,缪建民指出,长期低利率对保险公司资产端和负债端都将造成显著影响,严重时可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危及行业发展基础,无异于“灰犀牛”风险。 缪建民认为,面对低利率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应早做准备,优化商业模式、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重塑我国保险发展韧性。一是要优化商业模式,夯实保险韧性基础。二是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增强保险韧性支撑。三是要加强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增强保险韧性建设的可持续性。 金墉表示,尽管目前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全球正在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尤其是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爆发式增长,这正是一个机会。他给出一组数据:从现在到2035,全球新兴市场将需要超过40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当于每年2.3万亿美元。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占全球总需求超过60%。 “中国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的实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为国际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纯介绍,据统计,2016年到2030年期间,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其中电力行业投资需求约14.7万亿美元,交通行业投资需求约8.4万亿美元,潜在需求巨大。 金墉强调,在新兴市场投资中,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尤其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要了解当地市场,而且要因地制宜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 Turner则认为,除了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外,事实上,发达经济体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能出台富有雄心的政策、加速创新、加大投资,那么重工业和重型运输等行业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零碳排放,且此举对全球经济而言成本极小。 “减少浪费的投资,增加建设零碳经济的投资,不仅是为了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也能帮助我们抵御低利率‘新常态’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挑战,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双赢。”Turner说。[详情]
原标题:Stuart STALEY:投资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有巨大机会和发展潜力 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10月27日讯 今日,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召开。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二场全体大会主题为“金融开放与资本市场改革”,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主持。 花旗亚太地区金融市场和证券服务业务条线负责人Stuart STALEY参与了本次大会并发表了演讲,他表示:“花旗银行最近开展的一个研究是,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的看法。许多国家储蓄总额已经超过了这个国家可投资的资金,我们看到,许多亚洲国家投资都是来自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而在中国这一栏,我们看到大家的反馈是,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在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但对未来的增长潜力,还是给出了“高度增长潜力”的反馈。目前,股权的持有率比较低。还提到市场准入是可以改善的。这几条结论总结了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上海开埠就是从外滩开始,也是为了推动贸易的发展,这跟我们今天的思路是一样的,全球投资者希望能在新的前沿有新的准入机会。这些市场的基本面,总的来讲,对中国都是非常看好的。”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规模日益增长。所用的时间是远远超越人们想象的。尤其是当我们看整个区域,探讨任何经济事务,一定要和中国有关。中国现在是GDP在全球排名第二,贸易总额在全球排名第一,货物贸易在全球排名第一,资本市场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二。因此,中国在全球层面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可是,我觉得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开展。人均GDP还可以进一步增长,经济将会更注重服务业的发展机会,服务业的发展机会非常巨大。跟我们今天话题息息相关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外资在资本市场的参与度。 应该说,资本市场通过不同的渠道,是日渐开放的。我们也讲了许许多多的渠道,比如QFII,在2002年随着其他政策进一步的开放,还有沪港通,股票市场的相连,都可以让国外投资人有机会在中国市场投资。而且随着未来的发展,这些渠道彼此之间还会有进一步的整合,整合以后,也会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益处。因为变得更简洁,而且可以提升交易额。 我们花旗银行最近开展的一个研究是,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的看法。许多国家储蓄总额已经超过了这个国家可投资的资金,我们看到,许多亚洲国家投资都是来自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而在中国这一栏,我们看到大家的反馈是,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在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但对未来的增长潜力,还是给出了“高度增长潜力”的反馈。目前,股权的持有率比较低。还提到市场准入是可以改善的。这几条结论总结了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上海开埠就是从外滩开始,也是为了推动贸易的发展,这跟我们今天的思路是一样的,全球投资者希望能在新的前沿有新的准入机会。这些市场的基本面,总的来讲,对中国都是非常看好的。 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首先,在资本市场领域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降低对银行借贷的强调,将更多市场渠道向外商参与机构开放。但未来,要支撑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在几个方面可以下功夫: 1.透明度。对政策的时间表,能有更明确、更透明的沟通。 2.一致性、连贯一致。要不断关注投资人对市场政策的反应。 3.治理。Peter之前也讲了治理的重要性。要制定更高的标准,让投资人认为在这里和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标准是一样的。 4.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交易所,还有合同上的基础设施。这非常关键,因为很多金融服务交易都是基于合同的,也就是法律语言、法律文件、担保和衍生品,合同非常重要。 5.连通性。我看到了有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准入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但下一步,要有更多的整合、更多简化。 6.先进性。今天早晨也提到一些关键的金融中介来到数字领域,就是更先进性的方法、更高科技的产品,他们愿意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把所有这些综合起来,我们对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未来表示乐观。我们对潜在增长情景的预测,中国现在债券市场占GDP的比例和股票市场占GDP的比例在全球排前五六名,到2025年,预计将持续保持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迅速增长。我们相信,到2025年,中国在债市不是前三,也可以超过美国,可能仅次于日本。 总结而言,这些都是中国吸引国际投资界的亮点。中国现在已经是非常庞大的一个市场,很有吸引力,它的吸引力来自实体经济的基本面、经济不断增长,也来自这个市场对外商不断的开放。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和进展,有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和持续,有些还需要演化,但总体来说,未来是非常光明的。我们也非常愿意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详情]
中国网财经10月27日讯 今日,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召开。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二场全体大会主题为“金融开放与资本市场改革”,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主持。 汇丰集团常务总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冬胜参与了大会并发表了演讲。他谈到:“银行业,我已经有40年的从业历史,在香港也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加速发展。举例而言,当我开始关注中国银行业的时候,十几、二十年前还是非常初级的,现在是全面发展,包括传统银行、数字银行。在中国,今天买东西要用数字支付方式,而在很多国家,现在还在用支票。” 王冬胜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小企业贷款。他提到,传统来讲,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历史进行调查,主要看之前的还款记录,但是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对中小企业信用历史调查,主要是看之前的还款记录。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可以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还有用户行为评分。基于新的数字化方式,虽然贷款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不良贷款的比例反而降低了,所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进展非常迅速。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银行业,我已经有40年的从业历史,在香港也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加速发展。举例而言,当我开始关注中国银行业的时候,十几、二十年前还是非常初级的,现在是全面发展,包括传统银行、数字银行。在中国,今天买东西要用数字支付方式,而在很多国家,现在还在用支票。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小企业贷款。传统来讲,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历史进行调查,主要看之前的还款记录,但是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对中小企业信用历史调查,主要是看之前的还款记录。现在在中国非常先进,可以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还有用户行为评分。基于新的数字化方式,虽然贷款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不良贷款的比例反而降低了,所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进展非常迅速。 中国,是现在最大的贸易国,GDP全球第二。中国的证券、债券市场也是巨大的,许多人会说,中国应该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推动世界的发展。虽然我同意这样的说法,然而我脑中会有这样的问题。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中国要在全球世界舞台上要有更大的声音、更大的话语权。 在雷曼兄弟危机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之后,亚洲相对而言是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可是有这么多新的监管措施,西方监管措施提升全球资本要求,这可能是适用于西方的良药,可是亚洲也同样会收到这些要求的波及,有些要求并不适用与亚洲,尤其不适用与中国。另外,这些要求也限制了借贷的发展。比如,资本金越多,对于借贷的限制越低。这些资本金的要求只适用于经济增长在2%到3%的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6%以上。这就需要中国在全球银行治理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亚洲也要有更大的话语权。 因此,我建议亚洲监管机构,应该设立一个论坛,共同探讨金融方面的问题,亚洲债务方面相关的事务。此外,也可以探讨如何彼此帮助,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另外,也可以共同探讨银行业在未来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技术增长十分迅猛,而在网络安全上也有诸多挑战,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亚洲。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议题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探讨。 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我想介绍一下汇丰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在资产管理方面有合资企业,保险也有合资企业。我们也是第一家在证券合资业务方面获得51%控股权的金融该机构(汇丰前海证券),我们有很多牌照,中国创造了政策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提升持股比例,这个开放在不断的进展中,对汇丰而言也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其他的领域要发展。首先是监管,我们有牌照,但有些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放松,比如保险。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省份、城市所在地获得单独牌照,这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也有诸多挑战,并不是因为缺乏资本,因为我们很容易注资、增加资本的。影响我们发展的是流动性问题,也就是存款。中国对于资本存款准备金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已经准备了许多年,增加我们的存款比例,但是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中国要想真正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必须寻找到途径,让金融机构有机会吸纳存款。 还有一个角度可以探讨,就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非常关键,中国如果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公司治理必须要齐头并进,这是对客户的保护,对行业的保护。我们不希望中国像雷曼兄弟发生危机,不希望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人民应该受到保护,衍生品必须进行仔细、严格的监管,这也是中国可以开展的工作。 总之,一是中国要国际的市场舞台上有更大的发言权;二是要提升公司治理;三是要给外资金融机构更多吸纳存款的机会。[详情]
原标题:朱云来:国内市场面临着长期投资相关的财富管理问题 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10月27日讯 今日,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召开。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二场全体大会主题为“金融开放与资本市场改革”,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主持。 曾任中金公司的总经理,非常资深的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演讲。他谈到:“想到改革开放,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更有效的金融市场制度,同时,也应该跟国际接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合。但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毕竟中国的经济、体制、文化等等,跟世界都有一些差别。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尽量减少不接轨、不和谐,变得更好的融通融合发展?从金融市场讲,过去大家这方面提得不够。国内实际有很强的投资需求,毕竟改革开放40年发展,积累了不少财富。据我的估计,以人民币原值计算,达到300多万亿。最终面临一个财富管理的问题,特别是长期投资。”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说到这次外滩金融峰会,我很有感触,特别是今年的题目,是“开放与融合”,当然我们这一节的主题是金融开放与资本市场改革。回想中国经济发展,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现在,确实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改革与开放。中国前面4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我们面向未来,还要有更多的进步和发展。 在今天的情况下、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这也是一个契机,我们review一下,中国2018年GDP总产值达到了90万亿人民币(约13万亿美元),同期世界产值86万亿美元,中国的贸易达到31万亿,这是贸易总额的概念,如果除以2,应该是平均的贸易数。拿这个15万亿跟中国GDP90万亿比,还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字。当然,现在有贸易战的问题,经济发展了几十年,有一些新的争论和讨论,也不足为奇,可能也是必要的。 但我们看历史的发展,世界上的贸易,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这对全世界的经济、世界各国同期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个系统的提升。虽然现在有所谓逆全球化,但相信最终世界各国还是会发现,贸易对世界经济、各国都会有利。 我们再看中国的金融。比如广义货币,到了180万亿,特别是把这个数字跟我们的产值比较,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除了银行典型的存款、贷款,还有相比之下,我们的保险资产16万亿,仅仅是银行存款的10%而已。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发展、但目前发展非常不够的一个领域。还有股票、债券,股票虽然号称有50万亿市值,但其实原始融资也就12万亿,这在金融融资结构里还是非常小的。这是中国金融总体跟世界的比较。 我们非常高兴,1978年的改革,让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今天,我们重新谈开放改革,这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内容。因为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贸易,中国金融的发展相比之下还不够完整,还有更多的新的挑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有新的战略举措,更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加快改革。我觉得这非常及时。 想到改革开放,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更有效的金融市场制度,同时,也应该跟国际接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合。但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毕竟中国的经济、体制、文化等等,跟世界都有一些差别。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尽量减少不接轨、不和谐,变得更好的融通融合发展? 从金融市场讲,过去大家这方面提得不够。国内实际有很强的投资需求,毕竟改革开放40年发展,积累了不少财富。据我的估计,以人民币原值计算,达到300多万亿。最终面临一个财富管理的问题,特别是长期投资。因为中国经济相对比较年轻,增长力很好,但同时风险很大。即便对中国的国民,要想找到长期稳健的投资标的,其实不太容易。而这些,国际市场应该是有提供的。而且正好改革开放40年,如果一个年轻的工人1978年改革开放时参加工作,今年正好退休,他积累的财富以及未来的退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我们有良好的财富管理工具、良好的稳健的财富投资产品。这是国内。国外也是这样,国际上有积累的资本,很多先进国家历史上已经发展积累了很长时间,他们也可以参与中国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有非常长远、非常大的增长潜力。他们也可以参与,这样也有助于我们中国的发展,同时共享我们增长的好处。另外,他们经验相对丰富,可以带来更多样的投资方式。 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些具体的技术的挑战。比如,定价机制,真正开放以后外汇的机制,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走向可兑换,过程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挑战。 希望这个会议这样一个开端,让我们在更进一步的开放的前提下,能进一步积极探索。我想这也是本次会议的目的,也是我们来参与讨论的原由。 谢谢大家![详情]
原标题:中国人保董事长缪建民:我国市场利率目前处于低位徘徊 全景网10月27日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等机构共同推出的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今日在沪举行。CF40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缪建民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缪建民表示,我国的市场利率目前处于低位徘徊。从经济基本面看,国内需求疲弱,伴随外部需求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经济下行以及短期结构性通胀(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快)与中长期通缩风险的双重压力下,通过降准减税等工具,稳定了宏观经济和需求。但中长期,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都将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全景网)[详情]
原标题:黄益平:支持金融开放需要 “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 支撑 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10月27日讯 今日,首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召开。外滩金融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黄浦区政府以及各组委会成员机构推出。本届“外滩金融峰会”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议题,共设七场全体大会。 第一场全体大会主题为“开放与融通——全球视野下的新金融、新经济”,CF40&SFI 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了演讲。他谈到,我们支持金融开放的同时需要花很大的功夫,设计一些政策机制,尤其是宏观审慎政策,现在在国内称之为“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一方面是宏观审慎政策,共同作用,支持和保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以下为部分演讲实录: 我今天想分享的是我们最近做的一个研究,在维持金融稳定和宏观稳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框架?和今天讨论相关的,大概就是一句话,金融开放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特殊的政策机制,来保证我们的开放过程,同时维持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最初的问题提出,我相信比较简单,我们都知道,金融开放有很多的好处。40人论坛有一个径山报告项目,第一个项目2017年的报告聚焦中国金融开放的问题,有很多方面的理由,我不具体展开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既然是金融开放,有带来效率提高的一面,同时也可能导致波动性增加的另外一面。如果是后面这一面控制不好,最后可能得到“得不偿失”的效果。相信我们在国际上有很多这样的教训,有的国家资本项目开放之后,很快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方面我们需要避免。 最近几年我们还碰到两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一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在全球危机爆发之前,全世界经济当中出现所谓的“大缓和”,当时大家觉得货币政策如火纯青,只要货币政策一调整,我们的经济、金融体系就稳定了,过后我们在反思,发现货币政策也许是管住了通货膨胀,但是没有管住金融风险。所以,货币政策能否很好地坚固金融稳定的问题?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近我们也看到,发达国家在全球危机以后,实行了很多量化宽松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他们的经济和金融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客观来说,对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我们也受到很多“外部性”,他们宽松的时候我们流动性很充裕,他们往回走的时候,我们货币政策和市场环境紧缩非常明显,甚至导致了一些不太好的结果。怎么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维持我们的经济、金融的稳定?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前提是要进一步开放,毫无问题。但是怎样在开放的过程当中保持稳定?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 中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以来,一直在探讨宏观审慎政策,现在正规的说法叫“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简单来说,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一方面是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政策结合起来,共同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当然,这个政策本身并不是中国独特的研究,很多国际组织,包括FSB(金融稳定理事会)、BIS(国际清算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的研究、尝试,学术界也有很多的研究。维持金融稳定,需要有一个特殊的政策机制。 简单来说,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者之间,既有可以合作的地方,相互补充的地方,我们往往也会看到一些场景下,相互之间不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也许我们需要这两个政策相互合作,但同时独立发挥作用。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维持宏观经济的总体稳定。 最近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最初是我有一位博士生,他是韩国央行的一位官员,他已经毕业,回韩国央行去工作了。他做博士期间,我们一起做了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假设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在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分析框架当中,什么样的政策最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性?模型有一系列的特殊机制,具体我不展开说。简单而言,同时考虑了我们对外交流当中的贸易渠道、金融渠道。 我们知道,过去我们一直说的人民币贬值对经济增长有好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贸易渠道的表现。货币贬值,出口竞争力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我们现在也越来越发现,金融渠道变得越来越重要。货币贬值的时候,很可能会鼓励大量资本外流,这是不利于国内经济增长,不利用国内经济稳定。这两个渠道同时考虑在一起,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机制。还有其他的一些分析,我不展开讲了。具体做的实证,叫脉冲响应分析。 当金融市场开放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流的突然停顿。我们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时候,资本有进有出,没有问题。由于有特殊原因,一个国家金融风险上升,从外部流入的资金突然停止,在很多国家会导致一系列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有可能最后会导致金融危机。当然,并不是说有这样的风险我们就不开放了,开放依然很重要,问题是在开放的同时,如何将这样的风险管住? 我们做的脉冲响应分析,如果大家看右边的,右边是两根线条,蓝色的线条是当一个国家只是用货币政策应对外部冲击时,一系列的宏观变量变化。还有一条是红色的线,在刚才说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再加上宏观审慎政策,这个政策实施会使得我们宏观变量的调整出现一些改变。 简单来说,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结论,当我们面对外部资金突然停顿的时候,国内一些宏观变量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货币政策可以帮助我们缓冲调整,因为货币政策可以反周期。但如果我们加上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其中,我们还做了一个分析,假如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从固定汇率、不太灵活的汇率,变成相对更加灵活的汇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汇率政策转变,也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宏观经济稳定性。结论就是我一开始说的,我们支持金融开放的同时需要花很大的功夫,设计一些政策机制,尤其是宏观审慎政策,现在在国内称之为“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一方面是宏观审慎政策,共同作用,支持和保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详情]
专题评论加载中...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