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聚义还是招安

2013年08月14日 14:59  作者:陈斌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斌[微博]

  反观目前“互联网金融”主流模式,它们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福利”在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上展示出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优势,展现了金融平等的美好前景,让传统金融业惊出一身冷汗,纷纷宣布布局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

“信用、杠杆、配置“这三大武功,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皆不具备,不是其盈利的核心动力;更谈不上接受“资本约束”。  “信用、杠杆、配置“这三大武功,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皆不具备,不是其盈利的核心动力;更谈不上接受“资本约束”。

  其实并不想用“互联网金融”这个热词儿。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世间还没用什么互联网金融,只是叫的人多了,随个众罢了。

  言归正传,先说说书。远在近现代金融业兴起之前的新石器时期,借贷活动就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历史文明。在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古希腊分别就有《汉穆拉比法典》、《索伦法典》规范借贷行为。

  但这个时候的借贷活动还不能称之为金融,因为这种借贷基本上还是“你有什么,就贷什么;有多少,就贷多少”。几乎没有杠杆,没有扩张信用。近现代金融业的正式发端,是意大利发展出吸纳存款的信贷机构之后的事了。

  再后来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业态也慢慢地发展出来,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野更是促进了金融业的专业化、精细化。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银证保,它们形成了现代金融版图的主架构。这些主流金融机构大致上都围绕这信用、杠杠、配置(或者叫“可控的错配”更贴切)做着资金或资产交易。

  可以看出,能被称为“金融机构”的必须具备“信用、杠杆、配置”这三大武功。

  近几百年来,金融业逐利的基因通过三大武功被放大,一次又一次地对现实世界产生过极大的震荡。因此,在公共领域发展出相对应的克制方法――金融监管

  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支柱是“资本约束”,这个体系剑指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杠杆、风险。换句话说,不接受“资本约束”的机构,其基因一定有别于真正的金融机构,其业务属性也不是真正的金融。不带上菩萨的金刚圈,再能干的猴子也成不了唐三藏的大徒弟。

  反观目前“互联网金融”主流模式,它们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福利”在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上展示出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优势,展现了金融平等的美好前景,让传统金融业惊出一身冷汗,纷纷宣布布局互联网金融服务市场。

  其实,“信用、杠杆、配置“这三大武功,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皆不具备,不是其盈利的核心动力;更谈不上接受“资本约束”。传统金融巨头为了动员内部组织和业务模式转型,这戏演得逼真了些。

  一位互联网金融的著名投资人曾说:中国不需要一家金融公司,但是缺少一家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公司。他将互联网金融定位于“流汗不流血”的金融服务业,而不是“开银行”,比起一些学界的声音来,还是很清醒的。

  但目前没练“三大武功”不等于没用想法,也不等于今后不练。事实上,电商贷、余额宝[微博]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接近于“制式”金融。正如银行业一位专家说的:不能揽储、不能加杠杆放大业务量,其核心是没用牌照。要做金融,就必须接受监管,既包括准入监管,也包括持续监管。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些营销手法,显然不是正规金融所能采用的。

  一言以蔽之,要做金融就得按照公认的规则来,不能打着“草根金融”的旗帜在监管之外野蛮生长,行监管套利之实。

  回首当年,宋江哥哥梁山聚义,一众兄弟在水泊梁山上大碗酒、大口肉,好不自在。可哥哥心里还是惦记着接受朝廷招安,吃皇粮,受管制,谋安身立命。可李逵那厮不懂。

  聚义,还是招安,这是个难题。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曾长期从事银行、律所、信用评级等工作,曾任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杠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