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期存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013年11月30日 09:38  作者:陈凯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凯

  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掏空,意味着银行资金成本的大幅上升和挤兑风险的提高,特别是对于资金实力不那么雄厚的地方中小银行来说,威胁更大。随着整体金融改革的推进,银行的业务结构会发生较大的革命性变化,活期存款很有可能被开刀,或者丰富内容,或者和其他账户形成联动效应,单独的活期存款账户已经满足不了需要。

  一、在线理财“闹开了锅”

  最近的互联网金融可谓是“闹开了锅”,我不是在散布负面消息,相反,我对互联网金融持支持拥护之态度,立场十分鲜明。那么,互联网金融“闹开了锅”又是哪一出呢?除了P2P行业风起云涌,一波三折之外,在线理财业务开始慢慢抢了P2P的风头,简直是“闹开了锅”。

  在线理财,也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渠道来销售传统金融产品,或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其本质是金融产品互联网化的“流量”变现。首先来看一看余额宝[微博]吧,1000亿规模,3000万用户,开启了在线理财的芝麻之门。之后,各种在线理财的方式层出不穷:

  先是各种“宝”,主要是货币基金产品的销售,然后是百度[微博]“百发”,贴钱了也要赚吆喝,先圈住用户再说,8%的收益率还是可以唬人的;后来是主流财经媒体和讯的“理财客”“放心保”,还有搜狐的“抢钱节”;不光是网站媒体,银联也开始凑热闹,银联商务将开发针对商户的理财产品,盘活沉淀资金;最后,重量级对手微信也宣布下月将推出类余额宝产品,收益率比余额宝稍高……

  各种理财产品在丰富市场层次的同时,也为屌丝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服务,可以摆脱被传统银行压抑的,永远也跑不赢物价涨幅和货币贬值的银行储蓄收益率(活期存款年华0.35%,一年期定期3-3.3%)。因此,在线理财、P2P、信托、保险等较高收益产品开始逐渐侵蚀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甚至是部分定期存款。

  从央行[微博]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13年10月份,在财政性存款增加6284亿元的同时,人民币存款整体减少了4027亿元,住户存款减少8967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068亿元。银行的活期存款开始呈现外流趋势。

  二、银行活期存款空壳化?

  既然这种趋势已经开始产生,那么对于年化收益仅为0.35%的活期储蓄来说,肯定是难以抵御客户对年化5%左右的货币基金,年化5-8%左右的理财、信托,以及年化10%以上甚至更高的P2P产品的追求的。投资的天性是逐利性的,不管是屌丝还是高富帅,都有这方面的需求。

  按照目前的情况看,如果银行的活期储蓄利率不进一步提高,也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存款利率管制不放开,那么银行的储蓄资金会呈现出以下几个分流的渠道:

  一、改为银行的定期储蓄,目前银行的定期储蓄相对还比较乐观,一年期上浮到顶是3.3%,二年期(4.125%)、三年期(4.675%)、五年期(5.225%),依据时间期限,最高的在5%左右,勉强可以留住部分大额的存款。但对屌丝的吸引力在下降。

  二、改为在线理财,买余额宝、百发、微信等互联网企业的产品,主要是货币基金,可以享受4~6%的年化收益率,不输给一般的银行定期,但是却可以实现随取随赎的“活期”性质,满足了流动性和投资性的双重需求,而受益是银行活期的10几倍。余额宝目前已经做到了1000亿元,明年很有可能增长3~5倍,还不包括其他平台。

  三、改投银行理财、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一般受益在5~7%之间,各个产品有所不用,一般有期限的要求,同时部分提供保本服务。信托收益一般比银行理财更高,8~10%之间,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兑付风险,尤其是大量投资地方政府平台的,即便是政府担保,也存在一定风险。总体来说,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四、改投P2P等新兴在线投资方式。单从收益看,P2P年化收益在10~20之间浮动,为目前可以投资的收益最高的在线投资方式,且期限大多在1个月到1年之间,大多数平台也提供显性抑或是隐性的保本、保息担保,行业规模明年很有可能突破千亿元。

  以上各个渠道都是银行活期存款的“杀手”,只要风控到位,每一个都将成为活期存款的噩梦。那么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掏空,意味着银行资金成本的大幅上升和挤兑风险的提高,特别是对于资金实力不那么雄厚的地方中小银行来说,威胁更大。空壳化并不代表活期存款不能正常运作,问题是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三、活期存款有必要存在?

  活期存款的设立,主要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个是满足储蓄人的随时取兑需求,满足日常的资金使用需求,另一个是满足银行的挤兑需求,控制风险,同时平衡传统银行的资金成本,不能全部是定期,要不然银行的运营资金成本太高,也不能全部是活期,这样银行的存款就太容易被同行拉走。

  那么眼下的问题是,大多数屌丝储蓄者,或者是习惯互联网投资的年轻人,开始慢慢掏空自己的活期存款,买了余额宝,投了P2P,转了定期,最后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的活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取现。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支付宝[微博]钱包、微信支付、手机支付都将进入公众视野,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活期存款最基本的功能(随时取现以满足线下支付需要)都将面临被部分替代,甚至是完全替代的风险。

  最后很有可能形成的结果就是:银行的活期存款资金越来越少,管理成本越来越高,而出门不用带多少现金,直接移动支付就解决了。况且即便有紧急的取现需求,类似于余额宝的快捷取现服务也能解决问题,还需要银行的活期存款吗?或者说,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还需要用往日的规则制度来约束吗?

  单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在线理财市场的发展来看,银行活期存款将一定程度上被架空,当然,这也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在线理财的接受程度,还有很多非屌丝,也不熟悉理财多元化的大叔大妈们,很有可能把大量的钱存在活期,躺着睡觉。

  不过,从整体的趋势上,如果银行的活期收益不提高,制度不改变,空壳化的趋势不会变。到最后,活期存款越来越少,仅满足于最低的生活需要,即便存在,也满足不了银行控制风险的“挤兑需求”和“资金成本需求”。

  个人觉得,随着整体金融改革的推进,银行的业务结构会发生较大的革命性变化,活期存款很有可能被开刀,或者丰富内容,或者和其他账户形成联动效应,单独的活期存款账户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即使仍然存在,也会面临管理困境:银行不改变吧,空壳化;改变吧,又怕触动银行的神经。活期存款很有可能成为银行的一个软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切都取决于用户的资金流向。

  (本文作者介绍:咨询公司互联网金融分析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活期存款P2P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