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海外子公司发生严重漏油事件 中资背景招抨击

2015年07月21日 09:44  作者:叶毓蔚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 专栏作家 叶毓蔚

  7月17日加拿大各个省份和特区官员刚刚正式就全国能源策略达成协议,阿尔伯达省省长表示,“输油管仍是运送石油及天然气的最安全方法”。然而打脸的是,两天前尼克森一条油砂重油输油管破裂,漏油量约3万1500桶,造成阿省自2010年以来最严重的漏油事故。

中海油中海油

  7月16日,中海油加拿大子公司尼克森发布报告称,由于输油管路出现问题,在阿尔伯达省麦克默里堡(Fort McMurray)东南方,临近长湖(Long Lake)的尼克森能源公司(Nexen Energy)油砂矿场出現漏油事故。阿尔伯达省能源管理局发言人Peter Murchland指出,出问题的输油管是连结尼克森井场和炼油设施的16英寸管线,目前尼克森已采取应急措施,监管部门也正在密切关注此事的进展。

  这是阿尔伯达省自2010年以来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也是近30年来北美地区陆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之一,总量计约5000立方米(合计约31500桶)的油砂泄漏,受影响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美式足球场。北美上次严重泄漏发生在2010年7月,安桥公司的管道泄漏破裂导致了愈20000桶原油泄漏,其中部分原油流到了密西根州的卡拉马祖河,造成了水体污染。而这次的泄漏量比上次还多出约60%。

  不过,可能是由于出事地点位于尼克森的矿场,距离最近的民居尚有15公里,且溢出物没有影响到水体,因此目前并无公众或野生动物受到影响的报道。附近一处名为Anzac的小型社区里,近800名居民中,有不少为尼克森工作或从事其他与油砂有关的工作。漏油事件发生后,村庄的小小娱乐中心里,村民们照常喝酒闲聊,在杂货店和酒吧,有些工人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说:“我都是从新闻里才得知进展。”

  但考虑到该事件发生的节点,以及尼克森的中资背景,局势便显出微妙之处。

  因为刚刚在7月17日,加拿大各省份和特区首长正式就全国能源策略达成协议,共同致力推动能源发展项目,采取措施处理气候变化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开放油砂原油市场的决定。

  从2006年起至今组阁执政的保守党,一直有一个宏伟蓝图,即把加拿大打造成一个“在动荡且难以预期的世界中,稳定且可靠的能源生产国”,为此大力推动输油管道的“南征西战”,但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美国政府鉴于国内愈演愈烈的环保抗议声浪,拒绝修筑拟投资70亿美元,将石油资源直接从加拿大阿省运至美国德克萨斯的的“基石” (Keystone) XL输油管道,另一方面,旨在由阿省将原油经油管运送到BC省的基提美(Kitimat),再向中国等亚洲市场出售油砂的“北方门户管道计划”(Northern Gateway pipeline),在加拿大国内也遭遇了环保人士、原住民团体的巨大反对声浪。

  由于在加拿大,各二级政府(省、特区)主管当地天然资源,而各省能源储备不一,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均衡,因此对于横跨全国东西的管道修筑等议题,常常是吵吵闹闹。此次省长们终于达成“理想”协议,其实是给各省的利益做了一个平衡,也被舆论认为是大力发展能源业的新契机。而油砂就在这样的时刻不合时宜地撒在了阿省的土地上。

  对于绿色组织而言,这次的漏油事件是个很好的“危机营销”,让他们有机会进一步表达担忧与不满。

  “当各省省长大谈如何对新油砂管道的建设精简流程、放开审批时,我们仍就安全性问题提出尖锐的提醒。社区民众也有足够的理由去担心更多管道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

  一家绿色和平组织的官员Peter Louwe在事发后这样评论道。

  批评者还指出,这次省长们达成的框架协议没有过多关注环境问题,既没有做出坚定的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也没有将管道破裂的威胁作为行业风险进行提醒。

  其实早在2011年12月,由加拿大政府首席独立审计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特派员递交议会的一份报告,就在加拿大全国掀起了政府应加强输油管道安全管理的声浪。民众担心,如果运输油砂的管道被允许任意修建、运行,那么一旦破裂,将给当地环境、空气、水、居民健康等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无论该计划的支持者如何声称“我们有最安全、最好的管道”,他们永远不能提前预料并阻止此种情况的发生。

  回到尼克森事件中。加拿大媒体及民众除了对环保话题的考虑,关注的重点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漏油事件的成因,考验尼克森的日常管理水平与风险防范意识。据悉,出事油管于2014年才铺设,有双层内壁,可以加热到摄氏100度的高温,防止沥青硬化,照理说不应出现破损的问题。而理应及时发现问题、起到报警作用的监测设施此次也并未发挥作用,最终是一名经过附近的供应商发现了问题并报告尼克森。虽然最终的调查报告尚未出炉,但尼克森加拿大运营副总裁Ron Bailey在与媒体通气时承认: “我们正在竭力调查为什么系统没有提前预警我们的原因。”

  二是尼克森的中资背景,夹杂着加拿大人对于本国能源可能被外资控制的担忧,使它成了被攻击的对象。有偏激的网民称,当尼克森被加拿大人拥有和运营的时候,它从来没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注:事实上阿尔伯达省的油管漏油事件屡有发生)。但现在可不一样了,它被中国国营企业拥有,大多数加拿大籍高管被三震出局,你将看到更多类似事件。这次要让那些每天口口声声说要对污染行为进行严惩的监管部门最终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有的网民则更直白:希望新上台的NDP政府(阿省执政党)能够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要么创造出一个针对所有油管的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要么罚到尼克森破产,让所有的油砂企业吸取教训。

  由于尼克森公司被中海油收购曾是加拿大热门事件,不少当地媒体在报导此次事件时专门提到了中海油(CNOOC)的相关信息,甚至将此次漏油事件与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进行对比,对中海油的品牌形象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作为中国公司对加拿大油砂投资的代表公司之一,中海油这一路走来颇为不易。

  2012年7月,中海油以151亿美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溢价61%的现金总对价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并于2013年2月完成交割。这一交易至今仍然是中国企业完成的最大一笔对外收购。当时加拿大国内对是否应该由外国国企控股本国的大型资源类公司表现出担忧,反对党更是借此发挥,扬言保守党政府如果批准中海油该笔交易就等于犯下经济叛国罪,重重压力下联邦政府三次延期审批,甚至在批准后马上做出修订规例,限制今后外国国有企业收购加国油砂项目的举动。而另一方面,由于尼克森业务范畴涉及美国,该交易也遭到美国国会议员阻挠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最终顺利完成收购,也是让很多人长舒了一口气。

  但加拿大高昂的生产成本,原住民的抗议,管道建设遭遇的瓶颈,都使中海油在尼克森的经营上面临困难。随后石油价格的雪崩,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多重压力下,中海油不得不开展各方面调整包括年初的裁员,这也在加拿大当地引起了一定的非议。

  阿尔伯达大学中国学院每年都做一项针对阿省省民的大规模民意调查,看看近几年大家对中国的看法,尤其是对中国投资的看法。“我们发现,从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之后,民众对中国投资以及对中国企业参与加拿大经济的支持率在下滑。”副院长王佳如是说(《国际先驱导报》)。

  此次漏油事件发生后,根据阿尔伯塔能源局的环境通报,尼克森必须在环境恢复项目开展的30天内,每天都于官方网站上披露环境恢复工作的进展,而阿尔伯塔能源局开设了专门的媒体通道,将通过媒体进行披露。在30天到期后,将由阿尔伯塔能源局进行亲自验收,并将结果公之于众。

  中海油尼克森的应对是否合法合理合情,能否说服对环保话题具有强烈参与度的加拿大各级政府与民众,或将成为其在加拿大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往长远看,对于仍在筹划中的以中国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北方门户管道计划”,在漫天要价的原住民部落,不依不饶的环保团体,省与省之间扯不清的利益纠葛,以及加拿大特有的低效率的四面围攻下,可以预见未来的路将更为难走。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金融从业人员,现居多伦多,从事金融理财服务工作,媒体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新浪财经能源频道官方微信“能见派”(微信号nengjianpai),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能见派,关注高端与前沿,描绘美好能源未来。

新浪财经能见派

文章关键词: 中海油尼克森漏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老艾侃股:4500点之前国家队一分钱都不应撤 股市下跌后居民资产受损有限 与王林合影的人不应该被嘲笑 中国拿什么挽救纷乱的世界 股市本就是个非理性的怪诞物 瑞典人为何选择来中国创业?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 A股为何“牛失前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