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为什么对香港连送大礼

2014年04月11日 16:14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一位前港府高官私下坦言,作为中国最特殊的“地方政府”,香港向中央“拿政策”比内地多数省市都要艰难,因为“在中央没有什么朋友”。香港所得到的所有政策,几乎都是不断修改完善的计划书,反复到北京“跑”出来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突然在博鳌公布沪港交易所双向开放的大新闻,舆论认为两份“大礼”对香港的意义,堪比二十年前H股来港,以及10年前的签订CEPA。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突然在博鳌公布沪港交易所双向开放的大新闻,舆论认为两份“大礼”对香港的意义,堪比二十年前H股来港,以及10年前的签订CEPA。

  中信集团赴港整体上市带给人们的震撼尚未消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突然在博鳌公布沪港交易所双向开放的大新闻,舆论认为两份“大礼”对香港的意义,堪比二十年前H股来港,以及10年前的签订CEPA。中央一改过去惠港政策大多在7月香港回归纪念时“献礼”的做法,令熟悉惠港政策出台惯例的人士深感意外。同时,香港经济稳定繁荣,也没有面对什么危机,为什么突然接连送大礼呢?

  犹记今年三月头的“两会”上,港人突然发现总理工作报告中支持香港的表述大幅减少,大呼香港或将被“边缘化”。随后的一个月中,内地却接连宣布对香港意义巨大的事件:中信集团赴港整体上市以及开放“沪港通”,令所有人始料未及。尤其是后者,不但长期推动内地人投资港股的各中资券商均不知情,连深度参与离岸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金融业高层听到李克强总理在博鳌的宣布时,也表示“震惊”。

  两份“大礼”的份量,堪比二十年前的开放H股来港上市,以及10年前出台的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又一改过去中央惠港政策大多在7月香港回归纪念时“献礼”的做法,令熟悉惠港政策出台惯例的人士深感意外。同时,香港经济稳定繁荣,也没有面对2003年那样的危机,为什么中央突然接连送大礼呢?

  香港态度积极 大礼非恩赐

  不少内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以为香港对于寻求经济新突破依然缺乏自觉,惠港政策都是中央的“恩赐”。事实上,回归近17年来,香港政府的角色正在不断变得更加积极。比如被视作香港目前金融业最大机遇之一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就是香港自己积极争取的结果。

  一位前港府高官私下坦言,作为中国最特殊的一个“地方政府”,香港向中央“拿政策”反而比内地多数省市都要艰难,因为“在中央没有什么朋友”。与不少人心目中想象的中央政府总是体贴备至地研究出台惠港政策相反,香港所得到的所有政策,几乎都是港府各部门官员、乃至下属机构拿着不断修改完善的计划书,反复到北京“跑”出来的。然而对于最终决策,香港却没有施加影响的能力,即便方案已经获得中央高层及所有部委点头首肯,最终何时出台,也完全是内地说了算。

  尤其在金融政策上,从最初的人民币与港币展开兑换,内地银行来港展开业务,到目前的允许多种机构参与人民币业务、两地市场开放、基金互认等等课题,均是港府财金部门及金管局、港交所等机构不断研究如何保障内地金融安全下提出的建议和方案。

  今日内地《第一财经日报》也描述了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及其带领的“沪港通”小组数年来不断游说内地监管层,每年赴内地出差逾30次的艰辛过程,并称“这样的工作难过投行百倍”,可作为另一例证。

  缓解中港矛盾 作台湾样板

  自2003年宣布CEPA及开放自由行以来,事实上香港已有超过10年并没有获得具规模的优惠政策,就连不断加深和细化的CEPA,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许多“大门开了,小门没开”,业界难以操作、怨言不断的情况。与此同时,内地“自由行”流量过大,以及通过“自由行”赴港产子、抢购生活必需品等攫取香港本地居民生活福利的情况,则令港人的意见越来越大。

  对于近期的两份“大礼”,舆论则普遍认为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结,以及香港本身产业发展都是真正“突破性”的。央企“金融巨鳄”中信集团赴港,除了将引领新一波央企、国企赴港上市潮之位,更被比喻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定海神针”。

  昨日宣布的“沪港通”则如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所言,双方交易所采取固定交易总额的方式,是用“最低的制度成本换取最大的市场交易”。业界预期股市交易额将至少增加10%,甚至随着额度的提升,港股的每日交易额很快能攀升到千亿港元以上。

  这两项政策新突破,除了令港人真正感受到与内地加强联结的好处以外,也有助于加强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示范作用。尤其台湾地区近期由于与内地的两岸服务贸易开放事件,引发部分民众反感,甚至年轻人占领立法会等风波,有人更以香港CEPA十年并无多大获益作为反面案例。中央此时推出此类政策,正是以事实来证明,加大市场的开放将可让各方都获得长远的利益。

  内地经济亟需金融试验场

  不少“惠港”政策,如果用内地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利用了香港作为“试验场”以及“展示台”等角色。同时,香港的这种角色对内地并非可有可无,而常常是不可或缺。例如二十年前的H股赴港上市,不但促进了国企的改革,更给予了内地企业通过国际市场筹资的广阔天地,在内地市场IPO不时“瘫痪”的局面下,香港则时时跻身全球IPO集资三甲。不仅如此,每年更有大量内地企业赴港发债、贷款等,金额逾千亿美元。

  在近几年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香港更加是每一项新政策的试验场,而成功之后则很快推广到多个地区,香港往往实际获利不多;例如人民币清算机制,在香港推行不久便很快拓展到台湾、伦敦等地。然而香港有更多自身的特色,是其他城市难以取代的,例如本次“沪港通”对两地资金的管控获得各方称赞,证明中央对香港市场的信任,绝非其他海外地区可比。

不少“惠港”政策对内地自身同样不可或缺,香港不但给予了内地企业通过国际市场上市筹资的广阔天地,每年更有大量内地企业赴港发债、贷款等,金额逾千亿美元。(路透社图片)  不少“惠港”政策对内地自身同样不可或缺,香港不但给予了内地企业通过国际市场上市筹资的广阔天地,每年更有大量内地企业赴港发债、贷款等,金额逾千亿美元。(路透社图片)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与香港相比,其实内地自身更需要依靠改革来取得突破。促使“中信赴港”的主要力量,正是去年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背后是为了开发新的经济动力,以及进一步促使国企深化改革和走向国际。

  与此相似,“沪港通”也并不像过去的“港股直通车”,而是双向的市场开放,A股市场引入的“活水”不但额度更大于港股,其开放意义也重于港股市场。随此而来可以预期的措施,包括A股接轨海外市场的T+0交易方式,以及人民币兑换额度的扩大等,都是推动内地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因此,尽管面临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势头过弱等等困扰,对于内地所有城市而言,香港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实从未失去,那就是国际化的企业管理和服务经验、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国际一流的监管水平,更肩负着境外“试验场”和“展示台”的重任。

  从这一角度而言,香港收获“大礼”是实至名归,暂时这份“大礼”除了香港,也没有其他城市能够收得下。相信香港若能进一步扮演好自身国际化的角色,在内地进一步推动改革的进程中,“大礼包”还将陆续到手。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港交所李小加港股沪港通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