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 蔡成平
日本存在大量“卧龙企业”,它们具备进入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却固守日本国内市场,如何唤醒这些企业,是日本的一大课题,也值得中国方面深思。激活、活用这些潜在资源,以实现与中国有效的互补对接,显然对中国今后的产业重建和产业转型尤为重要。
提到“卧龙”二字,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恐怕就是诸葛亮。德能过人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前,确如“卧龙”一般,除贤达隐士圈子外,鲜为外界所知。
实际上,日本有大量的企业也如“卧龙”一般。它们往往有实无名,海外对其知之甚少。如何激活、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资源和潜能,不仅是日本面临的课题,面临产业转型、不缺市场缺技术的中国也应充分思考如何活用,需有成为“刘备”的觉悟和勇气。
什么是“卧龙企业”
关于“卧龙企业”,日本目前尚无准确定义,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户堂康之,他认为,“卧龙企业”是日本经济的底力,当被唤醒之时,日本将迎来“升龙时代”。
在户堂看来,日本的“卧龙企业”完全有实力进入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却迟迟未迈出脚步、拘泥于日本国内市场。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的产品精良、技术精湛,但潜在的竞争力未被激活、被有意或无意地隐藏起来了。
但是,知名度并不等于实力。正如日本AV界出现了“苍井空现象”一样,企业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海外熟知的一些企业,在日本业内可能评价不高,日本业内实力更强的则因为起步晚或固守日本国内市场而不为海外熟知。
一些权威统计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经济产业省每年都会对大型企业和中坚企业实施“企业活动基本调查”,京都大学经济学教授若杉隆平等据此长期对调查企业展开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众所周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决定因素。克鲁格曼曾言“生产率不是一切,但在长期中近乎一切。”梅里兹(Melitz)也在其2003年的经典论文中阐释道:“生产率低的企业由于无法补偿在开拓外国市场中所需的固定成本,而只能在国内销售;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则可以既在国内销售,也能把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若杉隆平和户堂康之在共同出版的《国际化日本企业的实像》一书中指出,高于全球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的“未全球化企业”数不胜数,它们已经具备了进入海外市场的实力,却因为种种原因“滞留”在了日本国内。
“卧龙企业”有多少
那么,符合这一条件的“未全球化企业”究竟有多少呢?若杉隆平和户堂康之预计,在日本国内约有2000家,占固守日本国内市场企业总数的27%。换言之,在日本目前未“走出去”的企业中,约1/4、多达2000家具备了“走出去”的可能和实力。
当然,全要素生产率并非企业能否“走出去”的唯一决定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没有“走出去”也并不奇怪。但问题在于,户堂康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高却未“走出去”的企业比率,日本要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笔者在新浪财经的专栏《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吗》中也曾指出,日本是典型的内需经济,对外贸易、对内外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对GDP的贡献度都远低于其他多数发达国家。日本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在经合组织34个国家中,其出口占GDP比重居倒数第二,对外投资占GDP比重也只居第25位。
这样低的国际化程度,让“卧龙企业”大量地存在。户堂康之的研究表明,这些“卧龙企业”不是仅存于机械、电机、汽车等日本主力出口产业,而是遍及了日本所有产业,散见于日本全国各地,而且并不局限为中小企业,大企业亦不少见。
实际上,大量的实例证明,若有“刘备”式的伯乐,日本的这些“卧龙企业”完全可能有更大的作为。
比如,日本琦玉县的金子制作所,金属加工技术精湛,产品遍及航空、医疗等领域,但2009年前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卧龙企业”,在日本国际贸易振兴机构(JETRO)支援下参加了一些国际展会,受到海外莫大的好评,订单纷至,企业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日本新泻县燕市的某金属加工企业拥有世界领先的金属磨制技术,但直到1990年前后仍拘泥于日本国内,靠磨制食器为生。韩国三星[微博]最早认识到了其价值,开始进口或委托加工,如今这家企业75%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燕市的磨制技术后来也引起乔布斯注意,如今苹果iPod产品的背面金属打磨基本上全部由燕市的金属磨制企业完成。
唤醒“卧龙企业”
那么,既然具备了“走出去”的技术竞争力,为何这些“卧龙企业”仍沉睡不醒、迟迟未能进入海外市场呢?
户堂康之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足”,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对生产、技术极为熟悉,但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海外出口或投资的程序、海外风险等存在严重的信息匮乏。比如,前面提到的燕市金属加工企业,如果没有海外的三星、苹果等主动找上门来,哪怕磨制技术再精良,恐怕至今都还靠固守着磨制食器维持生存。
笔者熟悉的一些日本中小企业,基本上也存在同样问题。这些企业往往都沉溺在固有的格局之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企业内不要说懂中文的员工,很多企业恐怕连懂英文的员工都没有。但毫不否认,很多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都堪称一流。
当然,除了信息不足外,笔者认为,企业掌舵者的决策也至关重要。一家企业是否“走出去”,除了技术实力、高全要素生产率等要件外,恐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掌舵者对风险进行反复把握和权衡后的决断是否英明。
总之,如何唤醒日本的“卧龙企业”,是日本的一大课题,也值得中国方面深思。激活、活用这些潜在的资源,以实现与中国有效的互补对接,显然对中国今后的产业重建和产业转型尤为重要,有关企业和政策部门当有成为“刘备”的足够觉悟和勇气。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著有《柳井正与优衣库》。)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