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婴儿返港潮引爆幼儿园抢位战

2013年10月23日 09:28  作者:彭琳  (0)+1

  文/ 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2010年最大一波“双非婴儿潮”今年回流香港上幼儿园,让香港爆发了历来最严重的幼儿园争夺战。事实上,目前“双非婴儿”总人数已超过17万,“双非婴儿潮”的冲击远远不止这几年,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都将带来本地学额的巨幅变动。

:“双非婴儿”10年人数暴涨超过50倍,到2011年占全港婴儿近40%,自2010年起,三年前“双非婴儿潮”的孩子回流香港求学,幼儿园系统年年掀起“抢位”战,今年达到巅峰。(路透社图片)  “双非婴儿”10年人数暴涨超过50倍,到2011年占全港婴儿近40%,自2010年起,三年前“双非婴儿潮”的孩子回流香港求学,幼儿园系统年年掀起“抢位”战,今年达到巅峰。(路透社图片)

  今年秋季“双非”孩子南下求学,让新界北部爆发了历来最严重的幼儿园争夺战——仅派发申请表就让各幼儿园大门口大排长龙,一度多达千人通宵排队,其中上水凤溪幼儿园派表的6天前已经有排队人潮。由于排队过长,不少幼儿园门口摆出了百米“凳子阵”——家长们将板凳绑在墙边,上面贴上孩子的姓名、证件,甚至自制的“筹号”排队。

  踏入10月,面试的冲突又开始浮现,教育局为稳定局面提出“原区居民优先入学”原则,更有幼儿园发挥“创意”设立了计分制度,有兄姊在校就读或父母在校任职,可获20分,孩子在该区居住、父母或兄姊为校友,或父母在办学团体属下机构全职工作,可获10分……

  拥有百分百香港身份的“双非”孩子变相成为“二等公民”,不少家长组成抗议团体并计划提起诉讼。另一方面,香港本地被迫展开“争夺战”的父母们意见更大,上水、粉岭地区“妈妈会”此前已发起一次500人游行,这周日又准备到政府总部示威表达不满。本已暗涌不断的两地矛盾,再度由于孩子们求学艰难而激化起来。

  “双非婴儿”始于2001年香港法院裁定香港诞生、父母均非港人的孩子拥有居港权。随着“自由行”的普及,10年之间“双非”婴儿人数暴涨超过50倍。2008年,“双非”婴儿占全港新生婴儿超过30%,开始引人关注,到2011年占全港婴儿近40%,令医院产科一床难求,2012年新任特首梁振英突然宣布叫停“双非”。

  自2010年起,三年前“双非婴儿潮”的孩子回流香港求学,幼儿园系统年年掀起“抢位”战,到今年则达到巅峰。事实上,这一大批孩子的回流对香港尤其是新界区的影响远不止此,早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三岁的孩子难以独自求学,不少“双非”孩子们的回流其实是家庭的回流。在受到重税打击的低迷楼市中,新界北区成交比去年同期还上升了20%,租金也上升了约10%,连上水地区没有电梯,没有保安,楼龄超过40年的“唐楼”套房,一间的月租也高达5000-6000港币,单价接近市区豪宅。地产界人士都表示,近来的内地家长客源约占全部租售成交的一半。

  孩子们的生活问题,也迅速衍生出处于灰色地带的“保姆服务”。边境地区以及网络上涌现出大量“双非学童保姆”广告,提供包吃包住兼全天候照顾的服务,视乎居住环境差别收费每月8000至1.8万港元。这些寄宿服务游离于香港的托儿服务业之外,没有领取牌照更不受任何监管,安全性毫无保障,但却吸引到不少分身乏术的内地家长。

  多数这类“保姆”还非法提供假居住地址为“双非”孩子报名幼儿园,骗取“原区优先”的学额,去年就有5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童,被揭发用同一个地址、同一个监护人报读学校,最终不被录取。当然,被查到的仅是极少数。

从自由行政策改变社区生态,到双非攻占医院,到婴儿奶粉荒,再到今天的幼稚园争夺战,最关键问题并不是内地人真的大量涌入,而是政府对此前政策影响估算不足,影响到港人的正常生活。(路透社图片)   从自由行政策改变社区生态,到双非攻占医院,到婴儿奶粉荒,再到今天的幼稚园争夺战,最关键问题并不是内地人真的大量涌入,而是政府对此前政策影响估算不足,影响到港人的正常生活。(路透社图片)

  还有许多无力负担居港昂贵开支的家长,选择每天带孩子过关上下学。上水地区的“水货妈妈”人数大增,成为水货集团运送奶粉、日用商品的“人肉运货车”。有参加的双非母亲表示,水货集团的分货、收货流程完备,自己只需要接到一推车的货并带过关交给对方就行,每天来往深港两地开支不小,因此不得已当水货客帮补收入。尽管如此,她们每带一程“水货”赚取的费用不足百元,却要面临海关的严查,甚至可能背上刑事罪行风险。

  “双非”孩子在内地被排除在公立教育资源外,许多家庭选择来港上学是情非得已。但是,突然掩至的“双非婴儿潮”,正从医疗、教育、住房、日用品等多方面冲击着新界居民的生活,处处刺激香港市民的神经。究其根源,是从政府到社区,对“双非婴儿”回流的沉重压力,都没有做好预估和准备。“这就像银行遇到‘挤提’。”香港北区议员刘国勋形象地比喻了这一情况,他坦言,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跨境家庭对此都苦不堪言,压力巨大。

  资源紧张下港人的怨气情有可原,但从自由行政策改变社区生态,到双非攻占医院,到婴儿奶粉荒,再到今天的幼稚园争夺战,最关键问题并不是内地人真的大量涌入,而是政府对此前政策影响估算不足,影响到港人的正常生活,这也是引发近年来中港矛盾的根源。因此,如何预估政策影响及调整政策,准确作出预算,是港府应当加大力度研究的课题。

  事实上,“双非婴儿潮”的冲击远远不止这几年。目前“双非婴儿”总人数超过17万,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都将带来本地学额的巨幅变动。除了教育之外,他们应获得的各种社会服务,乃至未来的就业,以及随之移民而来的大批亲友的养老问题,都将在未来几十年考验香港。

  不管本地居民愿不愿意承认,在目前的法律下每一个“双非”孩子都是百分百的香港人,他们不应当游离在目前港府的政策预算之外。孩子们每年的“回流”比例虽然难以预测,但当局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就应当改进对“双非”的管理措施。例如有舆论提议在幼儿园、小学报名前一年,可以预先要求准备回港入学的“双非”学童向教育局登记,凭此登记在下一年度报名,教育局预先掌握了各区学额的需求数字后,就可以安排幼儿园的收生程序。

  同时,幼儿园、小学也可以设立学位的统一数据库,公布各校的空缺情况。官方掌握了这些数据之后,甚至还可以据此预估住房、医疗、零售供应方面的需求,便于未来对症下药。

  “双非婴儿”自去年底禁绝之后,外界也兴起了对香港老龄化严重,如何补充人力资源的探讨。事实上,婴儿成为未来建设力量周期漫长,人数也难以控制。在补充人力资源方面香港其实更应效法新加坡,以优质、有资助的大学教育为主,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他们的人数也完全可以通过批发的签证量做好管控。

  可惜,这一方面目前政府投入微薄,姿态被动,完全交由大学做主,内地学生变成许多大学的赚钱工具,教学资源、生活设施则迟迟跟不上,从另一个角度再度凸显出港府的规划预估工作需要改进。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教育双非婴儿香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