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如何解决雾霾交通堵房价高

2013年10月11日 09:24  作者:郝倩  (0)+1

  文/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英国人李赖斯的第一次北京之行是1994年,落地时因为停机坪不够大,飞机一边滑行一边“刹车”,而当年的停机坪上甚至还看得到有人在骑自行车。机场航站楼也仅是一个很小的建筑。机场通往北京市区的路是双行道,没多少汽车,偶尔还看到的马车。“你有没有按快进键看DVD的经历?这就是我对北京的印象。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很快。”

伦敦推行自行车租赁项目,3年以来有18万人注册参与。自行车绿色出行成为伦敦公交之外的一个重要补充。(图片来源: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  伦敦推行自行车租赁项目,3年以来有18万人注册参与。自行车绿色出行成为伦敦公交之外的一个重要补充。(图片来源: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

  周二的下午1点半,伦敦市政厅门口半弧形小广场的台阶上三三两两坐着休息的游客。市政厅底楼的咖啡餐厅常年对所有人开放,除了前来就餐的市政厅工作人员,还有些市民在喝着咖啡闲聊。

  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和李籁思(Gerard Lyons)刚开完一上午的会匆匆下楼。约翰逊依然是一头凌乱的金发,带着厚重的黑眼圈。他简单地往托盘里拣了些食物,然后掏出一个破旧的黑色皮夹付钱。这个周末他就要从伦敦飞北京,最近有太多的功课要做。

  这个8年前还撰文对中国文化出言不逊的“痞子市长”现在谈起中国就是一脸憨憨的笑容,甚至还要亲自“带团”到中国路演——6天内走访3个城市。而这其中,有些代表和工作人员对中国并不熟悉。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有些还止于《每日邮报》渲染的那些几近疯狂的中国购物者、购房者以及投资者的报道。

  伦敦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中有300种语言在使用,全球仅有三个等量级的队友:纽约,巴黎和东京。但是,了解中国以及被中国了解,已经成了这一曾经的帝国首都寻求更长期发展的必修课。

  伦敦市长的首席经济顾问,也是他中国行的重要“军师”李籁思,曾是渣打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和全球研究部主管。伦敦市长约翰逊从本周末即将开始的中国之行,背后关于金融板块的参谋和筹备工作都由李籁思帮衬。

  ——伦敦空气清新,泰晤士河水洁净,可这不过是最近不到半个世纪的事情。

  伦敦市政厅座落在市中心伦敦塔桥下方,是一个标志性“蛋形”建筑。这里临着泰晤士河,常年游客如织。只要有兴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安检进市政厅参观,不需要任何理由或是证件,哪怕他们进去仅是为了借用厕所。

  与李籁思的轻松对话在伦敦市政厅外面的小广场上。经过了一上午的会议轰炸,与李籁思走出市政厅的一刻,笔者不由得感叹了一声:“呼吸点新鲜空气真好”。

  “和北京的空气相比,这儿的确挺新鲜了。”李籁思打趣说,“我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环境恶劣,当时因为污染严重,还出现过‘大烟雾’事件。泰晤士河更不用说了,当年脏得很,根本没法入眼。”

  “后来伦敦大力整治环境,现在你再看看,虽然还没那么好,但起码空气清新,河水也相对来说干净多了。伦敦做得到的,其他城市也做得到。”李赖斯说。

  伦敦污染严重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持续在做的只能算是修整工作,例如,伦敦大约80%的二氧化碳从建筑里释放出来,而伦敦大概80%的建筑不是新建建筑,而是改造的。这些新改造的建筑大都保留了建筑外部的原貌,却又赋予内部最新的科技和时尚的设计。

  “不是只有建新楼才能增加供应,旧楼改造得好,也可以循环利用。”李籁思说。

  ——伦敦也堵车,所以他们开始推广自行车?

  英国人李赖斯的第一次北京之行是1994年,落地北京时因为停机坪不够大,飞机一边滑行一边“刹车”,而当年的停机坪上甚至还看得到有人在骑自行车。机场航站楼也仅是一个很小的建筑。机场通往北京市区的路是双行道,没多少汽车,偶尔还看到的马车。在一个礼拜一的清晨,他透过酒店的窗户看出去,交通高峰期只看到满街的自行车,一整条街上也没几辆汽车。

  之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至少一次。

  “你有没有按快进键看DVD的经历?这就是我对北京的印象。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很快。”李赖斯对笔者说。

图片说明: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每天骑车上下班。(图片来源:美联社)图片说明: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每天骑车上下班。(图片来源:美联社)

  与近20年前满街自行车相比,现在的“北京交通就像一个‘噩梦’,”李籁思问我,“现在北京有几环了?是九环了么?”

  伦敦的路面交通堵塞也是困扰城市多年的一个老问题,这和北京没什么两样。

  为了“清空”路面,从2003年2月17日起,伦敦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这一区域叫“交通拥堵收费区”,几乎囊括了整个伦敦金融区和商业娱乐区。虽然关于进市中心收费这个问题依然具有争议,但是对缓解伦敦交通压力还是有贡献的。

  “2008年我与北京市长也探讨过这个问题,问他们干嘛不学伦敦征收‘交通拥堵费’。他开玩笑地说绝对不行,不能学冷酷无情的伦敦市长,何况这么做也是‘反民主’的”。约翰逊对笔者半开玩笑。

  对此,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对笔者说:“你说的对,伦敦现在依然很堵,但是在过去的10年,伦敦的车辆数量可是减少了22%,”他打趣说“何况,公交车专用道占了太多的地儿。”

  更确切的数字是,伦敦每天有350万人乘坐地铁,全城7500辆公交车工作日每天要运送600万名乘客。相比而言,伦敦的汽车数量的确在减少,去年还是平均每户0.78辆车,今年成了0.76辆。

  伦敦另外一个解决城市交通的方法是从法国里昂引荐来的,即在城内布点租用自行车。这个项目是2010年正式开展的,到今年4月份,注册租用自行车的人员达到18万人。

  约翰逊本人几乎是伦敦自行车绿色出行的代言人,除了伦敦城内的租用自行车也叫“鲍里斯自行车”,他每天从市中心偏北的伊斯林顿(Islington)家中都是骑车去市政厅上下班,路程单程大概4.8公里。如果上班时候需要到其他地方参加会议,他也骑车去。

  “那么,你们现在还鼓励自行车么?”约翰逊问我。

  ——增加供应可以解决房价高的问题?

  楼价高是每个大都市都面临的棘手问题,伦敦也不例外。伦敦主管商业和企业的副市长基特-马尔萨乌斯认为要解决楼价高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要增加供应。伦敦人口截至今年中突破830万,人口年轻且不断增长,预计在2030年达到1000万。

  对比来看,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为2069.3万人。

  “伦敦的人口接下来仍有增100万的可能,这让伦敦的住房供应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要迅速增加供应。”伦敦主管住房,土地和财产的副市长理查德-布雷克维对笔者说。

  布雷克维说,在快速增加住房供应这个问题上,伦敦有过失败,也有成功的经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一年供应了8万套质量好、规划完整的新房,这些社区现在仍在使用;但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伦敦快马加鞭成批量建了诸多廉租房,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以至于不得不在半个世纪后进行社区改造。同时期伦敦想把城市人口输入到卫星城镇,所以在伦敦周边建了许多小镇子输出人口,却无法保证就业和其他配套。事后证明,“卫星镇”的想法也是失败的。

  伦敦在城市扩大化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国一些城市也遇到了。随着伦敦人口不断增加,布雷克维预计,接下来的五年内,每年需要供应4万套新房,才能满足增量人口的需求,让房价的涨幅放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已经投资了数十亿英镑,但仍欢迎外界继续投资全新住宅和商业区。”市长约翰逊说。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十余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伦敦自行车住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