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港股乌龙是如何收场的

2013年08月22日 09:02  作者:翁晓莹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记者 翁晓莹 [微博]

  一个小小的系统缺陷,引发了A股“史上最大乌龙”事件,同时也将光大证券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乌龙不仅不是光大专利,更非独家。事实上,在交易更为迅速、各类程序化交易相当普及的成熟市场,类似的乌龙事件似乎出现更为频繁,香港也不例外。

8月16日的光大乌龙指事件,使上证指数在1分钟内飙升118点。8月16日的光大乌龙指事件,使上证指数在1分钟内飙升118点。

  相信不少投资者对上周五A股的巨大波动仍然记忆犹新。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在当天导演了A股史上最大的乌龙盘,该部门做量化投资的一个ETF套利产品在下单时出现系统错误,造成A股的巨大波动。当天上午A股出现飙升后,“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大家在群里奔走相告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光大,是没用的”。

  结果只过了一个周末,光大证券的固定收益部交易又出乌龙,导致其超低价卖出10年期国债。事情还没完,周二的美股市场,高盛又大摆乌龙,因技术问题在股票期权市场挂出了一批错误订单,将部分股票期权的价格打压至1美元。如果这些交易不被取消,高盛可能会有1亿美元的交易损失。

  由此看来,乌龙不仅不是光大专利,更非独家。事实上,在交易更为迅速、各类程序化交易相当普及的成熟市场,类似的乌龙事件似乎发生地更为频繁,造成的市场波动幅度也更大。香港当然也不会例外。

  新鸿基400亿国寿乌龙盘事件

  要说近年港股市场上规模较大的错盘,就不得不提到新鸿基投资的中国人寿(02628.HK)乌龙盘事件。2011年9月8日,新鸿基投资一名客户主任收到客户的指示,要求以每股18.82港元的价格买入2.5万股中国人寿股份。但该名客户主任在操作时却错误地将买盘数量输入为25亿股,相差10万倍。之后该行的交易系统自动把买盘拆散为824个较小的买盘,然后送到市场执行。

  这批买盘挂出后,引起市场哗然,各券商纷纷猜测究竟谁是背后的买家,更有传言称政府入市支持中国人寿股份。新鸿基投资在发现错误后,需要一一以人手取消买盘指令,最终在买盘挂出8分钟后完全取消,但其中有8000万股已经成交,涉及资金高达15亿元,市场估计新鸿基的损失则超过1000万元。

2011年的新鸿基400亿国寿乌龙盘事件,是香港市场上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错盘。2011年的新鸿基400亿国寿乌龙盘事件,是香港市场上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错盘。

  在这次交易中,新鸿基投资的即时信贷监控机制因信贷规则设定出错而没能阻止错误买盘的执行。香港证监会[微博]认为新鸿基内部监控措施出现多项缺失,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最后事件以证监会作出谴责及新鸿基罚款150万元收场。

  有业内人士称,当时新鸿基投资的客户要求以低于市场价格的18.82元买入,并且是限价盘(即交易必须以你所指定的价格成交),所以8分钟后只有部分成交。如果是以市价买入,中国人寿的股价肯定会出现大幅飙升,对市场的影响也会更大,只能说真的“很好彩”(粤语好运的意思)。

  高盛乌龙轮事件

  是的,你没看错,又是高盛。2011年3月31日,由国际投行高盛发行的4只日经窝轮(由英文Warrents的谐音而得名,是认股证的一种),由于原先的上市文件中报错了计算价格的方式,在定价算式中将“除以”误写为“乘以”,导致窝轮价格飙升数倍后停牌。

  当日大摆乌龙的四只窝轮均为日经225平均指数窝轮,包括两只认购证和两只认沽证,于2011年2月18日上市。停牌前成交金额共约255万元,单日升幅1至10倍不等,其中一只窝轮在停牌前的升幅更达到了10.8倍。事件被称为香港窝轮史上“最简单的最大失误”,计算公式的“由除变乘”,造成报价与结算价差距超过100倍。

  高盛在事件发生的1个月后提出回购方案,回购价为投资者买入窝轮时的作价另加10%的溢价,或是回购值加10%溢价,以价格较高者为准。高盛还向接受回购的投资者提供每人5000元的补偿,市场估计高盛可能要为这次“国际大笑话”付出5亿港元的代价。

  在事件中,港交所的监管者角色受到市场质疑。港交所向窝轮产品的发行人收取高额的发行费用,却并无核实上市文件中的错误,没能给投资者提供足够的保护,引起诸多不满。去年7月,港交所公布了轮证发行商的新指引,重点是轮商要主动向投资者报价,以及收窄最大买卖差价。这被市场看作是港交所在“高盛乌龙轮”事件后加强监管的一项新举措。

  乌龙盘的思考

  事实上,乌龙盘虽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有人利用错盘故意操纵市场。这次的光大事件,让人惊觉只需动用70亿元,便可在短时间内撬动一个流通市值20万亿的市场。如果有大户有心造市,设置好对冲盘之后再故意抛下一个引发市场大幅震荡的大单,根本不需承担太大的风险便可轻而易举地从中获利。

  香港此前的汇控33元事件便是市场操纵的其中一个案例。2009年3月,汇丰控股(00005.HK)为应对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决定进行“世纪大供股”。而在供股除权日前的3月9日,因德银在收市竞价时段的最后一分钟挂出1186万股的竞价沽盘,汇丰以33元买卖配对股数最高,成为当日收市价。

  短短的10分钟里,汇丰股价大跌至33元,当日跌幅24%,创汇丰历来最大单日跌幅,震动香港股市,港交所更因此暂停收市竞价时段。香港证监会对事件进行了长达四年多的调查,但最后结果却是调查完成,不了了之。

  除了对操纵市场的担忧外,光大事件更是将券商内部控制机制的不足暴露在公众视线中。据悉,在2011年9月的国寿乌龙盘之后,港交所曾提醒券商设定买卖盘价值限制,此后香港大部分的投资机构都对内部交易系统进行了升级,并为每个交易员按内部级别设定了交易上限。在新的系统下,规模超过1亿港元的交易指令,可能需要经过4个层级的审批才能最终发出。

  此外,在港交所本身的系统中也对乌龙盘有相应的防卫措施,例如接到买盘的金额高于市场9倍,或低于市价九分之一,便会向经纪行发出二级指示,除了要求进一步确认外,还需要输入参与者代号等资料,确保不会错误输入买卖盘。

  (本文作者介绍:来自上海,蜗居香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乌龙新鸿基光大证券高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