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血案中诞生的香港存款保险制度

2013年07月09日 11:42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微博]

  银行存款怎样才保险?过去半个世纪中,恒生银行、新鸿基银行等一家家香港大银行曾因为挤兑潮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变卖;九十年代的香港人,还有在银行清盘后抗争、示威长达八年才拿回血汗钱的噩梦记忆。而在2008年次贷风波中,香港的百分百存款保险则成为了市民情绪的稳定器,直到今天,存款保障一直是保护金融业的重要力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存款保障制度还未建立,关于银行陷入困境的谣言推动挤兑大潮,有银行被迫关门阻挡挤兑的人流。(美联社图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存款保障制度还未建立,关于银行陷入困境的谣言推动挤兑大潮,有银行被迫关门阻挡挤兑的人流。(图片来源:美联社)

  6月内地银行间市场“钱荒”,虽然最后被证实只是高层的一场“压力测试”,但却让不少人对存在银行的钱是否安全起了疑心。在“钱荒”传闻如火如荼之时,全球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甚至“应景”地闹起自动取款机故障,多个地区无法取款,差点演变成一场全民恐慌。

  虚惊一场之后,前央行[微博]副行长吴晓灵透露,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在今年底出台,随后多个官员也在公开场合进行了类似表述。这个新名词立刻成为新闻焦点,不少人都有疑问,对于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存款保险制度有多保险呢?

  国商银行清盘与十万元存款补偿

  虽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但与内地相比,香港的存款保险仅年长几岁。香港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讨论始于1991年,起因是一家外资银行的意外倒闭。

  这家现在已经不存在的银行名为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总部位于伦敦,1991年被曝出现严重亏损,在全球多地都被勒令停业。但是香港银监专员当时对外发布声明,称香港国商银行财政健全,集团亏损在香港以外地区发生,与香港的分行无关。

  然而,市民刚刚安心了48小时,事情就发生戏剧性逆转。香港银监处突然发现国商银行存在部分问题贷款,而大股东则拒绝向香港国商注资。银监会马上勒令香港国商银行停业,港英政府则拒绝动用外汇基金挽救银行。

  香港国商面临清盘,一时间市民蜂拥前往取款,不少其它银行也出现挤兑潮。由于国商仅让存户取回25%的存款,存户大为不满,在7月17日清盘日坐在长江集团中心的马路上抗议。

  事件竟然一闹就是8年,直到1999年国商银行正式发放所有清盘后利息,香港存户最终都取回了100%的存款。港府则在1992年开始反思事件,并就存款保障制度提出公众咨询,但由于建立存款保障成本较高、又难以做到绝对公平等等因素,最终不了了之。

  不过,考虑到银行倒闭对金融业的震荡巨大,政府还是在1995年修订《公司条例》,在银行清盘时,给予存款人最高达10万港元的优先补偿。

  这一条存款保障制度的“前身”法例,生效仅两年就迎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股市楼市暴跌、人心惶惶下,关于银行资金危机的谣言四起,令香港港基国际银行出现挤兑潮,有了经验的港府及金管局,联合本地最大的三家银行汇丰、渣打及中银香港迅速联合表态支持,挤兑潮很快完结。一年后,金管局对保障本地银行体系稳健展开了一项研究,结论是香港有推行存款保障的必要。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中,东亚银行成为谣言受害者,短时间内被挤兑提取20亿现金,但是主席李国宝为稳定储户,提出不设取款上限,并主动增持公司股票。(美联社图片)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中,东亚银行成为谣言受害者,短时间内被挤兑提取20亿现金,但是主席李国宝为稳定储户,提出不设取款上限,并主动增持公司股票。(图片来源:美联社)

  次贷危机与百分百存款保障

  经过两度漫长的公众咨询和立法会讨论,《存款保障计划条例》在2004年正式通过立法,并于2006年9月起推行,此后再出现银行倒闭,每个存款账户在本地银行可获得最高10万港元的存款保障。

  没有人预料到,制度刚刚实行一年多,又遇上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环球金融海啸,关于银行倒闭的谣言再一次兴风作浪,这一次倒霉的是大型本地银行东亚银行。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突然倒闭,保险巨擘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金融市场陷入草木皆兵的恐惧。一条手机短信悄然在香港市民间流传,称东亚银行因为在雷曼债券和AIG的投资中失利,已经出现财政困难,即将被香港政府接管,很快引发大批储户到东亚银行的各分行排队提款。

  东亚银行很快澄清并没有出现财政困难,迅速报警并批评造谣者破坏香港金融稳定。尽管迅速被提走的现金高达20亿港元,但为了稳定储户的信心,东亚银行决定不设提款上限,主席李国宝也立刻增持了公司的股票。时任金融管理局总裁的任志刚则强调,虽然“外围风大雨大”,但是香港有存款保障制度,银行体系稳健,大家不用担心。

  在银行和金管局以及财政司长曾俊华等官员的反复保证下,两天后银行门口已经不见人流,实行不久的存款保障制度也迅速广为人知,成为了市民情绪的稳定器。为了进一步保护银行体系,财政司长曾俊华在10月14日宣布,在原有的存款保障计划之外,运用外汇基金对港币、外币存款提供100%的存款保障,不设上限。

  存款保障制度保障了谁?

  这一波持续数年的漫长金融海啸中,尽管香港金融市场受到巨大冲击,恒生指数从最高近32000点跌至最低见10676点,但本地银行没有再出现危机。随着经济渐回正轨,香港政府在2010年底结束了百分百存款保障,但也重新修订了存款保障计划,将存款保障限额上升到50万港元,在这一新的条款下,全港有约90%的储户依然能获得百分百的存款保障。

  香港的存款机构分为三级,第一级的持牌银行也就是传统银行必须参与存款保障计划,定期交“保费”给存款保障基金,基金规模是存款额的0.25%。除了常见的银行存款外,用作抵押的存款也受到保障,包括港元、人民币、外币存款等。第二级的“有限制持牌银行”(主要为投资银行)和第三级的“接受存款公司”(主要为财务公司)的存款则不受保。

  存款保障要让受保储户范围尽量地大,而受保的资金成本尽量地小。根据这一原则,存款年期超过5年的定期存款不在受保障之列,挂钩股票、外汇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不记名票据、银行保险箱内的贵重物品等也不受保障。香港银行在海外分行包括在内地分行的存款,由于对本地金融体系影响轻微,因此也不在受保障之列。

  除了保障小储户的血汗钱外,其实存款保障制度更主要的目的是保护银行,由于银行库存现金盈利低,一般而言银行大都会把现金量降低到必要的最低水平,一但遭到挤兑,现金不足就会令银行信用破产乃至倒闭。

  说起挤兑而导致银行倒闭,很多读者都没有这种经历,但在香港金融史上这样的血案却比比皆是。

  曾是本地第一大华资银行的恒生银行,在1965年的一次挤兑潮中被迫将51%的控股权售予汇丰换取救援,从此成为汇丰集团成员。八十年代,恒隆银行因一家金铺倒闭而出现挤兑,辗转被收购重组,最终成为了新加坡星展银行旗下一员。声名赫赫的新鸿基银行,也在一次挤兑风波下出售给阿拉伯银行集团,然后又被台湾富邦金融收购,变身今天的富邦银行。

  与内地银行不同,香港银行全为私有,彼此竞争激烈,也没有政府财政在背后支持,在金融风暴中面临较大挑战。储户拥有了存款保障,一方面能避免银行在风波中遭到恐慌性挤兑,减少倒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存款要交“保费”,也约束了银行过于激进的揽储行为,成为了稳定金融业的一块基石。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香港银行钱荒金融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