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未来还是传统金融大佬的游戏?

2014年01月07日 09:41  作者:萧戍闻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萧戍闻[微博]

  到目前为止,传统金融产业表现可说平平。不久前某知名金融企业甚至提出:“(参与)互联网金融,未来20年都有机会。”甚至监管部门也认为:“未来10~20年都是(保险业)发展黄金期。”机会的确还,但是否能够延续“20年”之久,值得慎重商榷。而学界也有声音称,网络民营资本只有三年“窗口期”,时间一到,金融还是“金融业大佬”们的游戏,这种观点助长了传统金融服务业的自负。 

  传统金融部门与互联网的角力,将对中国的金融行业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架构产生深刻影响。

  “互联网金融”现象有其必然性

  金融之“融”,其核心在于流动性,其关键环节在于资金支付。当前极为热络的“互联网金融”并非技术重构基础上的行业颠覆,而是一场“传统IT产业”对决“传统金融服务产业”的竞争。各方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利润增长点的关注。

  历史的看,任何产业都难以主动发起内部技术颠覆,传统金融产业亦莫能外。

  首先,长期的体制内背景,使传统金融服务企业并不容易放下身段,太多的制度性眷顾又导致其市场历炼缺失,搏击商海风暴的能力自然难与民营企业比肩。

  体会“传统”一词,颇有“保守”意味,这种保守体现在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设计上难免耽于固步自封,与新锐市场的金融作业需求极为不谐,导致客户产生不良体验。而在多数时候,赢得新锐客户对传统金融企业的意义,等于未来优势的持续保障。

  其次,一向的政策性行业保护措施正逐渐蜕变成裹足布,牵绊传统金融企业拓展业务创新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传统金融产业表现可说平平。不久前某知名金融企业甚至提出:“(参与)互联网金融,未来20年都有机会。”甚至监管部门也认为:“未来10~20年都是(保险业)发展黄金期。”机会的确还,但是否能够延续“20年”之久,值得慎重商榷。而学界也有声音称,网络民营资本只有三年“窗口期”,时间一到,金融还是“金融业大佬”们的游戏,这种观点助长了传统金融服务业的自负。

  最后,新旧观念难统一,短期难有定论。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日前撰文探讨互联网金融,提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究竟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尚无统一的定义”,因而“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长远的发展,为了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需要从现在就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不能听任其不受约束地野蛮生长。要防止和纠正那种误以为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就是不支持创新,就会有碍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片面认识。

  其结论是:网络金融的概念需进一步理清;网络金融的模式需进一步规范;网络金融的运作需进一步监管”,即很能代表传统金融服务产业的自我角色定位——制定规则的游戏参与者。

  互联网行业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直接挑战了传统金融的自负,必然为社会公众,尤其是新锐人群所拥护。

  技术重构应该有三个方向的考虑

  便捷、安全、门槛低、具可靠性的服务,令电商企业得到了众多新锐客户的忠诚与拥趸,把最初支持B2C电商交易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由线上推至线下,由电商服务推向多层次、更广泛的金融交易和理财服务领域。

  IT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重构已经不存在悬念。传统IT产业布局金融服务产业时,首重银行,再基金,三证券,对保险产业慎重有余。正是这种一步一顿的走法,给了传统金融服务产业一个难得的缓冲期。但缓冲期不是等待期,传统金融产业必须主动进行内部改革,积极完成自我重构,顺利度过短暂而宝贵的缓冲时期。

  互联网金融的应有之义在于:以互联网技术重构“营销-运营-大数据”之后,金融企业向社会各界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集约。

  首先,要以IT技术改进营销。

  这是推进“流动性”的关键点和起始点。但要注意,销售只是营销大范畴的一个环节,在C2C、B2B、P2P、B2C而外,还包括公司品牌建设与推广、服务项目的客户体验设计与落实、保险产品的售后服务创新、人员招聘与市场调研活动,这些营销策略都可以积极主动的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颠覆式重构。

  其次,要以IT技术来革新企业运营管理。

  新模式下的企业组织架构、人力构成等等都会与传统模式有很大不同,影响到从职场设置到办公设备租赁、非核心业务实现外包等多个方面。这种运营模式的颠覆性“重构”,目的是实现系统化的成本下降,并加快资本金的流动性,使金融风险防控更趋可靠,同时实现相关产品及服务更为良好的客户体验。

  第三,要实现大数据共享。

  传统金融业务数据和客户数据,很多都已经沦为沉没成本。弛懈的管理导致客户资料泄露也时有发生,所谓“再开发”也属于低层次、粗放式的数据运用。这些都需要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整合重构,以实现“大数据共享”。大数据共享之“大”,在于关联金融、保险、IT产业以及税收、财政、社保、统筹医疗等数据;之“共享”,则意味在保护客户隐私信息的基础上,对SNS用户、金融服务接受者、社保统筹参与人进行比对分析,实现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从而有效切中客户需求。

  金融产业本身要另起炉灶主导这场重构

  组织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曾指出:“组织是社会的‘奴仆’。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和服务。”互联网金融就是以畅通的联络管道和敏感的反馈节点组成业务神经节,实现企业与客户利益结合最大化。

  既然是颠覆性重构,要想不被“搅局者”赶出决赛场,就要成为主导者,主动进行自我重构。从经营战略到管理理念,从绩效指标设定到人力资源配置,从成本中心偏移到利润中心,进行技术重构的再建设,以客户体验式营销取代现在的产品销售模式,都将成为传统金融产业由内自外、痛苦裂变的基点。

  这里,传统金融产业需要作如下几点考虑:

  一是企业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

  互联网技术一旦渗透到企业基础管理面,将直接触动销售前端、运营后台、服务环节各模块员工利益,导致裁员产生。如果在企业本体上强行重构,技术进步的同时令“冗余”员工不得已而离职,也许不会使企业受到直接损失,但一个贪婪、见利忘义、冷血对待员工的企业组织难免给消费者留下不可能“热心服务客户”的负面印象。而企业若能展现勇于社会责任担当的、正面积极的形象,不仅能够更好的维护员工利益,也将为企业赢得客户好评,甚至获得额外效益。

  二是企业的业务需要。

  传统业务与新模式业务在互不替代之余,也有可能是互有补益的。以传统金融服务产业中更为传统些的寿险业为例,现有代理人350万人左右,客户总量过亿,年度保费的规模总量即便在出现衰退时仍接近万亿元(2012年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957亿元)。如此的业务规模所占领的市场又如何呢?据2011年底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保险深度为2.4%,低于3.75%的世界均值;保险密度为99美元,低于376美元的世界均值。这两个市场指标既如此之低又和大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极不相称,说明寿险个人代理营销模式其实只占有全部市场的一小部分领域,其他的市场空白及其客户是传统销售模式多年来未有涉足的,而有待新业务模式去开拓赢得。

  从寿险业向整个金融业推论的结果就是:新、旧业务模式既各自持守并开拓属于各自的市场领域,也可以另起炉灶建立以互联网技术重构的本体外单位。只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就是最佳的业务发展方式。

  三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合并发展的角度,与其在本体上进行技术重构时免不了的组织切割,莫若适当保留传统业务模式,履行接纳与收容的责任续维护传统业务的专业精进和创新,不放弃已有的业务江山,同时组建本体外单位,才是1+1>2的合并壮大式发展。

  而从另起炉灶的角度,民生银行最近建立的“合一行”是个很好的例子。简单来说,就是民生银行由于意识到互联网技术重构后的单位与传统银行结构有很大不同,所以另起炉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机构。与之类似,“三马”创建的众安在线保险也脱离了企业合并时必须有品牌延伸的发展模式,另起炉灶,实现了混业兼容。

  可见,互联网金融无论是由传统金融服务产业主导,还是由传统互联网产业主导,都能够大有所为。其关键是,在转型、提升、发展之路上,互联网产业与传统金融服务产业的彼此重构方是正解。

(原标题:互联网金融“裂变”期待)

  (本文作者介绍:金融大集团的从业小职员,“豆瓣阅读”认证作者,“第九课堂”认证讲师,文史国学研习者。 )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大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