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面临廉价中国的结束

2013年02月22日 11:35  作者:芝商所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合作机构 CME集团 作者SHAUN REIN问答录

  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兴起可能是21世纪的关键事件,特别是对全球商品市场而言。中国现在不仅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也是一个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国家。ShaunRein在其适逢其时的新书《“廉价中国”的结束》中所探讨的正是位于从工厂车间到消费者社会这一十字路口的中国。

  作为在中国居住过20多年的“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创始人及常务董事, Rein对于正在塑造中国的变革与挑战有着旁观者的视角。他的公司与全球跨国公司以及领先的中国公司与企业家展开合作。我们与他坐而论道,共同探讨中国及其经济所面临的关键变革。

  正如你的著作标题表明的那样,中国由于工资与成本的上升而不再是一个廉价的制造业所在地。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现在就将开始失去其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快速上升,而这正使得某些轻工业被迫搬迁。例如,耐克现在在越南生产的产品要多于其在中国所生产的产品。但中国制造业并不会失去其支主导配地位。我们已经看到企业迁移到诸如印尼等其他地方而运作并不成功的例子。较之其他国家,中国的熟练工人的数量更为庞大,素质也更好。对于许多国家而言,将所有制造业迁出中国并不是现实的替代方案。

  我们应更多关注的则是中国内部的工人生产力。你在这里拥有整个制造生态系统——所有人的整合运营都面向中国。你会看到更多在中国之内的工厂搬迁,从而能利用较低的土地与工资成本。一个例子是雀巢如何将生产设施从上海移至成都。另一个例子则是富士康(苹果公司iPhone的制造商)如何将其350,000名工厂员工从华南的深圳迁至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的一处新设施。

  尽管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其在全球制造业的总体份额下降的情况,但它也不再一枝独秀。美国现在正变得更具成本竞争力。最近出现的趋势是更多公司在美国建厂。但这是为在当地销售全新项目,而非为了出口。苹果、通用电气,甚至是像海尔这样的中国品牌最近都公布计划进行新的美国制造业投资。

  “廉价中国”的结束对世界其余国家意味着什么?

  中国现在不再仅仅是进行制造的地方,而是向其销售货物的地方。

  尽管中国的收入水平较西方为低,但它的价格敏感性并非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

  以星巴克在中国的表现为例。中国现在是该公司在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而且其30%的利润率与美国的22%及中东的5%相比较,也是最有利可图的市场。客户需求并非由咖啡本身驱动,而更多地由显示社会地位的生活方式体验所驱动;星巴克是杯中的缩微奢侈品。甚至是低端的中国消费者都将影响商品需求,这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一个负面影响是全球客户将不得不开始习惯出自中国的商品价格较高。例如在2011年,美国自中国的进口价格增长了2.6%。中国的经济转型可能意味着美国与世界相当多国家廉价消费的结束。

  中国的增长已经对于商品价格具有巨大影响。但随着中国经济出现放缓势头,这一支撑需求是否可以持续?

  中国消费者现在正变得具有通货膨胀倾向,而这一消费将继续对全球商品市场构成压力。我非常看好中国的食品需求及食品大宗商品。中国将继续从全世界大量买进。

  在20多年以前,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为美国的20%,现在依然也只有50%,这意味着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确实希望品尝外国食品,特别是肉类和高端水果。

  中国需求将继续支撑其他关键商品,例如石油。尽管中国已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但对于私家汽车而言,其被压抑的需求依然巨大。汽车销售实际上是被限制道路车辆数目的政府所压抑了。但这一增长已经能被全世界所感觉到。中国现在从德国的进口要多于其出口。

  你在你的书中阐述了“廉价中国”的兴起是如何缔造出一个乐观的消费阶层的。但中国对外国品牌来说依然是一片雷区。对于某些品牌而言是巨大的成功故事,而其余则是在苦苦挣扎。

  要取得成功,你必须使你的品牌与产品适合中国人的品味。像Gap这样的品牌实际上做得并不好。一大缘由是中产阶级(作为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消费群体)在中国并不真正存在。一个品牌必须是真正廉价或具备高端地位。定价与广告必须与中国人的观点相关联。

  外国食品品牌在中国的表现特别出色,其重要的卖点是受到信任。我们的研究发现,食品与产品安全是中国消费者迄今为止最大的关注点。肯德基[微博]炸鸡在中国的巨大成功是由于其具有适当的产品与品牌,并深受信任。但这也意味着最近肯德基可疑的肉鸡供应所带来的麻烦非常严重。人们对于Yums(肯德基的所有者)的这种高度信任,使其有进一步下滑之虞,而不满的水平也是如此。但如果一个品牌能正确处理,中国依然可能成为其最大的市场。

  随着由习近平领导的新政府的到来,预期中国会进行重大改革。你期待看到什么?

  总体上,我预期改革的步调将是缓慢的。由于各行各业都大量地缺乏效率,很明显存在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需求。至于金融改革,尽管我们正看到人民币越来越国际化,自由兑换将是艰难的并可能还需要十年。金融系统依然极为虚弱,而政府担忧货币可兑换后会流至海外。

  各种分析师均提出警告:中国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使其经济严重不均衡并将会硬着陆。这些担忧都没有根据吗?

  一个误解是中国经济有着非常低的消费与投资比例水平。收入与支出远高于官方数字所显示的水平。在中国,个人所得税率相对高企,最高税率达45%。你通常见到的是通过企业费用支出的消费。而如果你是一名在中国的企业家,则消费通常被允许通过业务进行——住宅、汽车,度假与健身俱乐部都是100%抵税的。中国较低的私人消费数字部分反映的是现行会计与税收法律的状况。

  尽管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很高,但这是用于铁路、隧道和桥梁的,其中大多数正在提升经济效率。与日本不同,基建支出在中国并非是浪费的。

  (本文作者介绍:全球最多元化的衍生工具市场龙头,芝商所 (www.cmegroup.com/cn-s))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美国中国消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