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要守住“下限”把握好“上限”

2014年06月15日16:23    作者:汪同三  (0)+1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汪同三

  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当前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合理区间。宏观调控就是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不仅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而且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创造良好环境。

宏观调控要守住“下限”把握好“上限”。宏观调控要守住“下限”把握好“上限”。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伴随宏观经济运行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防止出现大的波动,我们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逐步提高认识,不断改善宏观调控。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任务之后,习近平同志又把“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宏观调控取得重要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较好地实现了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

  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通过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较好地抵御了外部冲击。在应对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我国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同时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我国及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态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增长企稳回升。

  在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出现较突出问题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实现宏观经济大局稳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超过24%。面对严峻局面,我们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另一方面推出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在1996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宏观调控成绩举世瞩目。

  21世纪初非典冲击之后,我国出现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和粮食生产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通货膨胀压力明显。我们一方面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控制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出台减免农业税、设立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种粮直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了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这些调控举措保障了我国经济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保障了我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快速跃升。

  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宏观调控经验的积累,我们较好地实现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在经济增速较高的情况下,年度之间经济增速波动的幅度明显收窄,除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与上年相比减慢约4.6个百分点之外,年度之间经济增速的波动幅度均未超过2个百分点。

  同时,就业状况一直保持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2008年和2011年上涨幅度略高于5%之外,其余年份均低于5%。在保持国内价格整体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稳定的逐步渐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需拉动作用增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具有紧迫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因而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干预主要包括微观规制、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三项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阶段,宏观调控更具有特殊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快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这一背景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第二,我国是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体制转轨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及时化解。这一背景决定了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远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更为广泛而复杂,需要政府发挥更多的作用。

  第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根本功能是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背景决定了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目标是多重的,而且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当前,我们面对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凸显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迫切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余波未了,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增长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有效抵御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当前,尤需对国内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以及潜在的通胀压力等问题和挑战保持清醒认识。这些问题,有些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前期实施短期刺激经济措施带来的难以避免的负作用。在这一复杂经济形势下实现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经济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工作经受住了考验,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宏观调控工作创造了新的可贵经验。根据这些经验,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宏观调控的明确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先决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内涵并不局限于经济增长,还包括就业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的可持续性。

  稳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检验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标准。宏观调控并不直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生作用,但宏观调控必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措施相结合,不增加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成本,并在实现稳增长的同时为调结构和促改革创造条件。

  把握好力度是提高宏观调控效果的关键。在国内外没有出现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时,宏观调控应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审时度势,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一旦在经济领域出现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宏观调控的方向则需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除了要掌握好政策措施的方向和时机,还要把握好调控措施的力度。掌握方向和时机已属不易,而力度的把握则更难一些。“稳中求进”,是我们在多年宏观调控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坚持创新思维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根本。近一年来,我们在宏观调控工作中采取创新政策措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兼顾当前和长远,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当前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合理区间。宏观调控就是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不仅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而且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创造良好环境。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宏观调控能否发挥稳定经济运行、防止大的波动、有效抵御外部冲击的积极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对市场的某种干预,政府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制定主体和实施主体。这种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也就是无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判,还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必要的政策措施调整,都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并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使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把宏观调控作用真正发挥到位。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必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离不开宏观调控。但也不能把宏观调控当成包罗万象的筐,把一切都归功于或归咎于宏观调控。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谨防“调控依赖症”,防止将宏观调控泛化、庸俗化。还应明确,宏观调控针对的是特殊环境下保持经济运行平稳的问题,它必须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宏观调控的生命力在于我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宏观调控为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环境保证,宏观调控也只有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水平,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推荐阅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中国股市参与主体整体错位了 老艾侃股:2850-3000点之间可战略布局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