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定要学内地城市吗?

2013年07月11日 17:15  作者:王缉宪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缉宪[微博]

  最近有文章指责香港没执行国家发展战略、没与深圳发展各种国际中心,这很有意思。没有了制造业的香港经济,是不是真的就空心化了?没有游客输血就混不下去了呢?是不是一定要学习内地城市,用大搞投资拉动的发展战略才能获得重生呢?

境内的环境与境外的市场一起促成了本土作为区域甚至全球供应链管理枢纽的定位。这就是香港这个新型亚洲贸易中心的本质。  境内的环境与境外的市场一起促成了本土作为区域甚至全球供应链管理枢纽的定位——这是香港作为新型亚洲贸易中心的本质。

  内地一些研究人员对香港有一种误解,反映在《部分港人心态扭曲,既贻误战机又影响发展》(魏达志)这样的文章或者分析报告中。该文认为香港贻误了发展的“战机”,衰落了还无动于衷,不搞“城市发展战略”,不打造这,不打造那,不知道要产业升级,不知道要靠产业拉动GDP。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思维角度在替香港操心。我绝不否认香港经济像世界各地达到这个发展水平的经济(人均GDP35000美元)一样慢下来了。因此,如果香港这样一个城市经济在中国式的”省级竞争力”排名中排到了快速增长三十几年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各省之后,不是很正常的吗?

  在另外一些世界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香港排在全球第二或者第三,其实也没有太多意思,因为很多香港人早已经不关心排名,转而关心社会的公义、公正、平等与环保,更不用说政府根本不能像内地地方政府那样操控经济,所以与“战机”这种词汇完全不相干。

  不过,这套思维如果仅仅误读了香港也就罢了,但用它来指责香港没有执行”国家发展战略”、没有与深圳一起发展各种”国际中心”,这就很有意思了:不是一国两制到2047年吗?难道内地某个城市向国务院邀请了一个把香港”装进去”的”战略”,就可以”一国”的名义抹掉中央政府期望两种不同经济政治制度共存并行的局面?

  我不想卷入任何非学术争论,而且也不会在这里展开关于保留香港现有的经济制度对内地整体社会进步的意义。不过,非常必要说清楚,香港是如何在没有发改委式思维的国家战略下走到今天、并且继续走下去的。搞明白这一点,对于减少对香港经济体系运作的误解十分重要。

  回顾香港过去半个多世纪经济成长的道路可以发现,香港从来没有过什么整体发展战略,香港政府也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把自己的经济划分为三个产业,然后由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事情。一个外向型的城市经济体,其”产业结构”不可能独立存在。

  你可以争论这种小政府经济模式的对错,比如把香港与新加坡做比较,但事实是,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战略的城市的经济起飞了,并且已经走到了后现代化的阶段;一个从来没有策划产业结构的城市经济的结构转型到了与伦敦和纽约相似的结构上。它的确可能受到不少外力的帮助,比如今时今日内地不断扩大“自由行”给香港注入了外来消费群体,使得这个被认为仅剩高低两端服务业(金融与旅游为典型)的经济得到低端需要的市场。

  然而,这个没有了制造业(目前仅占GDP的3%不到)的香港经济,是不是真的就空心化了、没有游客输血就混不下去了呢?是不是一定要学习内地城市,用大搞投资拉动的发展战略才能获得重生呢?上个月的香港贸易发展局的一个研究报告从一个非常适合分析香港本质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香港的经济不是Hollow Out(空心化),而是一种正在改变香港经济内涵的Reach out(外展化)。这个角度就是考察香港的离岸贸易。

  所谓离岸贸易,就是由一个母公司在其他地区或者国家开办子公司,将异地生产的东西卖到第三国或者全世界。如果涉足生产,就是生产商,如果仅涉足贸易,就是贸易商。港商进行这些贸易可以经过香港转口(re-export),也可能不需要经过香港。

  这部分由港商完成的经济活动,从来都不反映在香港政府的历年统计数据中,而恰恰相反,这部分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反映在离岸贸易发生的国家或者地区,比如珠三角、长三角、越南、柬埔寨。

  因此,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下面这张图就很有意思了:从2003年开始,在香港统计局正常统计表中的本产出口和转口贸易就开始比港商经手、不在本土统计上的离岸贸易要少。

  也就是说,香港这个贸易商埠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工业化的第一次经济转型后,八十年代制造业开始在本土退出历史舞台,香港经历了“前店后厂”依赖珠三角制造业加香港转口的第二次转型;然而,现在,香港已经悄悄地进入了第三次转型:重新回到了一个国际市场掮客的角色,在覆盖更大的产地(超越目前占港商离岸贸易60%的珠三角,进入全国和亚洲第三世界地区)的同时,在本土提供更全面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完成全球销售链需要的多种服务。

   (注:为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的特殊关系,香港贸发局关于离岸贸易的定义,包括了香港公司在中国内地生产并销往中国到内地市场的货物)  为反映出香港与内地的特殊关系,香港贸发局关于离岸贸易的定义,包括了香港公司在中国内地生产并销往中国到内地市场的货物。

  香港贸发局研究显示,“自2006年起,每年的离岸贸易货值都高于转口货值。2011年,离岸贸易货值估计达4.5万亿港元,相当于同期香港转口贸易货值的1.4倍。事实上,由2002年至2011年,离岸贸易货值增加了逾200%,远高于同期香港转口货值的130%增幅。因此,香港公司的出口业务在规模及增长方面,实际上都较海关数据显示的更佳。

  至于利润,2011年,估计离岸贸易的毛利率(即与离岸贸易相关的佣金率) 约6%,明显低于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16.3%转口贸易毛利率。不过,从微观角度而言,毛利率下降并非大问题。一般企业在销售量增加时,毛利率通常下降。总的来说,香港贸易公司的出口销路及利润都不断增加”。

受访港企预期未来三年企业规模的转变受访港企预期未来三年企业规模的转变

  这类的经济活动最终从两个渠道实质性地影响着香港经济。第一个渠道就是上面数据显示的,“子企业”返回给香港本土“母企业”的利润回报。第二个渠道是这些子企业为母企业在管理、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外销网络、物流等等诸方面带来的供应链效应。

  上述这些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出现在香港,它们恰恰是这些全球供应链的增值高端,即所谓微笑曲线的两头。香港仅贸易行业有50万人就业,这些职位越来越多地与离岸贸易相关。

  2012年香港贸发局问卷调查显示,未来三年(2013-2015)不少企业会扩张,但主要不是在珠三角,而是广东其他地区、其他内地省份以及东南亚,特别是越南等比珠三角劳动力便宜近倍的地方(见上图)。但下面这个图表显示,大多数企业都会在香港聘用更多的人手,以处理因为境外离岸贸易和生产带来的各种高端服务需求。

未来三年香港公司本地经营计划未来三年香港公司本地经营计划

  我在两年前发表的文章曾经指出,香港在向全球供应链管理枢纽演进。上述数据恰恰体现了这个状况。我目前的研究也是在关注那些以香港为本的全球供应链的特点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好的环境以辅助这种类型的产业链继续扩展。

  上面这些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所描述的虽然仅仅是整体经济的一个侧面,香港的经济还有很多其他的侧面,比如教育、旅游、金融。但它让我们明白,对于一个外向、自由市场型的后工业化城市经济,必须从一个相应的角度去考察才能摸到它的脉搏。

  这与内地很多”战略研究”报告仅仅从政府传统统计数字上分析问题不同,当从企业角度考察这些统计中没有的离岸贸易时,可以发现香港已经重新回到了贸易为本的经济,这也很符合我身在香港的直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与贸易和物流相关的行业,并经常到外地出差。

  不过,更重要的是今日香港贸易的组织结构、环境和地理完全不同了:

  在境内,靠强大的金融业、优良的对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便宜兼自由的电子信息系统和令人信赖的法治环境为基础;在境外,靠市场力量,不断扩充和转移着其庞大的贸易网络,将产地与市场链接起来;境内的环境与境外的市场一起促成了本土作为区域甚至全球供应链管理枢纽的定位。这就是香港这个新型亚洲贸易中心的本质。

  今天的贸易,如果仅仅是贸易,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你我都可以开个网店卖东西;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有效率又有敏捷度(agility)的供应链,就不仅仅是传统定义的贸易那么简单了。香港因为历史的机遇、积累与地理的位置,在作为国际供应链管理枢纽的角色上确实有很多优势。不过,这个定位不是政府定出的,更没有靠什么城市竞争战略。相反,政府正在不断跟进这种趋势,找出自己该做的事。香港政府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多事情该做和可以做!

  我不知道这种定位会不会错,但知道,这种定位的过程说明了至少不止一条路通罗马。

  (本文作者介绍:香港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香港贸易离岸金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