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建奇
如果考虑世界各国制度的差异,那么非官方数字货币可能还存在新的发展机会。即在非监管国家寻求成为货币的可能,然后不断推动规模及制度的升级完善,反过来影响全球货币金融体系。
近期政府发布了关于对非官方数字货币监管的七部门联合公告,即《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商总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指出,近期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在此背景下,政府决定限制代币的相关融资活动,表明此前有些评论提到的强化对非官方数字货币监管的政策正式落地,未来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前景备受关注。
强监管背景下非官方数字货币的挑战:金融功能的丧失
根据此次发布的公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相关的业务,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社会公众应当高度警惕代币发行融资与交易的风险隐患。
上述监管举措直接限制非数字货币的相关融资行为,而且公告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由此可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金融功能已经基本丧失,这显然与比特币创建之初的货币目标相矛盾,目前尚未看到一种缺乏金融功能的所谓的“货币”还能持续健康运行发展的先例。
尽管比特币运行之初也没有所谓的货币职能,靠的是民间的自发运作逐步扩围,但这并不意味着比特币天生就有货币职能。从本质上看,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没有锚,并没有所谓的法定价值,支撑比特币的并非信用,也非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而是人们对其的心理预期。只能通过社会交易主体之间非契约式的预期价值进行流通,若政府进行全面管制,非官方数字货币流通的非契约环境将受到冲击,货币预期价值将大幅波动,非数字货币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上升的局面。
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的三种命运
尽管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前景很难预测,但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近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9月4日比特币日内自最高点跌3000元左右,预示相关数字货币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的事实,从目前来看,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发展趋势。
一是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逐步退出市场。这是最为悲催的结局,数字货币的游戏伴随着大量参与人员的退出而逐步终止,但这也是最不可能的结局,毕竟比特币等非数字货币已经颇具规模。大量挖矿机固定成本的投入注定了这个市场持续运作的意义所在,相关机构和人员会尽力维护这个市场的运转。当然,如果从较长时间的视角看,非官方数字货币如果遭受全球的强力监管,数字货币如果没有找到新的出路的话,那么最终可能确实会出现曲终人散的局面。
二是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改变“货币”目标。比特币的初始愿景是成为货币,但在强力监管的背景下,比特币成为货币的希望将越来越渺茫,相关部门或者参与者必然会研究最大化保全比特币资产的做法。在融资等相关职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果相关数字货币能够找到超越货币目标的新的职能,实现凤凰涅槃,比如,将比特币发展为类似于艺术品的具有特殊用途的稀缺资产,那么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发展也就有了新的空间,其发展可能就可以继续延续。
三是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寻求在非监管国家的扩围升级。上述两种推测都是不考虑世界各国政策分化的情形,事实上,如果考虑世界各国制度的差异,那么非官方数字货币可能还存在新的发展机会。即当前有些国家明确表示支持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发展,而中国等国家出台了较严格的监管举措,在此背景下,比特币等非官方数字货币仍然可以在非监管国家寻求成为货币的可能,然后不断推动规模及制度的升级完善,反过来影响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倒逼世界各国适应这种体系的变化,最终实现非官方数字货币成为名正言顺的国际货币的目标。
(本文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经济室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