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黄群慧
未来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要迎接这些挑战,一方面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避免城市化与实体经济脱节,不能让房地产仅成为炒作对象。
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经济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身的一个伟大梦想。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实现工业化是“中国梦”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那么,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尤其是在步入经济新常态以后,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我国离实现工业化还有多远?中国能否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自2005年我们开发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以来,我们一直利用工业化水平指数对中国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连续的跟踪评价。如果把工业化划分为前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本书利用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最新测算表明,在经历了“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增长后,在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即将步入工业化后期。
2011年以后中国工业化水平就进入到工业化后期,虽然整个“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逐步步入增速放缓、结构趋优的经济新常态,到2015年,中国的工业化还是快速地推进到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应该说,这个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意味着中国离基本实现工业化已经很近,而且我们从来没有离实现工业化如此之近。
进一步我们可以对2020年的工业化水平进行粗略估计。首先从总体工业化水平指数看,如果我们根据“十二五”时期工业化速度推测,假定“十三五”我国能够保持“十二五”时期工业化速度,到2020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将超越100。
但是考虑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化进程逐步放缓的趋势,只要“十三五”时期工业化速度不大幅低于“十二五”时期(不低于60%),到2020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也会大于95,大体接近100。
另外,如果采用计算出1990-2015年中国历年的工业化综合指数,本书将这一时间序列利用Matlab软件进行“S”形轨迹的拟合,结果在2025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会达到最大值100。其次,从工业化进程的具体衡量指标看,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5%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增加值比例60%左右,城镇化率超过60%,三次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就业占比超过80%。
人均GDP指标和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指标已经落到了后工业化阶段标准值范围中;制造业增加值在2010年已经超过了60%,达到后工业化后期的阶段,近年有下降趋势,大体应该能够稳定在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准值范围中;城镇化率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占比指标值则属于工业化后期的标准值范围。
最后,从具体省级区域看,绝大多数东部省份和部分中部省份会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大多数中部省份都步入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而一半左右的西部省份将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因此,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对于中国这个预计2020年人口将达到14.2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大体接近100,人均GDP和三次产业产值比例这两个关键指标达到后工业化阶段标准,可以认为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十八大提出的基本实现工业化总体目标。
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平衡性,人口城市化率相对于工业化国家还较低,一些中西部省份工业化水平还较落后,到2020年,我国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完全的工业化国家。这意味着,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后,我国还面临着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大任务。
如果到2030年,再经过10年左右的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不仅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肯定超过100,而且各个单项指标都会有更大的进展。综合现有的各家机构预测,在2030年中国GDP 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城镇化率也将超过7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到65%,非农就业占比达到90%,从这些指标看大致都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各个省级区域看,绝大多数省份都会步入到后工业化阶段。
而且,基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2025年中国将步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这也意味着2030年前后中国一定应该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因此,如果不出现大的曲折,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工业化国家。
无论是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还是到2030年中国全面实现工业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所实现的工业化,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工业化,而是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引导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下的工业化,既要符合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国情,又要适应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世界工业化趋势。
与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环境不同,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与世界信息化趋势叠加。党的十六大就提出,我国要走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
这意味着,作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我国一定要立足自己工业化国情,又要符合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产值比例,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来提升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以及制造业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这种制造业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使得制造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虽然这两种趋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但金融危机后,随着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重要趋势。《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也正是响应这种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而制定的工业化战略
虽然我们离实现工业化的梦想如此之近,但这并意味着我们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史表明,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往往是曲折的,迄今为止真正成功“赶超”而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屈指可数,除了几个小的经济体外,大约只有日本和“四小龙”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了工业化。
近些年,我国出现了近些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加大,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脱实向虚”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中的主体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例快速增加,从2001年的4.7%快速上升到2015年8.4%,2016年初步核算结果也是8.4%,这几乎已经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美国不足7%,日本也只有5%左右;
二是我国实体经济规模占GDP比例快速下降,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总值作为实体经济口径计算,从2011年71.5%下降到2015年的66.1%,2016年初步核算结果是64.7%;
三是从上市公司看,金融板块的利润额已经占到了所有上市公司利润额的50%以上,这意味着金融板块企业超过了其它所有上市公司利润之和额。麦肯锡最近一份针对中国3500家上市公司和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利润80%由金融企业拿走,而美国的经济利润只有20%归金融企业;
四是实体经济中的主体制造业企业成本升高、利润下降、杠杆率提升,而且在货币供应量连续多年达到12%以上、2011年到2015年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倍数从1.74倍上升到2.03倍比例的情况下,面对充裕的流动性,制造业资金却十分短缺、资金成本较高,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金融业过度偏离为实体经济融资服务的本质、虚拟经济无法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种“脱实向虚”问题表明,实体经济供给与金融供给之间、实体经济供给与房地产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这个结构性失衡问题,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否则伴随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萎缩,会出现经济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但效率反而降低的“逆库兹涅兹化”问题。对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中国而言,效率下降会使得我们加大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进而使我国不能够顺利地实现工业化。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工业的发展。当今整个世界仍处于工业化时代,工业的重要地位并未改变。中国应该更加关注工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
实际上,快速的、低成本的工业化战略造就了数量庞大的中国工业,但是也遗留下工业大而不强、工业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的重大问题。虽然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还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
如果不能够继续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提高效率,那么中国可能会因过早地“去工业化”而最终无法实现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梦,即使现在中国离这个梦想仅一步之遥。而且,在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过程中,还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的所带来的高端挤压及资源争夺压力。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意味着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竞争更多地是实体经济的竞争,是制造业发展的竞争。
因此,未来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要迎接这些挑战,一方面要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避免城市化与实体经济脱节,不能让房地产仅成为炒作对象,要让城市化进程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深化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要注意尽量减少由于电子商务大发展而产生的对高质量产品“挤出效应”以及对低成本实体经济需求的“扩张效应”;三是要处理好国际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要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在扩大开放基础上交流融合创新,推进中国工业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本文是作者为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工业化蓝皮书(2017)》所撰写的前言)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