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喧嚣之外的逻辑

2016年12月12日14:07    作者:盘古看宏观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机构专栏 盘古看宏观 作者 张明、郑联盛、王宇哲、杨晓晨、周济

  本轮不良资产处置遭遇经济下行和供给侧结构失衡双期叠加,债权分布又多集中于煤炭、钢铁等“两高一剩”行业,处置难度不容乐观。金融机构如果一味坚持“以时间换空间”的传统思路,依然以简单腾挪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将面临愈发严重的风险累积。

不良资产:喧嚣之外的逻辑不良资产:喧嚣之外的逻辑

  一、 行业乱花,渐迷人眼

  行业规模实质扩张。在资产规模层面,以华融和信达2016年中报披露数字为例,华融上半年新增收购不良债权资产约1749亿,同比增长78%;信达不良债权资产收购规模亦达692亿元,同比增长近20%。在机构数量层面,银监会自2014年至今已批复成立三十余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负责集中处置本地的不良资产。私募性质的不良资产投资基金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两万亿规模的市场机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共同参与。

  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特殊机会投资基金等名词长期占据新闻的显著位置。其中,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从政策发文到项目落地,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受自身经营和监管压力,金融机构有较强动力通过创新模式解决存量问题,亦从另一层面促进了不良资产行业加速发展。

  二、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价格分歧愈演愈烈,整包转让动力不足。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不良不断暴露,金融机构核销压力增大,以适合的价格将问题资产整包卖给AMC本是较优选择。但是,不良资产回收本就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为保证利润率,买方自然希望充分压低价格,对应金融机构较大幅度的亏损。这显然是对方难以接受的。加之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买卖双方在价格方面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分歧。价格分歧也成为迫使部分金融机构不断通过展期、代持等手段掩盖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产情况空前复杂,处置方式难以复制。以不良资产证券化为例,尽管产品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但对应的底层资产均为多轮筛选之后的优质资产,且在定价方面做出了较大让步,不具有可复制性。此外,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恰逢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不良债权随着行业回暖自然化解。但本轮不良资产处置遭遇经济下行和供给侧结构失衡双期叠加,债权分布又多集中于煤炭、钢铁等“两高一剩”行业,处置难度不容乐观。

  参与各方诉求各异,行业格局积极重塑。四大行纷纷表态建立资产管理公司专营债转股,是商业银行主动开拓不良资产业务的重要标志。四大AMC对本轮债转股的参与度较低,行业格局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于价格分歧和战略布局的考虑,商业银行在本轮处置中倾向于自主寻找深入发掘资产价值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将资产一次性剥离给四大AMC。因此,未来AMC的定位和行业格局都将经历一次显著重塑。

  三、 喧嚣之外,逻辑渐明

  对商业银行而言,掩盖、推迟风险不如主动管理风险。不良资产处置所需专业并不属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领域。因此,在业绩和监管双重压力下,银行管理层存在掩盖和暂时转移风险的强烈动机。这种“持有-等待”策略在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很难长久维持,并将持续累积风险。不良资产处置可选的主要路径只有两条:企业僵死,债权认赔核销;或者产业盘活,企业恢复造血能力,债权完整回收。如前所述,既然宏观环境决定了经济筑底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不解决企业实际经营问题的处置方案,最终都可能导致认赔退出的结果。正如此,商业银行应将积极盘活资产、主动管理风险放到首要位置,对不同类型的不良资产,采取不同的处置逻辑。

  对于强周期行业中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差的企业,通过集中打包方式出售。此类企业数量庞大,在行业中核心竞争力较差,且多数不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方向。即便行业复苏,企业也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脱困。因此,针对此类企业可选择打包出售,由四大或地方AMC通过集中诉讼、资产保全、拍卖等方式对债权进行最大限度的回收。

  对于强周期行业中规模较大、具备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债转股等方式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等待行业复苏。此类企业在行业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出现不良多缘于行业周期或暂时的流动性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国发【2016】54号),债转股已经被列为企业降杠杆的一项重要工具。在强周期行业的下行周期中,企业去杠杆和商业银行化解不良可以通过债转股方式取得较多共识:一方面,企业债务转为股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财务成本支出,有助于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经过重组变为股权,既可视为暂时化解不良压力,亦可看做对行业周期的提前布局。经过等待后亦能从行业复苏中获取更大利益。

  对于具备产业整合价值的企业,积极对接国有和民营渠道盘活资产,并提供相应资源及资金支持。以产业盘活带动债权盘活。经济下行周期是产业整合的黄金时期,优质企业将借助强大的产业实力和较低的融资成本迅速扩张。2015年以来兴起的并购风潮正是出于这种逻辑。客户资源是商业银行的天然优势。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亦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寻找和介入产业整合的浪潮,将银行资源(正常或不良)引入产业集群,辅以对优势企业的“投、贷联动”,在化解不良的同时,亦完成了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革新。

  不良资产行业的喧嚣背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如何在“L型筑底”的大环境下寻求发展机遇的逻辑正在形成。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优势,认清形势,以产业投资思维逐步替代放贷思维,才能由“危”转“机”,获得新的长足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盘古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为市场提供持续的、客观的、系统的和有新意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分析。我们依托于目前新兴的独立智库——盘古智库,试图整合盘古智库的其他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不良资产 投资 金融机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