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金融e观察(微信公众号:sinaeguancha)专栏作家 许权胜
如果还沿用上次的债转股的方式来剥离银行有毒资产、而不是对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债转股就有可能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挽救的对象可能由企业转换成银行。
据财新报道,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预计在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化解1万亿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报道还提及,债转股将主要集中于部分关注类或正常类国企贷款。
其实银行的信贷不良资产剧升是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境没有有效缓解相关联的,彻底的解释就是国有企业的低效拖累了银行。所以,现今开出的药方是:银行的债权转成国有企业的股权。这样,企业可以不用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银行也可以减轻自身的不良率。这就是当今甚嚣尘上的“债转股”,债转股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欠银行的债务转成银行持有所欠企业的股份,等企业“元气”恢复,股份增值,银行再择机退出。
这种看似两全其美的解决方式是否真能皆大欢喜破解双方之困?解答这个疑问需要有问题起因的前置:那就是这种办法能否解决国有企业的低效?再者,如果国有企业破产,银行手里攥着的股权是否等同于一张废纸?因为我国对企业的破产清算法则是债权大于股权,所以银行如果握有债权肯定要优于股权。
最为主要的是握有债权的好处是话语权始终在银行手中,银行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对其经营动向进行动态掌握,如果企业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银行就可以通过对债权抵押物的申请、保全、处置,能够挽回大部分资金损失。但银行如果握有企业的股权就会是另一种形式,股东的权限要比债权人小的多,除非在债转股中能使银行股权占优,有对企业资产重组和决定经营层重组的能力。否则,银行的债权转为股权就是由主动转为被动,债转股其实是相关利益者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现实中,债转股的定位是国企,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我国的经济命脉有力的承担者。不管是金融资源还是土地资源,对国企都是尽可能的政策倾斜,国企出现一丁点儿不舒服,治疗方案马上呈上。所以国企被“惯”成淌点虚汗就住疗养院,并没有从健体强身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本质,因此也带给国企依仗有特殊照顾而无后顾之忧、逐渐丧失进取之心的惰性,所以“低效”就成为国企的代名词。
上个世纪末,我国为了国企脱困,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用债转股的办法接转银行的不良资产,当时看似效果明显,商业银行能轻装上阵,企业又能摆脱包袱、断尾重生。但其实那个时候全球经济大体不错,加之我国刚进入国际贸易组织,国外资本流入中国,国企利用国内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外部流入的资金与技术,使其生产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风云突变,特别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行业发展遭到重新洗牌,而我国当时奠出四万亿以投资拉动经济的政策,使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又得以苟延残喘。近期美国经济首先复苏,美联署去年底的加息措施,预示着美国加息预期加大,加速我们国内资本外逃,全球担忧中国经济放缓问题不绝于耳。加之发达国家对高科技的垄断,我们那点人力资源红利在科技创造生产力面前早已消失殆尽。所以现在债转股的外部条件已经失去上次那样的比较优势。
就内部环境而言,我国用投资拉动发展的经济模式的边际效应已经进入快速显现阶段,制造业设备过剩以及房地产库存增加,加上创新力不足等,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为此中央提出用供给侧改革发展新理念来重新审视当前市场,但这种经济变革必然要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必然要被清除出去,还用原来那套低效的生产方式占据着市场的国有企业肯定也要被转型或者被淘汰,不然的话低效依然充斥着市场,债转股的意义又何在?
3月24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他表示,将用市场化办法推进债转股,探索用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 4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再次重申这个信号,这句话的语境说明银行债转股并不是简单的把一些企业的债务转成银行的股权,换成银行角度、意思可能是银行接受企业的股权在于企业的制度的改进和经营的优化为条件。
所以可以看出,债转股的前置条件只能算是企业旧增长模式切换到新增长模式,只能算是国家通过银行丢给国有企业改革所需的切换时间差。按照这个理念,债转股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在这个切换的时间内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能否通过创新给国有企业带来活力?
虽然债转股今非昔比时换境迁,如果还沿用上次的债转股的方式来剥离银行有毒资产、而不是对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债转股就有可能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挽救的对象可能由企业转换成银行,因为债转股可能使一些正常的企业仿效,蓄意把包袱丢给银行,造成逆向选择。那样,债转股就会得不偿失。
所以,改变原先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国内债务迅速积累这个诟病,对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矫正的。因而笔者有理由认为当前运用债转股是一次用时间来对冲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空间的革命,也是为供给侧改革赢得些许腾挪扩展空间的一次实验。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财经评论员,长期在金融行业一线工作。)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