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存量百万亿为何还钱荒?

2014年01月28日 14:00  作者:陈志龙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志龙

  当下钱紧的根源一是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 游离其外在金融体系内进行自我封闭式循环,玩“空转”游戏,二是资金长期错配,比如大量进入地方平台和房地产及高杠杆的理财产品,泥淖深陷,进得去出不来

去年银行业新增贷款8万多亿,所有银行都成立了小企业货款专营机构,但大量企业仍然嗷嗷待哺喊钱紧。  去年银行业新增贷款8万多亿,所有银行都成立了小企业货款专营机构,但大量企业仍然嗷嗷待哺喊钱紧。

  “从宏观数据看,M2突破了110万亿,从微观主体、中小企业都喊资金紧,揭不开锅,‘影子银行’猖獗,你说那么多的钱究竟到哪儿去了?”近日,一位长期从事经济管理的负责同志向我抛出这个问题。

  去年银行业新增贷款8万多亿,所有银行都成立了小企业货款专营机构,但大量企业仍然嗷嗷待哺喊钱紧。年底,银行为完成考核甚至要花大价钱买存款。连柜面上都要零打碎敲地对客户进行“感情投资”,竞相送色拉油、大米、超市购物券。是啊,钱到哪儿去了?

  央行[微博]的一位资深分析师说,通常意义上说,贷款量越大社会资金越宽松,而贷款又取决于存贷比,存款越多,贷款才有资金来源。

  但商业银行的存款并不能都转化为贷款,银行的存款并不能都用来放贷,它首先要计提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留在中央银行——即如果银行业有100万亿存款,那先要提取20万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给中央银行,同时商业银行自身还要应付每天开门的流动性头寸需要。

  实际上,这两大块决定了商业银行被锁定的资金约占储蓄存款的22%-23%左右。这个“池子”既是央行的调节工具,同时又是社会资金沉淀的大块头,锁定的资金难以发挥对微观主体的作用。

  现在金融产品已经极大地丰富,很难简单地用传统的存贷款和权益类资产来衡量。这几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信托理财、公募、私募类市场异军突起,银行间市场日成交量都以万亿计,存贷款只是资金运用的一种表现形态。

  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存款,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面临存款分流的问题。从去年”6.20”银行间市场风波开始,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高居不下。去年12月19日,银行间一月期质押回购的平均利率高达9%,这么高的利率是实体经济都难以企及的,所以大量资金在金融市场空转中牟取利差。

  银行间竞争越来越开始关注高净值人群,满足特定客群的投行类产品越来越多,一些面向全球市场、为高端人群设计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已通过私人银行领地分流资金。按照“二八定律”,这一群体门槛高,可支配的金融资产总量大,为他们服务的同时必然分流相当的银行资金,这也是社会资金分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高端客户分流银行资金的同时,也不要小看了那些芝麻户“蚂蚁搬家”的威力。以近两年风生水起的银行表外业务——理财产品为例,据江苏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行长介绍,他们去年在全省实现的理财产品销售就超过了500多亿,而储蓄存款才增长300亿还不到,几乎是一倍。

  除新兴金融市场的分流,经过数载的高货币投放,实体经济吸纳的货币量呈现结构性固化态势,也是加剧资金紧张的原因。

  20万亿的地方债,银行有近20亿的房地产贷款,另有报告称,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为20万亿,说明大量资金进入钢筋混凝土被固化的同时,还有相当规模的非阳光化资金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经济进入调整周期以后,钢铁、造船、光伏等产业全面过剩,去库存化缓慢,资金周转速率下降,由此也导致相关产业部类内部的结构性资金紧张,资金链越绷越紧。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效率,坏账增加,银行新增贷款的投放也更加谨慎,由此导致实体经济普遍喊钱紧。

  江南银行董事长陆向阳说,中国经济仍处于投资拉动和货币化的进程中,每年20%以上的投资增长,适度的经济增长当然需要一定量的货币推动,但是如果陷入货币主义泥淖,过度盲目迷信货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那将不可避免地埋下通胀的隐患。

  M2跃过百万亿之后,通胀的长期压力已经形成,今天,抑制通胀的难度要超过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他认为,货币与经济增长本身应是面和水的关系,如何“勾兑”合理比例,是必须厘清的问题。M2与GDP之比已经史无 前例地接近2:1, 这是一个不祥的信号。而其本质是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当下钱紧的根源一是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 游离其外在金融体系内进行自我封闭式循环,玩“空转”游戏,二是资金长期错配,比如大量进入地方平台和房地产及高杠杆的理财产品,泥淖深陷,进得去出不来。信贷总量并未缩减,但结构性不平衡加剧,大量市政项目没有效益甚至是负效益,资金固化严重。而实体部门产能过剩严重,库存增加转不动,企业资金周转速率下降。

  大量资金囤积在银行体系内,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社会融资仍然以银行贷款等直接融资为主,这说明长 期的金融抑制背景下,金融创新和有效供给不足。投资渠道窄,消费热点缺失,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不高,百姓不敢放手 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破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方面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回归理性、服务实体经济。

  现在的两难在于,一方面政策面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又面临大面积产能 过剩,如何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在调结构促转型上有实质型推进,以重振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优势。如果还是靠新增投资和继续加大货币发行来稳增长,那风险会无穷堆积,结构调整和转型不能顺利推进,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后的“存活率”依然很低。

  (本文作者介绍:陈志龙,财经专栏作家,报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实体经济钱荒错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