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地方债必须市场化透明化

2014年01月03日 10:21  作者:孙博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孙博

  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债务20.69万亿元,风险总体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局部风险突出。当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高度不对称。如非市场化的发债机制导致地方过度发债,政府无法破产应对债务违约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地方债发展的瓶颈。所以,市场化透明化是规范地方债发展的根本之道。

中国地方债成问题中国地方债成问题

 

审计署近日指出,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债务20.69万亿元,风险总体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局部风险突出。从长远来看,必须建立市场化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才能规范地方债务,降低债务风险。

核心是破除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担保逾期,由投资者根据地方政府自身财力,评估债务违约的可能, 建立地方债的风险与收益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买者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市场规则。

  地方政府适度举债具有合理性

  当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高度不对称。数据显示,地方政府用45%的财力承担了75%的事务,资金缺口巨大。长期看,有赖于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体制,但在此过程需要通过地方债来予以支持。此外,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基础实施建设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实事求是地说,地方政府适度举债具有一定合理性。

  非市场化的发债机制导致地方过度发债

  由于GDP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地方领导具有发债促进经济发展的冲动,更多考虑如何借债而不是偿还,结果是地方政府对于债券利息不敏感。另一方面,我国缺少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法律制度框架,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最终以中央的转移支付或再贷款予以解决。

  这种体制下,债权投资人会形成中央政府为地方债务担保的预期,因此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的积极性较高,间接鼓励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本次审计结果也表明,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的债务率高于100%。

  政府无法破产应对债务违约,是我国地方债发展的瓶颈

  地方债在国外历史悠久,美国称之为市政债,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的市场化机制。其中债务的违约处理的核心政府破产。即如果地方政府发生债务违约,破产法院可以宣布地方政府破产,通过出售公共资产,削减公共开支等方式清偿债务,这对地方政府形成了强有力约束。

  由于两方面原因,我国政府无法破产,难以建立地方债违约处理机制。首先是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不是独立主体,缺乏破产主体资格。第二,我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是社会运行的核心支撑,老百姓也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惯性。如果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破产,试图通过削减公共支出、减少社会福利清偿债务,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

  市场化透明化是规范地方债发展的根本之道

  尽管我国地方政府无法破产,但是不妨碍建立地方债发展的市场化约束机制。首先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逐步缩减政府融资平台。同时明确中央政府不对地方债务负有担保义务,由投资者根据地方政府自身财力,评估债务违约的可能。如果投资者预期地方政府发生违约的风险较大,可以不投资该地方债,或者要求与该风险匹配的较高债券利息。换句话说,就是建立地方债的风险与收益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买者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市场规则

  最终通过上述机制向市场传递地方债的风险和价格信号,形成与此相匹配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在此情况下,一些本来不具备发债条件的地方政府发生违约可能性大大增加,尽管其因为无法破产,可能债务最终被减免。但是再次发债的成本将大大增加,甚至可能无人购买。长期来看,地方债市场将逐渐趋于理性。

  当然,这也需要相应制度配套,一是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等报表,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使投资者完整了解地方政府财务状况。二是对通过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揭示政府面临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据此投资者可以做出合理决策。三是建立与债务挂钩的官员考核机制。对于过度举债的领导干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一律不予提拔和调任异地。以此引导地方官员有动力将地方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本文作者介绍:人大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地方政府地方债市场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