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伟鸿
在希拉里访问中国的那个清晨,还在睡梦中的823房客或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房间门口曾经放置过一份凝聚了电视人72小时心血的重量级秘密文件,而那群丢失了这份文件的人,在离他不远的房间里又是如何的惴惴不安,难以入眠。
2010年,中美两国拉开战略经济对话的帷幕。我面前的美国客人是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这个有故事的美国女性,让我在采访前夕有着强烈的兴奋和期待。
希拉里最终确认做客《对话》的日子,距离正式录制节目不到三天时间,从台里到频道,所有的领导都极为重视,而我们全组成员更是分秒必争地进入节目录制的倒计时工作状态。那三天,过得天昏地暗。
我和制片人、主编仅仅策划文案就沟通了四个版本,每一版都是大调整。随着时间的逼近,新的创意在被信息极度膨胀的大脑中不断诞生和加盟,筹备节目的“夜总会”每晚都开到凌晨两三点。
正式录制的前一夜,策划文案又磨到了午夜12点,已经极度疲惫的我考虑到第二天的录像,决定先回中央电视台旁边的梅地亚中心休息。“放心吧,我们会把改好的文案从房间门缝里塞进来的,不打扰你休息。”主编善解人意地说。
结果录像之前最大的乌龙也由此发生。第二天清晨,天色还未亮,只睡了五个小时的我醒来之后第一眼就望向了门口,却没有看到最新文案!
“怎么没有新的材料给我?”我立刻打电话询问。
“我们送了,823房间啊。”凌晨3点才睡下的主编声音里透着委屈。
“不是823房间,是832……”这句话让主编一下子惊醒过来。按照相应规定,希拉里的行程是不能提前外泄的!来不及懊恼,主编迅速冲回了823房门前,从门缝处勾出了凌晨刚塞进去的最新文案。
在希拉里访问中国的那个清晨,还在睡梦中的823房客或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房间门口曾经放置过一份凝聚了电视人72小时心血的重量级秘密文件,而那群丢失了这份文件的人,在离他不远的房间里又是如何的惴惴不安,难以入眠。
5月25日,又一个高速运转的寻常日子里,我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一份不寻常的记忆。希拉里把这一天的中午时光留给了《对话》,而我们将会留给她一份怎样的记忆?
整装待发的紧张氛围早已传遍全组,进入录制前的最后倒计时阶段,我的耳机再也没有摘下过,从那里传来的是导播间里关于希拉里的行程源源不断的更新:“伟鸿,希拉里现在进入了人民大会堂”,“上午的会议还在进行,希拉里的致辞刚结束”……
这一天的希拉里几乎处于24小时与中国各个层面进行对话的状态,上午出席首届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仪式,与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探讨如何扩大两国之间的学生交流。下午又将赶赴钓鱼台,与中国领导人就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坛再度会晤。中午的转场时间,希拉里团队给予了我和《对话》40分钟,进行一场与中国民众的对话。
约定的时间分秒逼近,一切准备就绪的现场,却没有等来重量级的主角。“伟鸿,希拉里还在大会堂这边签订协议,会议时间延迟了,你得自己先撑一下。”导播的话语中有些无奈。
我看着嘉宾席上属于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的座位空空如也,心中暗自捏了一把汗。陪同希拉里一起与刘延东签署协议的孙教授,现在应当和希拉里一同出现在现场,可是如今采访对象未到,特邀嘉宾也没有来,观众却已经坐在演播室等待了20分钟。
即便缺失了主要人物和关键要素,节目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能够体会到全场人对希拉里的期待就如我一般强烈。而越强的期待,才能碰撞出越为激烈的火花,我的作用,就是把期待的火焰,燃得再高些。
“提到希拉里这个名字,你们马上反应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我开始带领着大家一同进入到与希拉里见面的情境之中。在场的中国学生回答,她是一个有能力、有距离的强势女性。美国年轻人却说,她是一个熟悉的面孔,整天出现在所有报道当中。而此时真正的她,终于向我们走来。“伟鸿,希拉里乘坐上车了,正在开向中央电视台。”导播的一句话,让我吃了定心丸:国务卿终于要驾到,火焰可以烧得再高些了。
从中美民众对于希拉里这一形象的认知区别,我将话题引向了中美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哪些问题你们认为最重要?”研究经济学的一位教授提到了中美贸易的顺差和逆差问题,而另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公派研究生则从亲身体验说起,谈到了教育交流的重要意义。
“伟鸿,希拉里已经到了,正在进入电视台东门。”导播的提醒让我骤然绷紧了神经,现场的热烈讨论,是时候要引入正题了。看着坐在观众席的国务院中美问题参事汤敏先生,我抛出了问题:“汤先生,您觉得此次希拉里访华最为关心的中美战略会是什么?”汤敏开始就目前的中美形势侃侃而谈,我一边听着他的评论,一边手扶耳机,专注地等待着导播的消息。
“希拉里走到演播楼前的红毯了”、“她正在和台领导握手”……导播给的信息愈加频繁细致起来,我的思维也变得更为活跃。应该还有五分钟,迅速估算了一下时间,我向在场的观众们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你最想问希拉里的问题是什么?”有人提到了2008年的总统大选,曾经与奥巴马激烈角逐的希拉里最后缘何又和他联手执政?也有女观众问道,作为曾经的第一夫人和如今的国务卿,如何平衡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和职业女性的角色?我的心中暗自欣喜,这些问题与我们在策划文案中列出的提问不谋而合。
“伟鸿,希拉里已经走进演播室,音响师正在为她戴耳机。”导播开始了倒计时。
“其实我们今天提了那么多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真正能解答大家疑问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前面的铺垫已经足够,我开始了最后的穿针引线,将所有热切的期待目光,牵引到终于来到现场的重量级人物身上。“今天的《对话》节目嘉宾来自美国,提到她的名字可能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她说她自己一直都是在社会激荡变革的浪尖上成长的,她说她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面对无数新的挑战和新的难题……”
“OK,戴好了,伟鸿你随时可以开始。”“让我们用掌声来欢迎今天的《对话》节目嘉宾——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导播的最后通知和我的邀请前后几乎只相差了一秒,现场氛围已然达到了高潮,热烈的掌声之中,身着湖蓝色外套的希拉里微笑着走上台前,如一阵清风,终于吹去了我苦苦等待的焦灼。20多分钟的“空城计”总算是持续了下来,做到了一次看似行云流水的无缝式直播对接。
在《对话》十年的历史上,希拉里是来到这个舞台的第48位美国公民。节目的一开始,我便邀请希拉里看向身后的大屏幕,从早期的营销大师唐-舒尔茨,到之后的金融大鳄索罗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48副来自美利坚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见证着这个与世界对话的平台所走过的历史。
“这当中也许有您熟悉的面孔吧?”看着专注地阅读这些面孔的希拉里,我问道。“我认出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你们能够邀请各行各业的人,这非常好。”认出熟人的希拉里在这个刚刚坐下的舞台上有了些许的放松,却依然保持着一份新鲜的认知感。我于是趁热打铁,提出了下一个问题:“您对我们今天这期的《对话》节目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我非常喜欢你们节目的名字——《对话》,中美两国正在进行的就是对话。我们到北京来参加第二次战略与经济对话,这是政府间的对话,中美两国来自不同部门的官员彼此进行交流,一起来讨论如何在卫生、教育、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上进行合作。另外,还有民间的对话——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希拉里的期待与我们的节目设计完美契合,北京的演播室之外,上海、西安和深圳的市民也参与到了对话美国国务卿的现场直播,充分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最重要的部分”。
当上海同济大学的大学生、深圳驾驶零排量电动出租车的司机、西安曾经担任过克林顿夫妇首次访华的秦始皇兵马俑讲解员先后出现时,我都能看到这位神采奕奕的国务卿眼睛里亮了一下。
每一位对话者都做了认真的准备,而希拉里也给出了愿意100%倾听的真诚态度,于是美国政府与中国民间的交流进行得尤为顺畅。这些场外交流也成为了我掌控采访节奏的兴奋点,40分钟的采访时间要涵盖从政府高端战略到与民间生活关联的所有问题,必须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要提得精准,每一次回答也要讲得到位。
这是一次短兵相接的快意交锋,我抛出的每一个问题希拉里都认真地给出言简意赅的回答。而连线的每一次时空转换,我也力图让全场观众都和希拉里一样“眼前一亮”,继续这一次又一次的兴奋对话。
希拉里卸任美国国务卿之前,曾经通过美国国务院所发表的《外交与发展四年规划》规划了未来四年优先发展的工作,这份220页的文件中,“女性”一词被提及了133次之多。作为一名女性政治家,她留在节目现场最为灿烂的三次笑容,也都与女性生活有关。
第一次的爽朗笑容出现在西安讲解员询问希拉里的女儿当年婚事的时候,这位母亲开心地说,其实这才是这一年里自己最为兴奋的一件大事。
第二次让她微笑的是一个全场女性观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如何平衡作为政治家、母亲、妻子和女儿的生活与角色?“全世界问我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分享秘诀之前,她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节目最后,栏目组送给希拉里的一套由花旦、青衣、老旦组成的京剧脸谱,让希拉里露出了第三次惊艳的笑容。“女性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很美丽。”
她的赞许,如同在印证自己所走过的路,从影响全美的前100名大律师,到第一夫人,再到美国国务卿,每一次都是一个华丽的转身,每一面都是一副自信的容颜。在对话的舞台上,她展现了作为政治家的清晰头脑,也流露出身为女性的柔情与风趣。
随着预定时间的步步“逼近”,我的耳机中又响起导播急促的提醒:“伟鸿,注意取舍问题。”我知道希拉里的三个随身官员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新闻官员都坐在导播间盯着演播室所发生的一切。
为了这期节目,国务卿连中午吃饭和换衣服的时间也被夺走了,更为重要的是,下午希拉里还要赶赴钓鱼台,与温家宝总理等中国政府高层进行会晤。迅速筛选出两个重要的问题,我开始进行最后的交流,倒数第一个问题提出时,耳机里听到了导播连续三次的催促:“要停了,他们要求结束了!”
我想,那一刻我的大脑已然自动进行了分区操作:一部分关注现场,一部分聚焦希拉里行程,还有一部分要迅速思考对策!现场聚精会神的观众从我的表情里完全看不出这一切“风起云涌”,最后一次的呼救最为“惨烈”:“伟鸿,你要再问的话,看这情形他们都能把我掐死。”而此时的希拉里却言犹未尽,为了避免导播室的“中美冲突”,希拉里的话音刚落,我便开始说结束语,一段话说完,低头看表,对话时间接近1个小时,比原计划超出了20分钟。
“我真没想到时间已经过得这么快。谢谢你搭建的对话场!这是非常愉快的一次对话!”结束了录制,希拉里从容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走过来认真地和我说了这番话。我原本以为时间紧迫的她会立即离开演播室,却不料她走到了前台,和每一个向她提问的人认真握手,并逐一表示感谢。“谢谢你能来现场”、“感谢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她果真是外交政治的老手,赋予了一场完整的对话中令每个对话者都有自己独特记忆的结尾。
节目录制完毕之后,任学安副总监告诉我,这期节目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几乎不用剪掉一个镜头就可以播出。是完美的准直播!录完节目的我来到另外一间演播室录制《今日观察》,同事们问:“爽吗?”我如释重负地答道:“爽!”相比于紧张的准直播,更爽的是我完整而彻底地记住了希拉里对于这场对话的评价:
其实我的工作中最令人惊讶的一部分就是可以通过电视会议、互联网、电话,在世界上跟任何人联系,但是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替代面对面的会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你面对他,他也面对你,这是任何事情不能替代的。即使我们拥有各种最现代的沟通手段。
国务卿的这段发言简直就是为我的《对话》工作做了一个大大的推介式广告。这番成就感,的确很爽!
电视中的对话结束,我与希拉里的文字对话还在继续。不久之后,我收到了从美国驻中国大使馆转来的一封发自白宫的信函。拆开带有白宫图样的火漆封印,一张质地精良的信纸展现在眼前:
尊敬的陈伟鸿先生、尊敬的CCTV《对话》,感谢你们致力于中美两国之间的对话,来自民众的声音让我记忆犹新。
落款处,是希拉里的亲笔签名。同事们笑称,这封信一定要留好,将来到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最是有用。联想到美国大使馆的重重关卡和无数排队等待面签的中国人,我不置可否地笑了。正如希拉里在节目中所言,“我们一直在共同努力,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节选自陈伟鸿自传《惊鸿一瞥》)
(本文作者介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