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志龙
营改增是以增值税为纽带和税控手段,通过环环相“扣”来避免重复征税,从而实现对企业减税功能。但理论上减税的美好愿望,在实施过程中却问题频出。营改增作为重要的结构性减税,要发挥为企业减税效果,相关工作和细则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要努力避免以前“挤牙膏”、“发糖果”式的减税让费,让企业空欢喜一场。
去年10月,国家把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简称“1+6”)试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范围扩大至9省3市,转眼已近一年时间,效果如何?笔者最近参加对交通物流行业的一个调研活动,且听听相关企业的反映。
传统的营业税不管经营者是否有利润,只要开票就按5.5%交营业税,而增值税只对产品和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这是营改增的亮点所在,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举措,营改增意在通过对部分行业减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效应。
但是,扩围试点近一年来,交通运输这一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密切相关、并且是营改增重点的“龙头行业”,因为政策理想的预期难兑现,相当部分的交通运输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情况。
在无锡最大的物流产业园区——禾健物流,一位运输企业负责人介绍,他的公司是2012年上半年成立的,营改增是10月份才开始。公司成立之初最大的一笔成本是购车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在营改增启动后购入的可以税前抵扣,但他的4辆大货车逾150万的购车款一分钱都不能抵扣,不仅不能低扣,每月还车贷的本息近两万元。货车天南海北地跑,每辆车每月要跑七八千公里,月均运行费用在1.5万元以上,其中过路过桥费要5000—6000元左右,油费要4000元,车辆途中的维修、换个轮胎什么的要2000—3000元,这都是刚性支出,是死账,是成本。
按税收原理来说,营改增是以增值税为纽带和税控手段,通过环环相“扣”来避免重复征税,从而实现对企业减税功能。但是理论上减税的美好愿望,在实施过程中却问题频出。交通运输企业的一大成本是路政部门收取的过路过桥费,这属于行政性事业收费,其开出的收据不是正规的增值税票,不能作为税前进项抵扣凭证。
运输企业的第二块较大的刚性成本是油费,为管控油料成本,各公司都从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买加油卡发给司机。按理说,购卡付款即确认消费行为产生,但“两桶油”只能开普通商业发票,要等你加油卡上的金额全部消费完,才能在“退卡”时换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两桶油”的各省级公司内部经常会“打架”,在这个地方买的卡到了外地加不了油,司机异地加油只能再用现金,并且开不了增值税票。等加油卡上金额用完了,想把这些小票拿着一起去开增值税发票时,但“两桶油”在当地有权开增值税票的点,又不认你外地的加油小票。
“就这样折腾,过路过桥费不算,连加油费都不能及时充分抵扣,你说这成本怎么抵扣,这也不能抵,那也不能抵,税怎么能减得下来呢?”我问他,营改增以后税负比以前要高出多少?对方看看一边的税务干部,欲言又止,“反正是高了不少”。
当地税务部门人士告诉笔者,“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的税率由营业税的3%改为增值税的11%,由于固定资产更新周期在时间节点上不匹配(比如实施营改增前后换车的企业就不一样),抵扣不充分等原因,部分纳税人税负确实出现上升的情况,地方政府为了留住企业,也要积极想办法给予一定的退税和补贴。
“过路过桥费、加油费、维修费,明明都是死账,是刚性的成本,但却这也不能抵,那也不及时扣,你说这成本多高?”在物流企业较为密集的某县级市,一家大型物流企业的负责人不无怨言地说。当地交通部门一位负责同志坦言,抵扣不足让交通部门背上沉重负担。抵扣都要增值税票,车子半路出故障了,就近维修,维修点上哪来的增值税票?
现在交通物流企业都存在普遍的挂靠问题,被挂企业年应税额超过500万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且无法抵扣挂靠户购置运输车辆及维修、油费等成本,造成所谓的增值税低扣付之阙如,链条多环节断裂。而挂靠人又不能单独办理税务登记,无法申请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税负自然难以降下来。当地税务部门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营改增近一年来,70户交通运输企业不同程度地反映税负“不减反增”,累计增加额近千万元,这对利润微薄的交通运输企业是笔不小的负担。
实际上,在营改增实施的当月,财政部门就有监测报告,反映交通运输企业的税负会不降反升,但地方无权调整。某省去年底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省申报交通运输服务项目的4681户一般纳税人中,“营改增”实施当月,有1674户当月税负就出现上升,占到1/3强,税负下降的企业主要是有大规模更新车辆的企业,有足够的低扣。
据当地的初步测算,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整体税负超过了4%,如按原来营业税政策计算,税负为2.82%,上升了1.24个百分点,其中税负上升的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整体税负为7.25%,如按营业税政策计算,税务为2.75%,上升了4.5%。在增负纳税人中,去年10月份当月增负一万元以上的就有828户。
在此轮结构性减税的“1+6”行业中,交通运输业是龙头,企业数量众多。以苏南为例,这里制造业发达,也是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户数约占全省的6成。
因交通运输行业连动性,涉及面广,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因税负增加的成本,不可避免地向相关行业和客户传导,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无锡的宜兴、惠山等地,通过财政出资的方式,对税负增加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而苏北、苏中地区,因地方财力不逮,对物流企业税负增加尚难施以援手,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办法。
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构性减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从税收中性和税收公平,以及真正体现减税效果来看,营改增作为重要的结构性减税,要真正发挥普惠性作用,真诚地发挥为企业减税效果,相关工作和细则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减了那边加了。要努力避免以前“挤牙膏”、“发糖果”式的减税让费,让企业空欢喜一场。
(本文作者介绍:陈志龙,财经专栏作家,报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