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2013年08月27日 15:16  作者:吴胜武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吴胜武

  目前来看,要破解养老难题,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关键是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同时更是现代人对父辈和将来自身步入老龄阶段的强烈渴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同时更是现代人对父辈和将来自身步入老龄阶段的强烈渴求。

  有一首歌叫做“一人有一个梦想”,每个人的梦想汇聚起来,就成了“中国梦”。对于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来说,他们的个体梦想很小,安度晚年的心愿就是他们的一切。

  可以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同时更是现代人对父辈和将来自身步入老龄阶段的强烈渴求。

  然而纵观当前中国现状,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实现老有所养任重道远。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3%,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人口红利已消耗殆尽,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的严峻局面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政府社会家庭一个都不能少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不可逾越的规律,养老也是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并把民生问题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养老工作无疑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当前,若要扩大养老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进而实现老有所养的全覆盖,必须调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首先,养老事业的社会公益属性决定了政府在其中责无旁贷。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向倒三角形转变,“4-2-1”家庭大量出现,传统的完全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还没有达到真正全覆盖,相当部分的老年群体还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或因病致贫、或因丧失劳动力而使生活难以为继。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内涵丰富的养老服务体系。

  其次,养老服务供给的匮乏性需要社会力量积极补充。在当前14.3%的老龄化水平下,养老服务供给中最基础的硬件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整体需求。就目前我国的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看,远低于国际上5-7%的标准,基本上处于“一床难求”的境地。

  至于更高层面的精神养老服务,也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远期30%的老龄化水平,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一瓶颈无法突破。

  再次,子女和亲人的照顾陪伴没人能代替。尊老爱幼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认可的共同价值观,“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孝敬长辈是应尽的义务,“常回家看看”现在也写进了法律法规。对于提供养老服务的市场和企业来说,虽然可以在硬件服务上满足老人的需求,但在精神上无法替代子女的亲情慰藉,所以家庭作为传统的养老主体仍然要发挥重要作用。

  保障性和市场性养老供给都要抓

  从当前的中国国情来看,经济发展尚不发达,在养老事业上,若要政府大包大揽,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政府的职责应该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强化规划引导,多管齐下抓好各项服务与管理工作。

  归结到底,我们还是要解决好两个层面的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第一个层面是保障性供给问题。在今后10-20年时间内,养老政策应该向“421”家庭倾斜,如果国家政策没有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发挥作用,那么“421”中间的这个“2”很难撑下去。

  同时,要以普惠性为原则,让尽可能多的老人能够获得基本的养老服务,解决面上的养老问题,政府要做的是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培育更多专业组织、完善社会保障、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等。

  第二个层面是市场性供给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政府要做的就是把市场环境搞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并在养老产业发展上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至于具体的服务,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服务组织相较于政府是更专业、更高效的提供者。比如,我们宁波市海曙区,就十分注重借力社会组织和其他各种力量助推养老事业发展。通过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化养老建设和服务等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公办养老院数量短缺和庞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转变。

  养老难题密匙

  目前来看,要破解养老难题,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关键是要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说白了,这三种养老模式就是养老服务体系的三个关键节点,支撑起了养老事业的大平面。

  对于居家养老,重点是要有效发挥各方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扩充内涵,提高质量,丰富内容,为机构及家庭以外的老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专业服务。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在大多数西方国家,95%以上的老人都是在家里养老,即使在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模式也是主体。

  宁波市海曙区作为中心城区,在这项工作上起步较早,从2004年起以“政府扶持、非盈利机构运作、社区依托”的运作模式在宁波市率先推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后来又逐步确立了“走进去、走出来”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新型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使得全区老人享受到了不同形式的服务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说,居家养老为缓解养老服务供求失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机构养老,应该兼顾两头,政府负责特殊困难老人,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专业养老机构满足老人的高端养老需求。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建设老人护理院、疗养院等多种机构,同时还发挥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家庭养老,这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不仅能促进代际交流,更重要的是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目前,日本、韩国等地区已形成一系列较成熟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我们也可借鉴相关做法,在相关立法和政策上多一些实质性鼓励和奖励的措施,让子女认识到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区长。)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中国梦家庭养老机构养老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