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穷的地方越需做大金融

2013年07月18日 18:26  作者:王文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王文[微博]

  很明显,目前的症结源自于“小金融”逻辑:老百姓需要钱,环保需要投入,银行需要收回本金,这些钱都只能通过单一利润至上的规则,最终向生态环境索取。但为什么不站在“大金融”的国家层面呢?

经济越落后、越需要资金的地方,越倾向于被动的拨款投资。但事实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能借到、筹到、抵押到、募集到的,而这一切都可以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获得。后者未尝不是一种更主动的融资方式。  经济越落后的地方,越倾向于被动的拨款投资。但事实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能借到、筹到、抵押到、募集到的,而这一切都可以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获得。

  在东北的一些林区考察数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碧蓝天空和新鲜空气,而是成千上万亩散落在各片森林之间的黑木耳生产基地。

  据说全国70%黑木耳都产于那个地区,尤其是近些年,养殖黑木耳的农户都赚了不少钱,有的年收入可达六位数。然而,黑木耳从锯木垛里发酵而来,锯木垛则被塑料膜包裹着,看着数以亿计、一望无际的小塑料包,我的疑惑是,发酵完了的废锯木垛被丢到哪里去?废塑料膜又该怎么处理?

  果然,答案是“污染”!不过,当地黑木耳种植的村社负责人补充道,将来在附近可能会建相关垃圾处理厂,通过燃烧废塑料、废锯木解决污染,也为农户解决冬季供暖问题。

  “那什么时候建这个厂呢?”负责人答,那得取决于政府投资。

  “什么时候来投资呢?”负责人答,那得取决于银行贷款。

  “银行怎样才会贷款?”对第三次的追问,村社负责人坦言,其实就算有贷款,银行也会优先考虑给农户的黑木耳增产。因为全国的黑木耳供不应求,银行贷款愿意给那些流动资金更快的赢利行业。至于治理污染,那是政府或当地林业局的事情。

  我再问林业局的陪同官员,得到的回复是,林业局没有足够的钱搞环保,所依附的企业至今亏损,政府给的政策也不够。

  于是,一幅“经济增长-生态恶化-环保政策滞后-政府埋单乏力-老百姓最终受罪”的生态恶化路线图就变得清晰起来。而化解路线图不断恶化的疗方就需要资金,且需要重新合理地配置资金的流向,进而实现科学发展。这恰恰是金融学的范畴,也正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最缺的知识板块。

  粗略地看,这种缺失表现为三种规律性的现象:

  第一,经济越落后、越需要资金的地方,越倾向于被动的拨款投资。但事实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能借到、筹到、抵押到、募集到的,而这一切都可以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获得。后者未尝不是一种更主动的融资方式。

  第二、经济越落后、越需要资金的地方,越倾向于由国家主导的银行系统完成投融资的进程。但事实是,民间资本非常活跃,只要政府做好依法监管的角色,做好相关金融制度安排,多渠道的资金运作更能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

  第三,经济越落后的地方,越倾向于相信“环保是不可能获利的”、“要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会污染”的错误观念。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各类环保基金早已证明,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能够并行不悖。

  很明显,目前的症结源自于“小金融”逻辑:老百姓需要钱,环保需要投入,银行需要收回本金,这些钱都只能通过单一利润至上的规则,最终向生态环境索取。但为什么不站在“大金融”的国家层面呢?

  试想,如果由国家某部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将财政政策、经济规划、利率调整、生态目标等措施都统合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大金融”战略上,再通过宏观审慎的原则,混合经营的手段,既能引导多渠道的资金进入当地发展,又能保证金融机构、农户收入、官员政绩、环境保护等双重利益,让增长与环保两不误,这种高效与稳定的大金融战略,才能超越过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窠臼。

  这恰恰是《大金融论纲》中所提及的原理,即金融必须综合宏观与微观,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国家在金融服务中必须导入财政、规划、货币等各种制度安排,不只是片面依靠“市场红利”,更要创造有助于各地科学发展的“制度红利”。

  可惜的是,过去20多年,中国总有一种声音在鼓励金融改革朝“小金融”方向发展。在历史上,那不乏有成功的案例与经验,但发源于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一旦金融脱离于实体经济的服务目标,游离于国家监管与资源配置之外,危机的爆发将在所难免,最终受害者定是普通老百姓。正如许多地区为了经济增长牺牲环境所暴露的教训,为牟利而非实体经济本身的金融服务,并不是很好的服务;仅着眼于利率、借贷层面的政策,并不一定是很好的金融政策。

  35年改革开放有着巨大的成功经验,但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却屡遭“小金融”的短视之害。这恐怕还不能只怪各地历任官员以及体制上的一些缺陷,更要责备与反思的,恐怕还有中国的金融理论还不发达,或盲目相信某些外来的想法,不能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利用政府主导力与市场协调力,更精细地运用金融杠杆,实现科学发展。

  环境恶化的血腥代价已经在告诫中国人:越是穷的地方,越需要懂金融,尤其是源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大金融理论。各地决策者需要有信心并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制度安排合理配置资金,没钱时,合理的大金融制度安排能生钱;有钱时,合理的大金融制度安排能用好钱。当然,这需要自上而下的理念贯彻,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政策争取。

  希望我去过的这片林区不要重蹈环境恶化的覆辙。各地决策者需要重新反思过往的经济政策,更需要谋求于符合当地发展的金融创新。毕竟,中国老百姓不能牺牲环境,一辈子赚血汗钱,处在经济食物链的最低端。

  (本文原载于7月18日《环球时报》)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近著有《大国的幻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金融三农银行农商行农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