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经济学”重建中国经济

2013年07月02日 09:25  作者:张茉楠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张茉楠[微博] [微博]

  “克强经济学”并不完全属于个人,其代表的不仅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与经济智慧,更是对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的结果。与过去说再见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无论有多难,无论前面还会遇到多大风浪,中国经济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带着阵痛加速转型,中国的阵痛期才刚刚开始。

“克强经济学”突破了以往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思维,而是从供给端主动发力,全面推进推动改革。“克强经济学”突破了以往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思维,而是从供给端主动发力,全面推进推动改革。

  继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首提“克强指数”之后,巴克莱资本提出的“克强经济学”也随即引发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及诸多经济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克强经济学”的大解读和大讨论。“克强经济学”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克强经济学”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意义又何在呢?

  尽管李克强总理执政刚过百日,但已释放出三大明确的政策信号:一是新一届政府绝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二是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三是全面而坚定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让“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透过这些政策信号我们已经找寻到了“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和理论逻辑。

  本质而言,经济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的危机,因此,更大的挑战不在经济领域,而在经济学领域。

  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次全球大危机的来临都是对既有经济学的打破和新经济学革命的展开。正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并由此产生了“罗斯福新政”以及70、80十年代“大滞涨”后,诞生了以供给学派为基础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一样,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学理论、新的经济信仰与新的政策的出现。

  另一方面,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失衡也迫切需要新理论的出现。中国不可能再简单套用或拷贝西方经济学版本。

  中国遇到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所不曾遇到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后危机时代影响中国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此长彼消,短期矛盾和长期挑战相互交织,外部压力增加将使内部结构调整趋于复杂化,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及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时候了。

  从这一点说,“克强经济学”本身就是开创性的,就需要不断被打破、不断被建构、不断被丰富。只有理论上和思路上有突破,中国经济才会有突破。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绝非经济失速的风险,而是对既有增长模式的过度依赖。经历了近35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迎来重要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令人世界瞩目的增长奇迹。1978-2011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9%。2003年以来有6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总量跃升全球第二位,占世界份额由 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工业品制造国;中国政府也成为全球第二富政府,然而地方财政债务风险、信贷扩张、过度投资、生态严重破坏,以及政府掌控过多资源导致的经济效率底下和全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越来越凸显出支撑经济高增长背后的代价过于沉重,中国必须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深层次改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增长中枢下移,经济增长低于趋势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各国政府重归“凯恩斯管理”。

  然而,各国实践证明,用赤字财政和货币扩张来创造有效需求的方式并非完全有效,总量刺激之于全球失衡以及根植于各经济体内多年“顽疾”的帮助十分有限。解决危机从来就没有“速效药”,各国需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刺激,而是一场漫长且异常痛苦的经济结构重建。这个世界需要经济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而这对于已经深受结构失衡发展之苦的中国而言变得尤为重要。

  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突出表现就是政府对微观经济直接干预管制,以及对国有企业的隐性补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市场的替代和挤出,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和信号失真。而在提供公共产品(社保、医疗、教育、住房)、构筑市场秩序和规则(法治、信用)方面却出现了“缺位”和“空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增加了负外部性和摩擦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此外,凯恩斯主义带来的经济扩张不仅仅是政府过度干预,而是表现货币发行扩张需求以及负债水平的飙升。由于周期性政策依赖于高杠杆领域(特别是基建投资)来推动增长,同时私营需求仍然受到抑制,高于GDP 复苏速度的杠杆增速难以避免。因此,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及主要矛盾看,寄希望于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长期的不平衡已经影响到短期的增长,而为了支撑经济增长背后的代价也过于沉重,以高负债刺激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克强经济学”突破了以往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思维,而是从供给端主动发力,全面推进推动改革。

  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到十八大后的“政府简政放权”再到近期钱荒潮中的“铁腕治理”,可以说“克强经济学”的轮廓已经日渐清晰,巴克莱资本总结“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本质而言,“克强经济学”就是围绕“市场”、“供给”、“效率”、“公平”四方面实现中国经济的重建。

  应该讲,“克强经济学”并不完全属于个人,其代表的不仅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与经济智慧,更是对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的结果。与过去说再见并不容易,这意味着无论有多难,无论前面还会遇到多大风浪,中国经济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带着阵痛加速转型,中国的阵痛期才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克强经济学改革开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