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女亲述女性该不该“向前一步”

2014年01月04日 12:22  作者:班妮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班妮

  有时我们的个人能力受到局限,我们焦虑,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给自己预设了太多假想障碍。就好像史铁生在《灵魂的事》中所描述的:“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如果今天上帝告诉我,给你一次重新作决定的机会,让你回到过去,你是要做一个看孩子、被老公养着的家庭主妇,还是拼搏奋斗的所谓职场励志女性?我一秒钟都不会犹豫地说:我还是会做出和现在一模一样的选择。在我看来,到香港、到伦敦求学看世界,写书写专栏,做我喜欢的工作,这就是我幸福的方式,我想要的人生经历。  如果今天上帝告诉我,给你一次重新作决定的机会,让你回到过去,你是要做一个看孩子、被老公养着的家庭主妇,还是拼搏奋斗的所谓职场励志女性?我一秒钟都不会犹豫地说:我还是会做出和现在一模一样的选择。

  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2013年在全球大火,这使得女性职场话题又一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像桑德伯格这样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有那么耀眼的简历,还有全力支持她的完美老公和两个孩子的幸福家庭,向前几步都没问题,可是普通的女性自身能力有限,所面临的家庭与工作之间取舍的困境还有社会的舆论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高大上的公司混过的、默默奋斗七年的职场女性,想讲讲自己的体会。

  ​很多女性面临的第一个职场问题就是在求职环节被歧视。

  我自己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面试的第一个公司就问我有没有男朋友,那会儿很惶惑,不知道这个问题对自己拿到工作offer的影响有多大。过了很多年,才觉得自己当时有点焦虑过度,其实这个问题从来就不是决定性的。

  一个曾经的投行女也说:当年进投行的时候,别人第一个问题问我结婚了么?我当时晕倒,这个问题真没准备,就老实说没结婚;第二个问题是问我有男朋友了么,我说有,然后对方说干这份工作你可能男朋友都保不住;第三个问题是问我,你能吃苦么?……

  结果她还是成功进了投行。有时公司问这些问题也是为求职者着想,同时也想了解你的个人职业规划是不是与这份工作的要求吻合,不一定是真的歧视女性员工。如果你是个以家庭为重的人,就没必要给自己找罪受。如果你真的很适合这份工作,那么就真实地表达出来让你的雇主知道,录取的机会一定会有。

  我进投行的时候25岁,面试的规格很高,几乎公司全体高管悉数到场,不过没有人问我结没结婚还是男朋友的事儿,基本都是考察一下个人素质,看看对公司是不是了解,有没有培养潜质。有一位公司高管甚至在面试还没结束的时候就说:“我看这孩子挺适合做投行,就让她到投行部吧。”

  不过,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我也注意到了结婚生育计划对女性职场的影响。

  很多用人单位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确实有些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承诺自己如何热爱这份工作、不会因为结婚生育影响工作,最后一入职就马上把新雇主当冤大头来坑。

  我亲眼见过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当时不过二十四、五岁的姑娘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跳槽到投行来工作,来了没两个月就受不了天天出差的日子,经常要求从项目现场回家。又过了几天干脆就怀孕了,于是要求天天待在办公室里,最后生完孩子之后果断辞职离开。类似这样的案例越多,社会上其他女性求职的环境就越不利。

  当我终于也有机会在投行面试别人的时候,关注女性求职者的婚姻状况也成了我在面试中可能会提问求职者的问题之一。

  如果我不问,和我一起参与面试的男领导通常也会问。特别是有些看上去有贤妻良母感觉的女性,如果应聘投行这种工作强度较大的工作,被问婚姻及生育状况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不是所有公司在招聘中都是基于对女性的偏见来问这些问题的,有时纯粹也是为女性提个醒。很多时候问题问出来了,你看求职者的表情,也能知道她内心是不是有事业和家庭之间取舍的挣扎。当然,演技特好的求职者除外。

  我当年在投行负责中后台管理工作的时候,有次一口气招了三位女性在我的部门,一位结婚多年超过35岁,一位刚结婚不久,一位没结婚并且在面试中告诉我没有男朋友。

  事实证明最后一位姑娘骗了我,因为她当时害怕我们会担心她已经28岁并且有男朋友,有马上考虑结婚生孩子的可能性而放弃录用她。实际上那天她打动几位面试官的,是她踏实的作风以及她非常诚实地说自己离开四大是被裁员的。

  不过这三个人后来都成为了我团队中的模范,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扮演像我一样的“女工作狂”,我现在回想起来,这和我们团队的整体积极氛围有关。此外当时市场行情很好,每个人都意识到工作努力就意味着奖金收入的增加,因此,这些看似属于“高危群体”的女性们都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很好。

  后来我离开投行转向PE公司工作。有次参加一家公司的面试,据他们自己跟我介绍的情况,他们从一百多竞聘者中选了三十多人面试,最后只挑了三个人拟录用,其中包括我。

  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他们也问了我是不是打算马上结婚生孩子,当时正值王功权“私奔事件”被热烈讨论,于是我就和那些公司领导开玩笑说:你们担心女员工怀孕,不担心男员工私奔么……他们笑了,也就在怀孕问题上放过了我。

  所以我个人的体会是,用人单位需要女性求职者以真诚的态度来解释自己的个人婚姻状况和职业规划。如果有用人单位毫无理由地在招聘环节歧视所有女性,那女性也没必要到这样的公司工作。

  女性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舍平衡。

  很多女性非常爱小孩,也有不少人认为女人有了孩子就没法好好工作了。这种以个体现象推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法并不成立。

  我在一个投行人士微信群里注意到,只到谈到孩子,有些投行女就会突然激动起来,聊天刷屏好久。但这并不妨碍她们工作敬业,在投行一干就七八年以上。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不热爱工作的人,不光是照顾孩子、做家务,打游戏、QQ聊天、上淘宝都可能成为你分散精力的理由,男女都一样。

  女性到了一定的年纪,遇到了家庭与事业之间的选择困境,通常事业被暂时搁置了,但有不少人因此就再也不把事业捡起来,在此后职场的数十年中一直保持一种“混着”的状态。

  关于这一现象,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指出:我们可以把事业想象成马拉松——一项历时漫长、备受磨炼最后可能有所收获的运动。她说:如果一个马拉松女选手可以忽略人群的叫喊声,越过最艰难的比赛中段,那么她通常还会继续奔跑。……我们很容易接受女人退出职场马拉松,而男性的自我价值基本上都与事业成功绑在了一起,所以除了拼命跑完这场马拉松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其实女性退居二线以家庭为重也没有什么不好,这完全是个人选择问题。可是一定也有喜欢在职场上一直寻找新目标的女性,如果有用人单位把传统的成见强加给所有的女性雇员,那也是不尽人情的做法。

  前些天我宣传新书《亲历投行》,在一些高校演讲的时候,每次都有人问到我关于女性职场的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提问是一位大学老师问我:很多女同学经常问他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如何做选择是好,以我的经验,怎样才能平衡这两者以获得所谓的幸福人生?我又是如何看待幸福的?

  我当时说了如下一段话:

  “读过我的书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我写了自己从事投行工作期间曾经因为工作太忙、交流不够,最终和即将结婚的男朋友分手。我当时下决心分手的原因之一是发现他无法体谅我的工作压力并给我足够的支持和关心。

  这些年过去了,听说他职场之路很顺利,结了婚,带着老婆出了国,在国外生了孩子。要是我能坚持和他在一起、放弃投行的工作,也许今天,在国外的人就是我,那个外国人的孩子妈也将是我,我很有可能就过上了大家眼里女性应有的理想的生活。如今的现实是,我选择了职场奋斗,我只身到香港求学,我有机会写出了一本畅销书,我继续做投行。

  如果今天上帝告诉我,给你一次重新作决定的机会,让你回到过去,你是要做一个看孩子、被老公养着的家庭主妇,还是拼搏奋斗的所谓职场励志女性?我一秒钟都不会犹豫地说:我还是会做出和现在一模一样的选择。在我看来,到香港、到伦敦求学看世界,写书写专栏,做我喜欢的工作,这就是我幸福的方式,我想要的人生经历。”

  幸福其实并无秘密可言。只要你坚持做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事,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幸福就是主观体验而已。

  如果你选择了做个家庭妇女,就开开心心享受煮饭照顾孩子的乐趣,别动不动就抱怨自己为了家庭放弃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当黄脸婆,牺牲巨大;如果你选择了做个有追求的职业女性,就努力工作争取自己应得的升职机会,别羡慕别的女人有老公养着日子过得舒服没压力。否则,你永远都不会幸福。

  有时我们的个人能力受到局限,我们焦虑,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给自己预设了太多假想障碍。就好像史铁生在《灵魂的事》中所描述的: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不论女性或男性,解开自己心结的秘诀其实就是跳出社会的预设程序,爱向前就向前,该后退就后退。

  (本文作者介绍:曾在国内律所、投行、PE机构工作,现在香港从事跨境并购相关业务。《亲历投行》作者。)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投行女班妮桑德伯格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