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不可以换个城市生活?

2013年09月13日 11:37  作者:黄诗薇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黄诗薇

  在北京生活工作十来年,经历无数次被生活或职业挫折打击之时,或者仅仅是感到疲倦心生抱怨时,我脑海中总会一次又一次冒出这个微弱念头:可不可以换个城市生活。城市不过是栖身之地,每一条道路两旁都有鲜花和荆棘,伸手摘花,未必如愿,但踏上路的那一瞬,你已成就更勇敢的自己。

自古以来远走他乡的流离和迁徙,都被看做命运的最次选择。两千年过去了,我们可以从容地用两三个小时的飞机轻易地在国土上从西飞向东,或用三五个小时的高铁轻松地从南坐到北。但骨子里,对于地理环境的转换却总摆脱不了心理的抗拒和不适。  自古以来远走他乡的流离和迁徙,都被看做命运的最次选择。两千年过去了,我们可以从容地用两三个小时的飞机轻易地在国土上从西飞向东,或用三五个小时的高铁轻松地从南坐到北。但骨子里,对于地理环境的转换却总摆脱不了心理的抗拒和不适。

  八月份假期,我分别去了一趟上海、南京、成都,在这几个城市各呆了几天,顺道看望了在这几个城市工作的女朋友们。惊讶地发现,大家都过得比我想象中更会折腾,也折腾的颇为精彩。

  上海的女朋友自己撺掇了一个小公关公司,在上海盛夏四十度的街头,她穿着露腰T恤,大笑着说自己三岁女儿的趣事,以及计划周末带员工去附近海边集体度假的安排,俨然一副职场女强人加辣妈的复合体。

  南京的女朋友在高校做行政及教师工作,买了自己的房,谈了一个公务员男朋友,准备下半年结婚,稳稳当当、按部就班地经营着自己三十岁之后的事业和生活。

  成都的女朋友则从一家很大的门户网站辞职,自己和几个朋友创业,开了一家经营山珍的淘宝店,正风风火火地忙着在几个城市落地开实体店,一边兴致勃勃地跟我讨论她正研制如何以养生山珍深加工制成手工皂。

  现在上海的那位女朋友是四川人,在北京念大学,毕业后本来在一家大公关公司拿着高薪,却因为嫌北京“商业氛围土气”而毫不犹豫地奔去魔都,并迅速成家立业、入位扎根;南京的那位是安徽人,也从北京毕业,最终选择了离家近的城市里一份安逸稳定的职业;成都的女朋友则是绵阳人,在重庆上学,之前也曾在北京工作,算是逃离北上广的拥簇,可她不是因为受挫离职——当时离开网站最赚钱的网游部门,她的缘由说起来理直气壮:“我自己不喜欢玩网络游戏,北京不适合我”。

  姑娘们选择在哪个城市扎根,有很多种原因。很多人是因为升学和接受教育的机缘,落户于一个完全迥异于自己生长环境的陌生城市。在北京上海广州上了几年学,攒下为数不多的朋友和人脉,习惯了吃了四年的饮食,貌似城市越大机会越多,不如留下来。

  当这陌生城市变得熟悉,安全感渐生,再次迁徙的成本巨大,除了逃离北上广的现实压力,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也不敢轻易变换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当然也会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比如一份亲密关系,跟随爱人脚步让女人们更勇于放弃安逸熟悉的环境,咬牙用爱情婚姻的安全感替代地理环境变迁对人的冲击。

  在北京生活工作十来年,经历无数次被生活或职业挫折打击之时,或者仅仅是感到疲倦心生抱怨时,我脑海中总会一次又一次冒出这个微弱念头:可不可以换个城市生活。

  这种念头还不仅仅是逃离北上广那么简单,我更愿意把这种可能看成更理性、利益更大化的选择。你看,这些看似陌生的城市,本身就有如此多的吸引人之处:上海的小资和现代感,南京的古朴和文化韵味,成都迷人的文艺范儿和诱人的美食福利……更别提所谓的生活环境质量了,苏州太湖边的湖畔楼盘,空气清冽景色旖旎,均价不到九千,这个价格在北京,只怕买到河北的已被污染的郊区去。

  而那些嚷着北京多么文化前沿、大气有包容力的人,在拥塞交通中疲于奔命的日复一日里,何尝享受过多少“文化前沿大气有包容力”的福利呢;那些嚷着为梦想而生的人,有多少时间精力是不吝于解决生存问题,而在为梦想搏命呢。

  甚至在离开北京那几年,我在香港和美国也想过这个问题。是什么样强大的粘合力,吸引我放弃各种机会,催眠似的遮蔽掉那些我爱的要命的陌生城市(比如波士顿),义无反顾地回到北京来。

  等我想明白这个问题时,或者说是我看到很多勇敢迁徙的女孩,在用无畏的勇气创造更好的未来时,我这才想明白,不因为我自己有多么热爱北京(在我内心深处,上述提及的城市,热爱排名中北京一定挤出前三甲),只不过因为怀抱女人不善冒险闯荡的天性和所谓“没有安全感”的合理借口,我更懒惰、也更懦弱而已。

  中国人有守土归宗的传统,自古以来离家在外、远走他乡的流离和迁徙,都会被看做生活和命运的最次选择。两千年过去了,我们可以从容地用两三个小时的飞机轻易地在国土上从西飞向东,或者用三五个小时的高铁轻松地从南坐到北。但骨子里,对于地理环境的转换却总摆脱不了心理的抗拒和不适,女性尤甚。

  在美国认识的华人女朋友,却少有这种束缚,经过一次最大的迁徙后(离开安逸的国内环境,从零开始奔赴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新天地),只要有更好的机会,不管是毕业找工作的青年期还是携家带口的中年期,大家从西岸搬去东岸、或者从沿海城市搬去中部州都是很正常的事,在纽约波士顿读书的学生也并不期望一定要留在那里。

  这当然和美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有关,但或许是因为,大家本来就是背井离乡的候鸟,在哪个枝头栖息看上去都是同等程度的漂泊和不安,除了理性地选择生活更便利(税更低)、就业机会更好(哪怕是从华尔街的金融小兵去做中部某城市里收入更好的数据统计)的城市,并积极进取地在陌生环境适应并扎根,别无他法。

  我曾在微博上问女性网友们,什么样的理由会让你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去另一个陌生城市扎根自己的职业以及生活。大家的回答简单分为两类:一是熟悉的城市不够好:“城市太小容不下自己大大的梦想”,“逃离恶劣贫瘠的成长环境”;另一种是陌生的城市更好:“资源方便易得且丰富”,“良好的社会福利和人文环境”,“平等的就业及竞争机会,不用拼爹也可以从事喜欢的事业”,等等。

  这两类人几乎代表两种思路,一种消极(简单来说是逃避),一种更积极(为了更好的将来)。看得到陌生城市优势面的人,毫无疑问更善于从变迁的城市中寻求适合自己发展所需的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

  说回开头提到的其中两位女朋友,她们做选择放弃一个看上去已经不错的城市时,眼前闪过的强烈意愿可能是:眼前的城市再熟悉再安全,但陌生的地方,有我更想要的。所以,一个在魔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一个在成都开辟了以农林创业的蹊径。

  树挪死,人挪活。折腾的人更有出路,不是因为折腾本身,而是她们没有把稳定的地理空间太当回事,她们用强大的适应力、坚定的自我要求和更新过的期望,在不断迁徙中向陌生的城市索取到了更稳定的未来——充分利用城市最契合自己规划的那部分资源,架构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蓝图,把每一座城市都经营成贴上自己标签的独特空间。

  城市不过是栖身之地,每一条道路两旁都有鲜花和荆棘,伸手摘花,未必如愿,但踏上路的那一瞬,你已成就更勇敢的自己。

  (本文作者介绍:大学老师,专栏作家。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访问学者。)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逃离北上广大城市魔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