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作当成使命才能获得幸福

2013年07月22日 10:52  作者:熊汉忠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熊汉忠

  把工作仅仅只是当作一份职业,看重的可能只是薪水,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失落感与挫败感会显著增强;把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责任和动力会明显增强,个人能力的提高与职位晋升也会相对更快;而把工作当作一种使命的人,不仅不会畏惧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并最终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把工作当作一种使命的人,不仅不会畏惧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并最终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把工作当作一种使命的人,不仅不会畏惧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并最终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从2009年开始,我每年都会主持一项由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并随后发布年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到今年已经五年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加上我亲眼所见的就业案例,让我对大学生就业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第一,就业促进成长

  如果把学生远离家人去上大学比喻为心理断乳的话,那么,大学毕业后的就业——走向社会——才是真正促进青年人学会走路、并走向心理成熟的一个转折点。就业,也让更多的青年人开始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此时此刻,“中国梦”被赋予了更为具体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的内涵,并通过不同的就业方式去逐渐将梦想变成现实。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儿子以及我的几位年轻同事在就业与成长方面的经历:两年前,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完全依靠自己找了一份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第一年的成长比他在大学四年的成长还要多还要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自己相对清晰的梦想!大学期间,他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工作后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我的两位年轻同事,工作不到一年就能独当一面,并能够分别主持各自的项目了。

  尽管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依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难”视为一种挑战、一种机会。太容易实现的梦想价值会打折,而经历过“不容易”的梦想在最终实现以后才会价值倍增。

  第二,就业连接梦想

  选择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够连接上自己的梦想,工作的目标感和动力感自然会随之增强。记得08年汶川地震以及此次雅安地震之后,我分别给什邡和雅安的中小学生做过同样主题的班级活动——“我的梦想”。

  与平安时期和平安地区的孩子一样,震区的孩子也有长大后想当科学家、当兵、当厨师、当飞行员等等相似的梦想,然而他们中更多的人却想长大后当医生!因为他们目睹了亲人在地震中受伤需要救护,于是他们也期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像医生一样去救护他人。想当医生的梦想,也许还会有一种使命感,从而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让梦想变成现实。

  因此,大学生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如果能够想想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尤其是10年、20年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来自内心的方向感将会激发出更强的动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第三,就业没有失败

  广义的就业包括创业。我在调查中发现,每年有创业梦想的人数基本上都在20%左右,但实际创业的人却只有2%左右,两者相差10倍之多!在毕业选择中,仍然有4%左右的人选的是“等几年再说”,没有明确的就业计划;而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2012年与2013年处于待业状态的往届毕业生分别为5.6%与11%。

  想创业而没有创业、“等几年再说”的就业心态、往届毕业而没有工作的状态等,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部分年轻人恐惧失败的心理。其实,无论是求职还是自己创业,无论是顺利还是曲折,只要经历了就没有失败。因为对年轻人而言,失败本身也是一笔财富。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成长过程过于平坦与顺利,他们所缺的其实正是必要的失败所带来的免疫力的增强。

  第四,就业需要情商

  就业成功与否,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我所接触的职场年轻人中,有的人能够几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以后脱颖而出并取得显著成就,比同期进入职场的人更为成功,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很高的职场情商。

  因为高智商的人只会发现机会,只有高情商的人才能充分地利用好机会,并且不会轻易地放弃机会。连续几年的调查都发现,年轻人的压力体验中情绪指标都明显偏高,说明他们的情绪管理与情商水平在总体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五,就业增加幸福

  职场中主要有三类人,分别将工作视为职业、事业和使命。进入职场后,如何看待工作,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就业者的个人幸福感。把工作仅仅只是当作一份职业,看重的可能只是薪水,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失落感与挫败感会显著增强;把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责任和动力会明显增强,个人能力的提高与职位晋升也会相对更快;而把工作当作一种使命的人,不仅不会畏惧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并最终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创始人,心理学博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就业中国梦幸福感

相关专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