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要“躺着挣钱”,还是要靠高科技

2017年04月28日11:46    作者:向小田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向小田

  在如此众多的金融企业中,平安切肤之痛最痛,感受最深刻,转型最坚决。对平安普惠金融下的陆金所、平安信托的财富宝、平安人寿的金管家等应用的投入是平安一直以来对金融科技革命信念的延续。

金融业要“躺着挣钱”,还是要靠高科技金融业要“躺着挣钱”,还是要靠高科技

  前几天,小米的雷军到哈佛中国论坛上发表演讲,看到台下坐着泰康保险的董事长陈东升。雷军开玩笑,说我讲传统商业需要人工的时候,陈总不停点头,是不是想起了卖保险的艰辛,而马云睡觉都可以躺着赚钱。

  雷军一语道出了现实,陈东升要靠数十万保险业务员卖保险,一天都不能停,停了就没有收入了。反过来看马云,2016年的“双11”,从零点到中午12点,12个小时,蚂蚁保险平台统计淘宝等阿里电商平台产生的消费保险就达到了3.9亿笔。一个购物狂欢节,阿里消费保险的品种就从一年前的4种扩张到30种,充分验证了互联网平台卖保险的能力。

  这不是唯一的案例。

  雷军通过互联网方法卖手机,七年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冲破了传统手机行业的重重包围。反过来我们想,金融业竞争如此激烈,是不是依靠互联网、依靠技术,能够突破现在的限制,达到新的高度呢?

  以前我们的银行卖理财产品,要靠柜台、靠客户经理去营销;保险公司卖保险,要靠销售员去推介;基金公司卖产品,靠各种渠道。费用很高,效率一般。受制于渠道,又没有办法针对不同用户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大大影响了客户体验。

  未来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互联网的技术来帮助我们把这些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直接传递给消费者,中间没有什么渠道,把利都让给消费者。同时,让互联网技术能服务到每一个人,通过人工智能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呢?

  这样金融企业就真的是“躺着赚钱”了。

  这样的未来不远。BAT开始做保险,开始做银行,趋势已经形成了。金融企业,如果自己不转型,自己不接受,就只能被别人革命。难怪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说道,“现代科技企业才是中国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其言切切。

  我看在如此众多的金融企业中,平安切肤之痛最痛,感受最深刻,转型最坚决。且不说平安普惠金融下的陆金所、平安信托的财富宝、平安人寿的金管家这些应用,在一些用户看不到的地方,比如Wifi,比如一账通等,平安都在不停地投入。

  这些投入是平安一直以来对金融科技革命信念的延续。我有一个印象很深刻,马明哲曾经说,无论如何,平安每年都会拿出营业额的1%,用于系统和平台的技术升级。根据马明哲一次透露,2016年,平安整体收入约7745亿元,其中,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就达到约77元,这个力度在国内并不多见。

  实际上,在过去十数年中,平安在科技上的投入和热情,远超这个比例。平安集团在国内金融业中最早单独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最早推出的互联网金融移动应用程序,就是这个信念最直接的反应。

  前几天,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在一个论坛上说,民生银行要在10年内成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民生银行的反应,说明国内金融机构都在意识到,Fintech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出路。对于平安而言,Fintech已经不是目标,早已是正在路上的现实,是真正身体力行在做的当下之事。

  目前国内许多金融机构,虽然说的是金融科技,但实际上还是把IT业务当作金融的一种支撑,没有从战略上意识上完全接受Fintech,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而平安不仅已经有了类似陆金所、好医生这样的案例,还在要求它所有的产品线全部上网。未来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享受到平安所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让我想起了马云最近的一段话。马云说最早做支付宝的时候,别人问,你做支付宝,商业模式是什么?怎么盈利?马云说,我不知道。我只想做了这个之后,让一个十分普通的老太太,她都能在享受金融服务上拥有和工商银行董事长一样的权利。

  如今平安所有的子单元全部拥抱移动互联网,不说寿险了,产险、养老险、健康险、银行、证券、信托、陆金所、普惠金融、好医生、汽车之家等等服务,全部可以通过一部手机直达。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开始。平安作为一家金融集团,在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全息投影等领域,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投资热情。我记得有一位业内前辈曾经评价,不管有什么高科技,平安总是先行先试,把它用在自己的业务上面。

  平安的高管,曾经是国内最早集体使用智能手机(黑莓)进行业务工作的管理团队。2009年苹果发布iPad时,马明哲又要求高管团队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推行移动办公。如今,平安希望研发的每一个科技产品,都能够帮助员工、帮助客户更好地改善产品和服务体验。

  在平安金融科技的整体框架中,底层是一个账户体系,上面是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中间是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才是一个新型的金融企业应该有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体验也上去了,单个用户的价值也提升了,用户的留存度也增加了。

  从平安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报告来看,平安个人客户总量已经达到了1.38亿,较年初增长5%,其中,3502万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这说明个人业务价值在稳步提升,内生增长靠对用户价值的挖掘驱动。

  同时,一季度新增平安新增的1178万客户中,通过互联网渠道新增的客户达到了201万。在一季度,平安的用户在各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迁徙量达到了1974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70.2%。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对平安挖掘客户价值、提高客户粘度的最佳反馈。

  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国内的金融集团,还有哪些呢?

  平安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科技企业,是互联网企业。我深以为然。别的金融企业有没有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不清楚。但是从平安的应对上来看,其他的公司步伐是要抓紧了。如果不拥抱高科技、不拥抱互联网,别说躺着赚钱了,将来在竞争中是否能继续存活下去都还是一个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生于湖北省西南部。他的作品风趣幽默不拘一格,深受人们所喜爱。)

责任编辑:冯梦雪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金融科技 中国平安 互联网

推荐阅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