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老问题与新周期--银行风险形势及应对举措

2017年03月14日13:42    作者:赵建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赵建 

  在当前的风险形势下,要发展业务就要面临“踩雷”的风险,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机会越来越少。

  一、几个基本判断

  经过5年左右痛苦的风险出清(核销、置换等),我们初步判断以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为主的风险周期可能见顶,在商业银行大批量超配“平台+房地产”广义信贷以增厚分母的情况下,不良率持续攀升的动力正在衰减,但新的风险正在出现。

  金融去杠杆和MPA监管可能正在推动商业银行步入新的风险周期。进一步来说,有如下几个判断:

  1、信用风险压力仍然较大,但有阶段性放缓趋势。从指标来看,去年四个季度的不良率分别为75%、1.75%、1.76%、1.74%,不良率有趋缓降低的趋势。从五级分类来看,损失类和可疑类上升明显,从一季度的0.20%、0.73%,上升为四季度的0.28%、0.77%;次级类下降明显,从一季度的0.82%下降为四季度的0.70%,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不良率上升的力量从边际上可能正在减缓。

  2、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对“房地产+平台”的依赖越来越大。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平台和房地产,对中小银行来说行业集中度较高,不利于风险分散。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高达25%,超过整体贷款增速的一倍。从信贷增量来看,有些地区的“平台+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超过80%。这些带有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信贷资产,虽然短期内不会产生信用风险,但由于定价低、表外化程度较高,导致银行的广义杠杆率较高,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和利率风险隐患(尤其是定价和盈利压力)。

  3、同业资产配置占比提高,风险形势越来越复杂。近两年,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同业资产占比与信贷资产平分秋色甚至超过了信贷资产,增大了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无论是自营还是理财,表内还是表外,配置了大量的债券和非标,一旦出现较大的利率波动,将可能同时触发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很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加深了风险形势的复杂程度。

  4、监管政策进入金融去杠杆周期,警惕流动性稀薄的“高原反应”。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不再具备大规模宽松的货币条件,央行已经悄然步入中性货币周期,流动性的量和价在边际上都变的紧张。虽然当前货币市场并没有明显的紧张状态,但利率和流动性的波动都在加大(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场通过流动性机制进入紧联结状态),因此银行可能面临多年未见的流动性稀薄的“高原状态”。

  另外,MPA已经进入执行阶段,有多家小型银行因为不合规定受到惩罚(比如停掉MLF资格三个月等)。如果严格按照MPA,中小型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规模扩张制约以及间接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5、内控合规风险压力未减,大案重案要案时有发生。内控风险形势较为严峻,票据案时有发生,而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去年一整年,票据风险案件累积涉案金额可能超过200亿元。

  二、几条应对建议

  1.按银监会指引要求建立起真正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各类风险进行统筹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虽然说了很多年,但是大部分银行仍然没有从体制上建立起有效的体系,仍然是以信管部管理信用风险,其他风险管理散落在合规部、资产负债管理部、金融市场部等部门,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体系,对风险交叉感染的管理很不利。中小银行应该严格按照银监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从组织架构上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将信用、流动性、利率、市场、合规、声誉、科技等各种风险放到一个统一的架构内统筹管理,以保证持续稳健经营。

  2.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建立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适应流动性稀薄的“高原反应”。以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为底层,建立高效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以量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取代过去定性判断、感性决策的定价和流动性管理方式。从过去依赖央行宽松货币政策,逐渐形成前瞻性、精细化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适应流动性和利率波动的货币市场环境。在金融市场端,提高资产的配置和交易能力(波段盈利能力),有效处理好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

  3.提升风险前置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过程管理和嵌入式管理。要改变过去主要重视贷后管理、对贷前调查和贷中跟踪重视不足的问题,建立信贷过程管理体系,抓住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点。对业务较为独立、规模较大、产品相对复杂的板块,推行嵌入式管理,在深化风控的基础上,催动创新业务的发展。

  4.建立行业研究体系,重视对行业和企业的中微观研究。要认识到“坏行业也有好企业、好行业也有坏企业”,注重对行业的中观和企业的微观分析,切忌“一刀切”的行业信贷政策。资产荒要求银行需要在资产端深耕细作,改变过去粗放的授信文化,举措之一就是要加强对政策、行业的研究分析能力,从重抵押到重现金流,着重对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研究。通过专业化的财务评估体系寻找优质客户,解决资产的长期配置问题。

  5.对非标等交易结构复杂的业务进行“穿透+还原”管理。很多结构化融资等所谓创新业务,实际上就是类信贷业务,但没有严格按照信贷类业务管理和计提风险。因此,对非标等新兴业务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穿透”原则,简化交易结构还原信用关系,找到基础资产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

  6.适度提升风险偏好,通过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获取风险溢价。根据所在地区的风险形势和自身管理能力确立合理的风险偏好,在当前的风险形势下,要发展业务就要面临“踩雷”的风险,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特征,适度提升风险偏好,依靠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获取风险溢价。

  7.妥善处理好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防止业务发展被不良资产“压死”、“拖死”。有很多分支机构,由于不良负担较重,耗费大量的人财物来处理不良资产,导致业务发展受阻,人心涣散和人才流失严重,很多最后会形成“风险上升-业务受阻-资源流失-风险上升”的恶性循环。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问责追责机制,杜绝因道德问题引发的信用风险;其次符合条件的在总行建立不良资产集中处置平台,建立专业化的不良清收队伍以提高作业效率;第三要建立换血、造血机制,对于风险严重的机构,一方面要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另一方面要腾出人手建立业务发展和创新团队,通过业务创造利润来补充风险损失,靠发展来解决不良包袱的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青岛银行经济学家,均衡博弈学术合伙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学者)

责任编辑:张彦如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流动性 信用风险 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