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缘何大规模放贷?

2017年02月10日10:20    作者:莫开伟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莫开伟

  商业银行元月份大规模迅猛放贷并非坏事,尤其在往年这可能是好事,因为早贷款、早见效,也能让实体经济早解决资金困难,何乐而不为?

  据多家机构和分析师对商业银行1月信贷预测,2017年1月份银行新增信贷有望冲上历史新高;有7个预测值高于或持平2016年的2.5万亿元新增人民币信贷规模。甚至有预测1月新增贷款可达2.7—2.8万亿元(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

  商业银行元月份大幅放贷现象并不奇怪,跟往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关键是前几年央行执行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这为商业银行元月份信贷投放猛增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是商业银行有进行大规模放贷的“物质基础”;而今年元月份信贷投放仍保持突飞猛增态势,却多少让人感到有点诧异了。因为今年1月实际上是央行货币政策上的一个“拐点”,即由稳健宽松向稳健中性偏紧方向转化,这种转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央行无论是短期逆回购操作还是常备借贷便利,都普遍上调了利率,也即通俗意义上的“加息”;如1月24日,央行通过官方微博公布,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包含六个月和一年期,且其中标利率分别较上期上调10BP至2.95%和3.1%。这实际上已给商业银行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告诉了商业银行宽松货币政策已告结束,央行意欲通过温和的常备借贷便利和短期逆回购操作来引导商业银行借贷资金成本上升,从而体现央行去杠杆、防风险的金融意图,以便更好地为完成2017年甚至往后几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

  而在这种货币政策转向情势下,按照常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应该有所“收敛”,在信贷投资速度、规模上应有所顾忌,也就是说应适当收缩信贷规模、控制信贷投放节奏,以便从容应对往后央行进一步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不至感到资金之渴和信贷投放压力;但今天商业银行不按常理出牌或超出社会各界一般意义上的判断,并非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意图不理解或不领情,而只是被迫出于无奈而已。

  为何这么说?原因其实明摆着的:首先,每年元月份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开局,商业银行往往对“先布局”的信贷经营定位比较看重,也就是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信贷投放模式支配,立足早放、多放,早出效益、多出效益。其次,商业银行各基层机构怕贷款放迟了会受规模控制而影响业绩,存在着“抢规模”意图,先把一些信贷大户信贷投放之后占好“坑”,为下一步信贷规模腾挪出较大运作空间。再次,不少大型项目12月底为配合商业银行贷款回收任务,将部分贷款归还给了商业银行,而新年的元月份便又迫不及待地要求将贷款贷回去,防止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收紧而使贷款陷入困局。最后,地方政府新年到来也有不少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工,为尽早完成地方GDP增长目标,也有催商业银行早放贷款的因素在起作用;而目前房地产信贷尤其是个人按揭信贷受到从紧控制,商业银行把绝大部信贷资金投向地方政府基建类项目,导致了1月份商业银行信贷大规模迅猛增长态势,有的银行机构甚至超规模较多。

  商业银行元月份大规模迅猛放贷并非坏事,尤其在往年这可能是好事,因为早贷款、早见效,也能让实体经济早解决资金困难,何乐而不为?但今年商业银行元月份信贷猛增则多少让人有点担忧了:一方面,元月份贷款大幅增长之后,以后贷款增长恐难持续,尤其后期如果央行继续提高“利率”甚至进行正回购操作,易导致信贷规模大起大落,使后续支持实体经济乏力,也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对整体经济平稳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据媒体所披露的信息表明,过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政府基建类项目,短期看尚无风险;但从长期看,易助长地方政府盲目举债行为,加剧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膨胀;而一些政府基建类项目投资周期长、收益回报低,又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点,不仅会导致信贷结构的单一化和畸形化,也会诱发新的金融风险。再一方面,元月份过多信贷资金投放政府基建类大型项目和国有企业,后期中小微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必然会受到抑制,使中小微实体经济依然面临融资难困局,对国家“双创”战略实施和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对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还是应认真研判央行货币政策意图,做好信贷投放综合平衡计划,控制好信贷节奏,避免信贷大起大落影响经济发展现象的发生,也使自身不至因货币信贷政策偏紧而出现信贷投放的困难和信贷成本的提高,为提高经营综合效益把好关。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越坤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商业银行 贷款 通货膨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