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法分子借银行名义行骗

2015年05月21日 09:48  作者:金言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金言

  近期,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浙江、河北等地多起银行客户存款“不翼而飞”的蹊跷事件,一时间搅得人心惶惶。当前这种假借银行名义行骗猖獗的情况,不仅对客户资金造成了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银行信誉,为区域性金融风险埋下了祸根。

1警惕不法分子借银行名义行骗

  近期,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浙江、河北等地多起银行客户存款“不翼而飞”的蹊跷事件,一时间搅得人心惶惶。在人们心目中,银行一直是最保险、最牢靠的地方,这是怎么了?

  如今银行体系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有迹可寻,银行的存款不会也不可能“失踪”。随着警方介入,真相也开始慢慢浮出水面。比如根据河北公安部门的初步调查,案件中不法分子以高息为诱饵,陪同客户到银行网点办理定期存款业务,其间偷偷将客户本人领取的U盾等安全认证工具掉包,再通过网银将资金转走,完成诈骗客户资金的行为。而受骗客户一开始都会收到不法分子转来的所谓“高息”,直到存款到期支取时才发现上当受骗。

  从案情上看,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诈骗案件,光用存款“失踪”来描述,很难让普通民众吸取经验教训。本案的症结就在于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对于银行的绝对信任,打着银行的幌子,以“高息”为诱饵编造谎言骗取客户资金。不法分子知道现在大家都有风险意识,不那么容易受骗上当,但如果能和银行绑在一起,这骗起来就逼真多了。总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种套路。

  第一种是瞄上了一些酒企的“存款卖酒”业务模式,利用这种业务往往异地操作、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畅的漏洞实施诈骗。诈骗分子先合谋伪造银行印章,编造假存款合作协议,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到公司上门开户,获取公司有关开户所需资料和印模,然后私刻假印章,伪造开户资料,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使用假印鉴将存款全部转出银行。

  第二种是抓住个人客户追求高收益的心理,对客户虚构银行有高息存款业务,再利用客户对银行多渠道服务缺乏了解的情况,陪同在柜面办理业务后将存折和银行卡交给客户保管,自己保存或者伺机掉包客户的U盾等安全介质,再通过电子渠道将资金盗取。

  第三种是将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转嫁。在这类案例中,借贷双方事先商量好融资事项,借款人再到银行正常办理存款业务,之后将U盾和密码告诉用款人,自己保留银行卡。如果用款人到期可以正常归还约定本息,则皆大欢喜。如果用款人资金链断裂,则销毁融资协议,转而声称银行弄丢了存款,要求还钱。

  应该说这些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但就因为扯上了银行进行虚假的“背书”,才使得不法分子一再得逞。正是假借的银行的名义,客户才会放松警惕,在没有认真辨别真伪的情况下轻易泄漏关键信息,导致资金被骗。

  当前这种假借银行名义行骗猖獗的情况,不仅对客户资金造成了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银行信誉,为区域性金融风险埋下了祸根。对此,建议各方通力合作,出重拳严厉打击,尽快遏制住这股歪风邪气。

  警方要加大对此类案件的侦破力度,尽快向社会公布犯罪分子的做案手法,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银行要严格管束好工作人员,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严格核对、明察秋毫,减少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

  对于公众来说,千万别相信所谓“熟人”的蛊惑和各类非法存款中介关于“高息”的虚假宣传,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银行业务,同时要保管好自己的U盾和密码,避免上当受骗。

  (本文作者介绍:一个不资深的金融评论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调查:1980后的城市中坚,你压力大吗?

文章关键词: 银行理财存款失踪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别做为投资基金接盘的傻瓜 公募基金大佬尚志民:本轮牛市有望持续3-5年 不调整人口政策的经济刺激难有成效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谁是拯救股民的120? 牛市中会有“魔鬼”乘机而入? 未来五年央企整合超全面透析 2016年房地产税仍难以实施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