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盛宏清
央行强势抽紧流动性态度是在助推监管层进行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和体制大面积改革,央行不会放松货币和压低利率造成过剩企业的杠杆率再次膨胀。
在过去的1个月时间里,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跌宕起伏,央行、金融机构、交易员和新闻媒体都经历了一次极度情况的考验。
最近一个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和一些商业银行出现的支付故障不是像有些外国媒体渲染的所谓“流动性危机”,而是类似于一场“流动性压力测试”或“支付压力测试”。
中国的商业银行事实上是不缺钱的,因大型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水平为20%,中小型银行法定准备金率水平为18%,再加上2.5%左右的超额备付率,实际上银行有21%的钱常年放在中央银行的帐户上,只不过法定准备金不能由商业银行随意动用。
在流动性管控这一点上,中国商业银行比外国银行有优势,因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商业银行不用交法定准备金,或者只交很少的法定准备金。然而,这次流动性压力测试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启示。
一是中央银行与市场机构的沟通机制很重要。考虑到社会融资规模暴涨,局部货币空转,通货膨胀压力,压缩债券杠杆和同业资产泡沫,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压缩过剩产能企业债务杠杆率的需要,央行的确有必要控制流动性。
但央行在时点选择、挂挡时长和沟通机制上还可进一步优化,避免“市场超调”和“沟通失灵”。建议央行与市场建立“吹风机制”。而且总量政策不能替代监管和结构政策,有些泡沫利用监管措施更好使,如果利用总量收紧政策产生的倒逼机制,可能会损伤债券发行机制。
二是机构要充分理解央行的稳健货币政策,要有责任感,不能一有问题就找“央妈”,金融机构应该将有限的资源往“刀刃”上使。在6月19日的利率狂飙中,有些市场机构的风险总监说:“不怕,飙到100%央行就出来了”。当然,我们是反对这种论调和依赖心理的,但也说明了“沟通失灵”的问题。依赖和“沟通失灵”是长期惯性思维造成的,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弥补所缺的课程。最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应该科学地配置资源,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三是新闻媒体和市场交易员在信息传播上要淡定,共同避免“市场超调”和“沟通失灵”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类危机实验状态”情景中,优势方不能抱有“趁火打劫”心理,而应发挥稳定器作用。
资金面后续如何演绎?我们估计总体上可能呈现紧平衡状态。
一是央行货币政策不会放松。最近央行连续发文明确告戒商业银行要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判,改进自身流动性管理,大行还要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
我们认为,央行强势抽紧流动性态度是在助推监管层进行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和体制大面积改革,央行不会放松货币和压低利率造成过剩企业的杠杆率再次膨胀。目前货币投放与实体经济增长可能出现脱节或时滞延长的现象,但这种时滞不是由于货币政策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些结构性紧缩措施或市场垄断管制造成的,而且此种经济放缓是一种摩擦性经济减速,而非周期性趋势性经济减速。我们估计央行能够抗压。
二是未来外汇占款增量将减缓。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排除有境外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因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触及6.15后也开始回调,而且,国际资本更倾向于追逐美国的财富效应,那么,国内外汇占款将逐步减缓。5月份外汇占款增加668.62亿元,比上月减少2274.9亿元,我们估计6月-7月份外汇占款仅将增加1200亿人民币左右。
三是为保证支付平稳,机构将纷纷提高超额备付水平,银行间资金还会向央行帐户转移。在下半年,出于流动性预防动机考虑,金融机构可能将超储率维持在2.5%-3.0%的较高水平。上年12月末超储率为3.3%,今年3月末超储率为2.0%,5月份金融机构降低了超储率,估计在1.6%的较低水平。为了保证未来支付稳定,金融机构将再次提高超储率。
四是尽管7月至12月央票和正回购仍有7100亿元到期,但它是分步骤到期,央行可能还会利用央票对冲,而且7月份还面临一个财政存款上缴的问题。
总之,我们估计未来的资金面仍将在紧平衡中运行,预计短期内3个月SHIBOR利率将在4.5%-5.0%的水平波动,7天回购利率在4.0%-6.5%的水平波动。
(本文作者介绍: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