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高声谈
上文提及“总部一拖多”扁平式管理架构更适合信保机构组织机制的改革方向,组织方式的改革势必重塑信贷流程,而与扁平式信贷管理架构相匹配的当属线下最流行的“IPC+信贷工厂”信贷管理方法。
IPC技术起源于德国,核心内容是实地调查、交叉验证和财务报表还原:通过现场调查和面谈提问的方式收集客户信息,通过账本、发票、存货等信息的逐一核对和交叉验证确认真实性,通过还原企业或个人财务报表评估借款人可支配收入、负债和还款能力并最终给出审贷意见。
信贷工厂模式来源于淡马锡,核心要义是将贷前流程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标准化批量操作,提升每个操作环节的标准化和专业度,最终提升贷前审批效率。
由于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我国信贷行业经过多年实践沉淀逐渐摸索出一条结合发展路径:利用IPC技术核验客户经理尽调信息的真实性,借鉴信贷工厂流程化、标准化操作模式将信贷员/客户经理、初级审贷员、远程审批中心的操作及和成果物标准化,根据行业和信贷产品特点提炼风控规则和风控模型,减少人工终审和模糊、感性审批方式的比重,大幅提高审贷线上化率和自动化率。
此时的线下团队只保留最核心职能:线下营销获客和标准化尽调,上收风控审批功能至远程审批中心和系统,实现风控决策集中化、规则化、自动化。
这样做又会带来一个新问题,不同行业经营规律、资金运作和风险表现差异较大,“总-分-支”式梯次管理架构是通过培养分支机构信贷人员的专业度予以解决(所以说一个成熟的信贷员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具备各行各业的风控能力,属实不易)。
而主张自动审批的“IPC+信贷工厂”模式却无法提炼出适用各行业的通用化审批规则,符合客观规律的务实做法是针对具有同样本质与表现的风险类型,按照独有风控逻辑构建起针对性的信贷管理流程。
因此,“IPC+信贷工厂”的信贷管理方法一定是分行业、分客群、分产品的,一定要遵循“产品为纲”的经营理念。
在设计信贷产品时,可以从类信贷机构熟悉的客群切入,也可以从可控的行业或场景切入。
在做具体判断时应优先考虑两个因素:客户资源及展业的方便性能否有效建立独有客群或大幅降低获客成本,风险的认知与可控程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并控制在一定水平内。
其次,再行考虑业务天花板、产品定位定价、产品流程设计与IT实现、营销展业打法、资方意向与资金成本等因素。
为何优先考虑这两个因素?因为在当下之信贷业务中,获客和风控占据了成本中的最大部分,是类信贷机构竞争力差异的主要表现方面,决定了信贷产品的成败与行业竞争力。
(本文作者介绍:保险信贷人,就职于国有大型保险公司,长期关注信用保证保险、线上信贷、数据经济和隐私计算。)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