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融大周期正在终结

2017年02月28日11:55    作者:刘维明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刘维明

  只有让金融资产炒作的风险真正高于实体投资、只有让投机的性价比低于实体投资、只有让金融业的利润和收入占比回归正常、只有我们的政策不再鼓励投机,资金才会脱虚向实。

  郭树清接管银监会、刘士余召开记者会、一行三会就资管新规征求意见、住建部表态推进房地产税……

  这几天最热闹的是金融领域,大消息、大动作不断,这不但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两会吹风,也意味着在当下的春天播下种子要在不久后的秋天要见到果子。

  这些事件不是孤立的,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一切指向强力“去杠杆”、“去泡沫”的金融目标,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大转向,也意味着一个粗放的金融周期将结束,更意味着“炒”时代的辉煌已难以复制。

  一、你要改变的三大惯性思维

  1、“炒”股

  看一下2016年的公募、私募成绩单,就不难发现在当前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下,赚钱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的尾巴就这么露出来了)。

  机构尚且如此,散户可想而知。

  上周三在深圳与粉丝见面交流,我将刘士余的施政总结了四个字:“稳”、“严”、“赶”、“抓”;他自己在周末的记者会上总结了三个字:“稳”、“严”、“进”。

  前两个字一模一样,不同的字是他自夸了一下,而我道出了实情。

  对于严监管、增加供给、去杠杆、驱赶以及抓捕害人精、打通内地香港市场等等的目的和影响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反复说明不再赘述,而“赶”字不仅指的是针对“害人精”们,还针对散户----这一点之前我也多次提及。

  毋庸讳言,低波动、估值向国际水平靠拢、收益正常化是未来A股的大方向。

  这对于A股的散户来说(当然也包括以机构面目忽悠人的大散户)是很难适应的----听消息、探内幕、跟庄家、炒短线……这些散户所熟悉的方法现在正在、将来一定都会失灵。

  “价值投资”将落到实处,这需要选股的专业能力和长线投资的耐力,这些是大多数散户所不具备的,而对于在频繁炒作中寻找“博弈”乐趣的人们就更难以忍受。

  这是改变市场参与者结构的必由之路,也就是改变目前散户主导的市场向机构主导转变,通俗地讲就是“赶走”散户。

  刘士余没说这些,他强调的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此“掉几根羽毛不算什么”,我替他翻译了一下。

  这样做的短期效应是让市场沉闷低迷,散户很难赚到钱,所以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在骂刘士余,但我也说句找骂的话----从长远来说,让散户不入股市真的是为散户好!

  2、抢“理财”

  资管新政的一系列准则,是在债市去杠杆并主动引爆信用风险后,对影子银行开始痛下杀手,影子银行规模已经做到了传统银行的60%,再不收住中国的下场会比次贷的美国还要惨烈。

  新规有几个重点,第一个就是“打破刚兑”。

  这个方针之前就有,但这次明确提出来就有着不同的意义,意味着要来真的了。

  所谓“投资者教育”不仅指充分的风险揭示和知识普及,更是指现实教育,即固定收益产品违约形成实际损失从而令投资者真正了解风险----没有被蜜蜂蛰过就不会真知道疼。

  就像2016年的债券违约倍增一样,信托、资管计划等违约潮将在2017年出现。

  投资者习惯了追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他们不懂、也不理会这些理财对应资产是什么、有什么风险,只关心收益考虑高几个点。

  而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有句话形容跑路P2P----你图的是人家的高收益,人家图的是你的本金,我们改一下----你追求的是高收益,获得的可能是输掉本金。

  另外,不得从事表内资管、资管计划不得对接银行信贷、不得设置资金池、不得进行期限错配、严控规模、明确杠杆上限等等,也从源头和环节上扼制影子银行膨胀,延续强制去杠杆。

  其中,银行丧失不良贷款出表的渠道或将未来银行的表现产生影响。

  总之,从现在起彻底改变追逐高收益率的固定收益类、债权类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私募产品甚至是某些银行的理财产品的习惯,特别是要甄别和提防伪装成股权实则是债权的各类理财。

  之前的刚兑固守产品,未来可能是最大风险来源,风险、风险、风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3、“炒”楼

  中国的事情一定要听政府的,政府的事情现在要听能够掌控全局的一把手的。

  既然习大大都说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那就不要再幻想房价在未来还会大幅上涨。

  有不少人存在一种奇怪的逆向思维,他们认为政府越不让买、越调控,就越应该出手买。

  之前可能是这样,但今后则完全不同。

  关于中国房地产的命运,同样基于庞大的社会杠杆率和资产泡沫。

  中国房地产是制造杠杆和泡沫的原发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压不住房地产就不可能去杠杆。

  住建部说:“即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又要防止大起大落”,说的是价格的确太高要压住,但不能立刻崩掉,更不能继续大涨。

  长效机制中的一大重点则是指向房地产税。

  因此,没赶上过去数年的房价大涨周期,就不要在这个时候跳上车了,因为车子马上将掉头转向。

  前面炒楼的人已赚够,现在进去只会是接盘侠-----

  一则价格即使不跌也不会涨,无盈利;二则有持有期限限制及成交低迷很难脱手;第三是最重要的,在你持有一段时间之后、在我们的去杠杆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之后,房地产税将开征!

  前面我们用房地产投资解决了地方财政问题,后面我们将继续用缴税来解决地方财政问题。

  届时你多余的房产不但不能给你带来丰厚回报,反而可能成为你的负担甚至是负资产。

  从长远来看,对于有着庞大人口的中国而言,房地产终将走上类似德国的道路。

  靠炒房致富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不要再幻想着追最后一波了。

  二、金融大监管将令风险得以缓释

  分业监管造成的抢地盘、护犊子、推责任、设障碍……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风险在股灾中暴露的淋漓尽致,这使得金融统一监管、一行三会合并的呼声日益高涨。

  从近一年多的情况来看,这一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尤其是在近期的去杠杆和监管的协作中,我们看到了有全面部署、有协同行动、有计划、有技术含量的一系列动作。

  郭树清的回归,是这一进程加速实现的一个标志。

  显而易见,未来的政策套利、监管套利、投机套利等行为实施将越来越难,而在债券市场、影子银行、股本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统一行动,基本覆盖了当下中国的所有金融资产领域,将令去杠杆和去泡沫得以高效率实施。

  由于是基于对风险的主动意识、主动规避、主动处置,因此,风险的释放就会在可控的状态下进行,杠杆会慢慢降下去而不是硬着陆,而泡沫也会慢慢瘪下去而不是爆裂,这就使得风险得以缓释,从而避免外界一直叫嚣的“中国债务危机”。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局部伤害和牺牲,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要做的是及时从风险中抽身,而不是往里面冲。

  三、金融后退实体才会振兴

  政策制定者、监管者总是抱怨资本不听话、不能脱虚向实,这不是资本的错,而是我们的政策令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出了错!

  长期以来,我们的政策都在鼓励投机,无论是房地产的涨价操纵、股市的指数维持、银行信贷用于金融套利、债券的放松发行、影子银行的刚性兑付……

  这些都让以廉价成本获得的资金投资(机)于上述领域在承担极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极高利润!

  在此情形下,不出现全民炒楼、全民炒股、全民买理财才是不正常的,担着风险、受着辛苦经营实业成为傻瓜。

  金融业GDP占比接近10%、银行利润是制造业企业的数十倍、金融从业人员收入远超其他行业、绝大多数亿万富豪由炒楼炒股造就……

  这些都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应该有的现象。

  令资金脱虚向实,不仅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去杠杆、去泡沫,还需要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将全社会经济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再平衡。

  何时金融投机的风险远远高于投资实体经济、何时金融投机的性价比甚至低于实体经济、何时金融行业的利润/收入占比回到合理水平……资本的脱虚向实才会真正到来!

  不管怎样,中国的金融大转向已经来临,靠简单的资产炒作就能使财富急剧膨胀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粗放的金融发展周期行将结束且很久不会再来。

  它将以信贷增长缓慢甚至货币收缩、资产价格稳定甚至回落、市场波动率下降甚至低迷、资金获取成本上升以及风险暴露兑现为特征。

  ----看好你的钱袋!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金融市场专家,历任中外资金融机构交易员、研究院、首席分析师等。)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绩效主义让中国企业陷入困境 华人温哥华拆房为何引发抗议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预售制是房地产去库存拦路虎 中投为啥从加拿大撤走千亿投资? 统一金融监管体系不会一蹴而就 新三板动真格了:国资投券商被祭旗 刘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换美元小心踏错节奏 A股市场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