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
在蒙尘的旧柜子里,开开又翻出了一副象棋。这回棋子是圆饼状的,将起棋来可以拍得“啪啪”响的那种。他的棋瘾又来啦,可惜不认得上面的字。我极尽想象之能事将棋面上的象形字如“车,马,象”之类的和实物的形状联系起来教他,想趁机让他多认几个字。起初他还有点热情,很快就不干了。
扁圆漆黑的棋子成了他的积木,一个一个码起来看谁码得高。我取出一子横飞过去,看谁能击落最上一子而不惊动余下各子。他脑筋一转将棋侧立排列再推倒,企图制造“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来我们各取一子向对方滚去,故意让两棋相撞,看谁的棋字面朝上就赢。后来我捏住棋的圆周两侧,用力一旋,棋子竟像真的陀螺一般飞转起来,又快又稳。开开随之想到的却是投棋“轰炸”,扰乱那些正快乐旋舞的棋子。于是我拼命地旋,他热烈地轰,看到底是谁的手快。
我头一回知道,象棋有N种玩法。
受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的启发,当代幼教学者建议,提供尽量多的东西给小孩子去探索。给孩子玩的东西应包括三大类:一类是开放性物品(open-ended ones),如水呀,沙子呀,艺术材料或建构材料呀等等。这类物品没有固定的玩法,任由孩子发挥,最是培养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类是需根据指导使用的物品(guided ones),像按菜谱烹饪啊,做实验啊,分类啊等等。这类玩法培养孩子遵从指导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一类是自我更正型的玩具(self-correcting ones),如拼图,配对游戏,某些蒙台梭利教具等等。玩这类玩具时,无须大人在旁,小孩子自己就知道自己做对没有,方便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学习,享受每做对一小步带来的成就感。
三类玩具之间应有一个平衡的比例才利于儿童的智力健全地发展。
象棋在我们大人眼里,无疑属于那类需指导使用的玩具,到了开开手里,却成了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类玩具。我们规规矩矩用着的碗筷,在那小疯子眼里成了他的打击乐,敲得不亦乐乎。
看来玩具不一定要多买,如果有了“大疯子”的默许和配合,天知道你家的什么物品哪天又要被“开发”出多少种玩法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