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
在讲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书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七岁的考比把苹果汁倒进自己那个广口杯后,忽然决定改喝牛奶,就把果汁倒给朋友阿吉提。阿吉提用的是一个高的窄口杯,他惊喜地叫道:“看!就这么倒一下,果汁就变多了!”
小孩子真的是这样好“蒙”吗?我决定自己重复一下这个实验。我当着宽宽的面把水从一个窄口杯倒入一个阔口杯。“呀!水少了。”我忍住笑,想探究一下他会怎么解释这现象:“那你说水到哪儿去了呢?” “到天上去了,变成气到天上去了。”
“这么快?”“嗯。”
按照认知发展理论的划分,2~7岁的儿童处在“预执行期”,思维的特征是仅仅根据外观来判断事物,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的水“看起来”高一些或矮一些,他就马上断定水“多”了或“少”了。一些东西“看起来”危险,如黑夜,或丑陋的脸,他就认定这一定“是”危险,很害怕,对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同样,“看起来”不危险的事物,如友善的陌生人,不见火焰的电热炉等,他就认定“不”危险,如何告诫也没有用。很多时候大人认为小孩不听话,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听,是他们那还未发育起来的思维无法真正明白大人的意思。
幼儿认知理论的奠基人皮尔吉特(Jean Jacques Piaget 1896-1980)最先发现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思维差异。本来他在著名的Binet实验室和Simon博士(第一份IQ问卷的设计者)一道工作,后来他对孩子们在回答问卷时的错误答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注意到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倾向于给出相似的“错误”答案。
于是他重新设计一种对话式的科研方法,以观察孩子天然的、未被干扰的思维过程。大人根据孩子的回答调整自己的下一个提问,顺着孩子的思路把对话深入下去。他还长期观察记录自家的孩子,终其一生研究人的智力发展过程。
他提出人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 感官驱动期(Sensorimotor stage约0~2岁),预执行期(Preoperational stage约2~6或7岁),具象执行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约6~12岁),正式执行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约12岁~成年)。越是年幼思维的局限性越大,越难理解抽象的事物或规律。所以和小孩子交流时要尽量把语言“翻译”成他们的年龄段能理解的可触可感的具体概念。
皮氏理论在西方心理学和教育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人们开始更关注儿童是怎样学习的,而过去则是过分注重孩子学到了什么。
皮氏的认知发展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现代儿童观形成的核心之一。他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事实告诉成年人,儿童就是儿童,不是缩小的大人。儿童的小脑瓜运转的方式和大人不一样。必须尊重这种差异,迁就儿童的理解力水平,才能有效沟通,顺利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