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采购求大求新互相攀比 政府浪费印证公地悲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1:55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方虹 据财政部“政府采购中心”统计,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IT产品采购金额达30亿元,比2003年的7亿元增长了300%以上。另据了解,2004年政府采购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但因大材小用造成的浪费就占了近一半,加重了财政负担(《市场报》9月5日)。
政府的浪费现象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但是“千亿政府采购一半打水漂”的新闻仍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政府的浪费恰恰印证了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曾在1968年提出来的。它假设有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如果每个人从一己私利出发,就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因为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这样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 从“公地悲剧”看政府的浪费,也是如此。目前,不少政府机关采购办公用品时往往求大求新,甚至互相攀比。为什么?因为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痛。于是,当被大多数中国人淘汰的386、486,在美国的家庭、企业乃至政府还在大量使用的时候,我们的一些单位已经给所有的办公人员都配备了P4、80G、512M的计算机,而这些近万元的电脑大部分只用来打字。像这种用高射炮打蚊子的情况在机关里普遍存在。 “公地悲剧”的最大“悲剧”还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而是放纵人们去浪费。人人都知道节约是美德,可是谁也不愿委屈自己。就像那些放牧人一样,你不进入别人就会进入,政府机关的人们怀有同样的心理。厉行节约,严防跑冒滴漏,不但没有奖励,反而落个小家子气的名声。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花白不花的奢侈习惯。换句话说,现在的财政体制不但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环境,反而形成了“放纵乃至鼓励浪费”的逆向激励。 “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产权主体虚位和责任主体虚位。产权主体虚位,就会出现“有人上树摘果,无人浇水施肥”的局面;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对于政府机关来说,主要是责任主体虚位。我国政府机构办公浪费现象极为突出,如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可是没有谁为这样的浪费负责。 因此,为了避免包括政府采购在内的各种浪费,就要明确责任主体,设计一套硬性的约束机制,强化对政府花钱的监督,加大对浪费的惩罚力度;同时建立利益约束机制,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公务员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制度的“诱导”功能,促使勤俭节约成为公务员的自觉行为。总之,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政府机关必须发挥表率作用。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