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北美特约撰稿人 田野
《华盛顿邮报》记者霍华德-施奈德日前撰文,认为虽然美国在贸易争端裁决中获胜次数占有绝对优势,但美国企业从中获得的利益则是“十分有限”。
就以美国起诉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一案为例,美业内人士称,虽然美国最终获得诉讼胜利,但在关税保护下的中国发动机、传动器制造业已经步入正轨,因此从长远来看,也并没有对美国汽车零件进入中国市场起到太大帮助。
另一个例子则是美国电影业在中国的扩张——虽然美国大片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俗,但广电总局却仍然控制了进口影片的数量限制和上映当期。文章援引美国电影协会格雷格-弗雷泽尔的话,称最近中国将20部进口片的限制放宽为34部并非“革命性”的改变。票房的分成(从13%升至25%)也远远达不到50%的“国际惯例”。
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美国起诉中国的14个案件中,美国赢了11次,但法庭上的胜利却只是一场战斗的开始——败诉方如何作出调整,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焦点,而这个过程则可能十分漫长。比如“中国歧视美国信用卡公司”一案,虽然美国胜诉,但施奈德认为,上诉过程和之后的谈判将为中国银联继续巩固市场地位提供时间保证。
就此,施奈德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具有进攻性”的竞争者,而本该保持中立的世贸组织[微博](WTO[微博])对美国确一向十分“吝啬”。“美国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显示出了WTO的“局限性”,施奈德写道。“WTO并不是美国撬开中国市场的利器。”
诚然,WTO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加之贸易多极化的深刻变革,自然不如19世纪末欧洲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来得得心应手。
不过再大吐“苦水”也罢,没有美国企业会忽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通用电器的副总裁约翰-赖斯对《邮报》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公司必须弄懂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的格瑞-赫夫保也认为,WTO只能促使中国作出小的政策调整,而无法造成“系统性”的改革。
即便如此,奥巴马政府始终相信,在日内瓦不停得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针对中国的诉讼,会使中国决策者在制定贸易政策时有所回避。“如果他们(中国和其他国家)不遵守入世承诺,那我们一定抗争到底,必要时也会提起诉讼,”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法律顾问提摩西-瑞夫对《邮报》说。瑞夫手下有3名汉语流利的律师,而贸易办公室的首席中国贸易律师也为华裔。
施奈德称,作为回应,中国前往譬如乔治城大学国际经济法学院的年轻律师越来越多,参加世界贸易论坛和会议也越来越积极。“中国人不喜欢打官司,”上海对外外贸学院的高永福对《邮报》说。不过中国意识到WTO是“争取经济制高点”的重要一环。
点评: 从春晚小品里“加入WTO后汽车都是白菜价”的台词,到大学宿舍里“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现特推出办卡优惠”的推销,再到新闻里“中国向WTO大规模起诉美国反补贴措施”的标题,中国人对世贸规则的认识正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意味着通过世贸组织来单边操纵国际贸易的意识形态正逐渐失效。
(本文作者介绍: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