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直播:新加坡式交管

2012年06月05日 11:47  作者:张圆  (0)+1

  文/新浪财经新加坡特约观察员张圆

  在新加坡,买车,意味着你必须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且不说高昂的进口税,首先,你得获得政府颁发的拥车证,即车辆的“身份证”。而类似于奇瑞这种中小型轿车的拥车证最新价格是5万8千新币(约29万人民币)。高价拥车的背后,又有着一个高效交通的奇迹:一个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小国容纳了近500万人口。

  首席“治堵法宝”拥车证

  一辆奇瑞QQ,在新加坡的售价40多万人民币,是中国售价的8倍。这40多万人民币包括含税后车本身的价格(3万新币左右,即约15万人民币),再加上高昂的“拥车证”(5.8万新币,29万人民币)。相关报道称去年上半年,奇瑞在新的销售量仅为21台。

  作为经济型轿车,国产骄傲奇瑞在中国已打入城市经济型车辆消费的主流。3万人民币左右的售价,让许多刚刚步入小康的家庭能轻松拥有私家车。但在新加坡,买车,意味着你必须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且不说高昂的进口税,首先,你得获得政府颁发的拥车证,即车辆的“身份证”。而类似于奇瑞这种中小型轿车的拥车证最新价格是5万8千新币(约29万人民币)。

  新加坡汽车商公会(Motor Traders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近日预言:拥车证成价还将推高。

  高价拥车的背后,又有着一个高效交通的奇迹:一个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小国容纳了近500万人口(400万公民与永久居民,100万外劳),而市区车流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8公里。远高于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

  直观地来说,在北京打车,高峰期一小时的路程需要两小时完成。一倍的时间卡在车龙里,在上班高峰期乘地铁是不需要走进车内的:直接被后面的人流“冲”进来。但在新加坡,这种拥堵并不是如此明显,高峰期的地铁在到达计时牌上只显示比平时晚上几分钟,人们安静地在每个入口前等候。

  “首席治堵法宝”---拥车证让新加坡人不为交通拥堵而骂娘,但也因拥车高昂有所怨言。政府根据每年淘汰车辆的数量和道路建设情况确定拥车证数量,每个月会有一定数量分两次供购车者投标,过程公开透明,且只有十年有效期,十年后需要根据市价再购买拥车证。

  拥车费用高昂与拥车期限较短导致了车在新加坡,从来都不是“经济”的东西。

  “一直想买车,但最近的拥车证费用实在太高了。再等等吧。”做房产中介的朋友王明在购车问题上很犹豫,工作需要带客户看房,有车代步在天气炎热的新加坡显然更加方便。“没车,只能劝客户改公共交通。”王明希望在低点买入。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减弱了新加坡人的购车欲,某次拥车证的成交价破历史新低,只有两新元(十元人民币)。但当经济复苏,人们对车需求猛增时,拥车证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个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私车数量,缓解了交通压力。

  新加坡的这一做法也曾被上海、北京间接借鉴。上海曾推出高价车牌、北京也用抽签来决定有限车牌数的拥有权。但这些举措在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中国显然不奏效:很多上海人在外地上牌,除了指定时段不能进高速以外,其他时间基本无影响,反而增加了车流量。北京的抽签法虽然让车牌无特权,减少了不公,但却一定程度上火了黑市的生意。

  “经济型”公共交通关键词:高效

  与昂贵的拥车费用相较,新加坡的城市交通规划十分科学严谨。这让公共交通成了“经济型”的代名词。“公共交通其实挺方便,等有钱了买车也不迟。”王明说。

  而在国内,“经济型”一直是国产汽车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好开、节能、便宜,让更多的人拥有车。以这个理想充当号角,正如奇瑞QQ的广告词:“梦想,触手可及”,奇瑞创造了7年80万的销售神话,独占微轿车鳌头。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人的心态:因为有了“经济型”轿车,有房有车便成为一个基本的生活指标。

  与此同时,偏“经济型”的国产汽车品牌也逐年蓬勃。

  但是,公共交通如果不够发达,再便宜,梦想,恐怕也只能堵在路上。

  由此,新加坡政府竭力经营的“经济型”公共交通的优势就凸显了:四通八达,方便而廉价。作为公共交通主干,东西线、南北线、环线、东北线四条地铁(MRT)贯穿了整个小岛,沿线各路公交车也能抵达各区角落。类似Puggol(榜鹅)、Sengkang(盛港)偏远的新区,也有环区的轻轨线(LRT)方便民众抵达主干线。且车厢内均有空调,避开了赤道常年高温。

  使用公共交通还享受政府补贴,根据路程,2、3新币之内就可搞定了。而且,如果你在20分钟内连续使用公共交通,比如地铁换乘公交,后一个交通费只需要几分钱。

  所以,在购车压力大时,很多新加坡人自然会优先选择政府极力提倡的公共交通。

  但是,如果你选择用私家车出行,就没那么“经济型”了。这不得不说到大名鼎鼎的ERP(Electronic Road Pricing System),即电子道路收费系统。该系统针对除公交以外的车辆,根据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确定闹市区路段的收费金额。费用每次在4新币以内。车流量大时收费高,车流量小时收费低。ERP有效分配了道路使用量,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个“吞金器”也让政府收了不少“买路费”。2007年ERP的收费额为1.6亿新元(约8亿人民币)。近年系统更新,费用增加不少,难怪新加坡私车主都将ERP戏称为“Every Road Pay”(路路皆收费)。

  说到公共交通,有件小事反应了小国交通在规划上的高效周全。“经济型”并不只是便宜,还意味着高效。

  前几日,我与友人约见,乘坐东北线地铁到约定地点。不想地铁总是停滞不前,站内广播告知大家前方站点需要维修,暂不能通车,需要下午两点后才能开通,敬告大家不要在之前前往该站。广播连续不断,车门开后,工作人员已经到达各个入口,疏散地铁内的群众,告之大家已经在出口处安排了Shutter Bus(免费大巴),安排大家改乘前往要到达的站点。前前后后不过二十几分钟。突发事件出现,反应敏捷迅速,政府对公共交通的管理算十分精细了。讲求高效与务实的小国勤勉之风也体现于此。

  当然,近年MRT也发生了几次大瘫痪,民众怨言不断,总裁苏碧华被网民臭个半死,叫她引咎辞职,但这位曾经服务9年,带领SMRT集团迎来可观增长的女人却并未半途离开战场:“在具体问题还未解决之前,不会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把所有一切摆平。”

  这些小事也常让在新的外国人觉得新加坡人被政府“宠坏”了,没有“容忍度”,但正是这种“品质”训练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

  所以,有时候,在一个地方混,不一定有车就方便。反之亦然。那么,面对高价拥车证,民众怨是怨,但也看到了相关部门的作为,声音也没有那么大了。

  一部私家车,并非日常生活的刚需,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足以满足日常生活。与别的国家相比,新加坡的私家车相当于奢侈品。所以在新加坡,没有“经济型轿车”的概念,既然付出了高价拥车费,性能更加优越的车自然成为首选。在公共交通发达,拥车证价格又居高不下,甚至看涨的现今,作为经济型领头羊的奇瑞,也只能等待新的转机了。

  (本文作者介绍:阴差阳错来到新加坡工作并常驻于此,体验香蕉式华人世界。)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