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中石化整合旗下公司 > 正文
 

中石化下一步整合将在与机构艰难博弈中展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08:46 中国证券报

  银河证券 肖汉平

  随着中原油气(资讯 行情 论坛)(000956)、扬子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000866)、石油大明(资讯 行情 论坛)(000406)和齐鲁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600002)于4月20日和21日相继发布终止上市的公告,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600028)对旗下首批公司的整合宣告成功。市场更加关注中石化对上海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等旗下剩余五家上市公司的整合,并
期望像投资首批公司一样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由于众多机构已经将余下五家公司股价炒得很高,中石化整合的外部环境已跟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下一步整合将在与机构的艰难博弈中展开。

  “整合下市”行情

  2005年10月31日,中石油宣布了对旗下三家上市公司———辽河油田(资讯 行情 论坛)、锦州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以及吉林化工(资讯 行情 论坛)进行整合下市的计划,并在随后公布三只股票的要约收购价格,对A股的收购价格溢价幅度分别达到19%、10和7%。中石油要约收购三家上市公司,引发市场对中石化旗下上市公司要约收购预期,中石化旗下子公司股价在“整合下市”题材吸引下,出现第一轮上涨行情。

  2006年2月8日,中石化系上市公司齐鲁石化、石油大明、扬子石化、中原油气4家公司停牌。2月15日中石化召开董事会,宣布溢价134亿元人民币收购旗下四家子公司。此时齐鲁石化、扬子石化、中原油气和石油大明四公司股价已经积累巨大涨幅,但中石化给出的要约收购价格仍分别溢价24.4%、26.2%、13.2%和16.9%,溢价比例远远高于市场预期。这更加激发市场对上市公司“整合下市”收益的预期,并且引发中石化旗下公司股票的又一轮上涨。

  中石化完成对首批四家公司的“整合下市”后,关于其对旗下剩余上市公司的整合方式、整合价格和时机,市场也存在各种分析和预测。而这些分析和预测,对中石化旗下剩余公司的股价走势也产生重要影响,上海石化等公司股价进一步上涨。

  与机构对弈中继续整合

  关于中石化对旗下上市公司整合的时间问题,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由于中石化上市公司整合与

股权分置改革存在密切联系,如果中国股票市场要在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而中石化按照国资委“先整合,再股改”的要求,中石化子公司整合应该在年内完成。

  在经历近半年的“整合下市”浪潮之后,中石化余下子公司股票价格均已大幅度上涨,投资者和中石化都将面临新的抉择。

  对于中石化来说,在目前股价水平下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接受目前股票水平,并支付能够让投资者愿意出售手中股票的溢价;第二种是在目前股价水平上,支付较少的溢价,向投资者发出收购要约;第三种是延后要约收购,等待股价回落,再进行整合;第四种是在中石化自身股票处于高位情况下,采用股票支付加现金支付方式进行整合。

  在第一种情况下,中石化将需要支付高昂的收购成本,而支付成本过高将损害中石化的价值,显然对中石化的股东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支付溢价过低,投资者不一定能够接受,收购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如果采取第三种选择,要约收购时间需要延迟半年以上,或许投资者由于机会成本考虑,选择退出博弈,中石化可以以相对低的价格实施要约收购。如果采取第四种方式,需要有足够的因素刺激中石化股票上涨,如重大油气田发现、

成品油价格与市场接轨等事件,这样中石化可以通过支付股票方式对子公司进行整合。

  从中石化角度看,第三、四种选择是相对合理的选择。在纯粹市场化操作情况下,中石化有可能在后两种方式中进行选择。

  对于投资者来说,同样面临不同的选择,其一是获利了结,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其二是继续持有股票等待中石化“整合”,获取“整合下市”的溢价收益。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在子公司股价出现如此巨大涨幅之下,无论中石化采用何种方式整合旗下子公司,投资者恐怕都难以再获得太大的整合溢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