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6年国际油价走向何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1:29 《中国投资》

  2005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并不断创出新高。随着全球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原油供给增加,2006年全球原油市场将较2005年宽松。如果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2006年油价在经过1~2个季度的高位震荡之后,将逐渐回落至合理的价格水平,预期全年油价水平在50美元/桶上下。

  ○ 肖汉平

  2005年国际原油价格四部曲

  从2005年1月开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超常增长,不断创出新高,到2005年8月底,受美国墨西哥湾“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油价更是快速突破70美元/桶。此后,虽然在国际能源组织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国家动用战略储备石油资源,使得国际油价出现回落, 但2005年10月份国际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仍然处于60美元以上的高位,到2005年12月国际油价才回落到60美元/桶以下,最低达55美元/桶。

  具体地说,2005年国际市场油价走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4月下旬的上升阶段;第二阶段:4月下旬~5月下旬的下降阶段;第三阶段:5月下旬~8月底的上升阶段;第四阶段:9月初至目前的下降阶段。

  在第一阶段,强劲需求增长预期和剩余生产能力不足是本阶段国际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在第二阶段,出现原油供给大于需求,加之国际市场原油需求进入传统的淡季,国际油价出现回落;第三阶段,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冲击下,出现“超级飚涨”,一举突破70美元/桶;第四阶段,战略石油储备投入市场和北半球冬季偏暖,国际油价从高位快速回落。

  综上所述,2005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是在一系列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大量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进入原油期货市场,对国际油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影响2006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因素分析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究竟走向何处,显然存在明显的分歧。在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诸多因素中,全球经济增长、原油开发投资和生产能力、OPEC因素、货币因素和石油库存是最基本和经常性影响因素;地缘政治、恐怖活动、天气因素对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往往通过对基本因素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投机因素则是利用影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基本面和非基本面因素的长期或短期变化来影响原油价格,并经常导致国际油价严重脱离基本面因素决定的合理价格。

  全球主要原油进口国经济增长将减速

  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秋季报告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虽然仍然维持4.3%的预测,但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测进行了下调,对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则从4.4%下调0.1个百分点。

  从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数据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高的速度,世界银行最近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显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3.2%。从国别预测看,2006年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总体与2005年持平,但发展中国家2006年经济增长较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我们预期大部分原油进口国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尤其是一些石油进口依存度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正好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耗较高,因此,即使全球经济总体增长仍然与2005年基本持平,但进口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将使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原油需求增长的减缓有利于全球原油市场供求平衡和OPEC剩余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更好地调控国际市场原油价格。

  OPEC剩余生产能力在2006年可望提高。

  在全球原油供给中,OPEC组织通过调整成员国的生产配额,经常扮演着国际原油供给调节器的角色。但OPEC在最近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中,其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原因在于:一是OPEC国家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下降;二是大量的投机资金涌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套利,油价走势摆脱了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关系的束缚。

  根据OPEC预测,2006年原油需求是8500万桶/日,比2005年增加151万桶/日。如果不出现重大供给意外事件,现有生产能力足够满足2006年全球原油需求,而且在下半年原油生产能力还会有所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尽管2005年原油生产对生产能力不足进行大肆炒作,但2005年全球市场原油供求基本上保持平衡,而且随着新的生产能力在2006年第二季度之后逐渐投入开采,国际市场原油供给将明显增加,而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原油需求增长也将减慢,因此,2006年全球原油供给不会存在问题。

  投机活动仍值得关注,但其对油价下跌的可能性影响将大于上涨影响。

  投机资金是目前全球原油和商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全球原油和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和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部分人认为:国际原油市场投机活动在近两年的国际油价上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高盛石油生产策略分析师麦克·罗斯曼估计,目前每桶60美元油价中,大约有1/3是由投机造成的,即每桶原油有18~20美元的溢价由投机因素造成。

  目前全球有大约7000个对冲基金活跃在石油期货市场,其交易相当于总交易量的60%,它们控制的资金大约有1万亿美元。这不仅使它们能够在石油市场呼风唤雨,而且能够成为石油市场的指挥棒。

  目前进入国际原油市场的资金不仅来自追求暴利的私募性质的对冲基金,大量的

股票基金由于能源成本上升、制造业公司利润受到影响,而转入石油期货市场以对冲在其它市场的风险。此外,养老基金也通过投资原油证券化工具进入原油市场。大量资金涌入原油期货和衍生产品市场无疑对油价上涨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则认为:对冲基金不应该对油价上涨负责,相反,油价上涨是由于供给紧张造成。满足潜在需求和供给的中断以及剩余生产能力和库存的缺乏,在强劲的需求环境下是油价上涨的主要力量。

  我们认为: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事实上,投机资金在2005年利用剩余原油生产能力下降和飓风因素,大肆推高国际市场油价;预期投机资金在第四季度仍然有可能继续做多油价。但随着国际市场原油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和原油供给的增加,预计2006年投机活动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方向将发生变化,其对油价下跌的可能性影响将大于上涨的影响。

  中东地区“恐怖活动”和产油国“政局动荡”

  恐怖活动频繁发生及对石油生产设施的可能破坏引起全球市场对能否保证原油供给的担忧,从而有可能在国际市场油价中形成所谓的“恐怖溢价”,并通过投机活动而进一步放大。

  石油生产国的政治局势是影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国际石油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主要有:中东地区的伊拉克和伊朗,非洲的尼日利亚,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

  货币性因素

  预期2006年美元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可能成为油价下跌的重要因素。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2005年第三季度国际市场高油价的罪魁祸首,第四季度仍然有可能对国际市场油价维持有影响。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美国东部地区可能比往年温暖。交易者担心这将使取暖油需求下降,促使投资机构大规模抛售原油期货,加剧原油价格下跌。

  综上所述,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需求因素拉动油价上涨的作用弱化,非基本面因素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关键驱动因素。

  未来国际市场油价走势预测

  2005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2004年底的高油价基础上,进一步上涨。到2005年8月份国际市场油价创造出本轮上涨行情的新高。

  1.国际机构对2006年油价走势预测。自2002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经历了近三年的高油价位,并在2005年8月WTI油价创70美元/桶的新高。由于油价的持续上涨,并且已经达到人们的心理极限,因此,2005年第四季度及2006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水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关注,大部分机构预测2006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在60美元/桶附近。

  2.国际市场油价将在2006年逐渐回落至合理水平。在经历2002~2005年持续三年的油价上涨之后,2006年国际市场油价将由于以下因素会逐渐回落至合理水平:

  由于2005年高油价的影响,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原油需求增长减速;

  非OPEC新的原油生产能力在2006年第二季度之后陆续投入生产,剩余生产能力将增加,因此,总体上看2006年国际原油市场原油供求环境相对宽松;

  由于国际原油供求环境变化,原油期货市场投机因素将减弱,投机活动形成原油价格溢价将逐渐减少;

  2006年美元

汇率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存在升值的可能性,油价的美元因素将发生反向变化;

  伊拉克局势将趋于缓和,经济重建的压力,使伊拉克有可能加快原油生产,原油出口有望增长;

  由于各国对石油设施的安全保护强化,由恐怖活动产生的原油价格溢价也将减少。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预测2006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将逐季度回落,上半年布伦特油价有可能在55美元上下波动,下半年布伦特油价有可能继续回落到50美元/桶,甚至低于50美元。2006年全年布伦特国际原油价格应该在50美元/桶。

  (作者:中国银河证券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分析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