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苏培科:警惕中报业绩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5日 09:25 中国经济时报

  苏培科

  在此次加息和下调利息税税率的“双利空”下,中国股市不但没有出现大多数人所预料的“黑色星期一”走势,反而沪市大盘在本周一以大涨154.51点报收,彻底打消了投资者对“利空”的恐惧心理。周二沪市大盘又再次冲锋4300点,最后无功而返。但这一突如其来的涨势,让很多此前被套的投资者喜出望外,可是对于上涨原因则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

  于是,他们就以“利空出尽是利好”来模糊解释。但是,如此模糊的理解和定义既不利于把握行情也不利于判断当前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带动此次股市的强劲反弹?

  从最近的市场热门股和热门板块来看,那些对中报业绩做出预增和出了中报的个股都出现了“股价反应”,那些业绩增长空间较大的金融股和地产股自然就成了市场追捧的香饽饽。对此,一些先知先觉、有价值判断能力的机构们提前建好了仓,然后利用各种投资策略报告造势,最后再利用中报业绩浪顺势拉抬,从而让目前股市逆“利空”而上扬。

  据天相投资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总共有7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7年中期报告,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19%。加权每股收益为0.1836元,同比增长55.56%;净资产收益率为6.78%,同比增长52.55%。其中90.91%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84.42%的上市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比实现增长。77家上市公司创造净利润高达54.02亿元,具有可比性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83.92%,实现投资收益合计13.12亿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16.74%,业绩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金融业。其平均增幅50%左右,远远超过我国上半年GDP增长10.9%的增速,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难道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真的在大幅提升?

  从500多家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情形来看,预增幅度平均都超过了50%,但是主营业务大增的企业数量和比例并不太多,而大部分增长则是来自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大小非”减持、资产价格升值,以及利用会计手段、财务手段、重组手段等“制造”出来的利润,其持续性显然不容乐观。因此,我们要对这个“高增长”进行重新认识,避免被业绩浪所蒙蔽。

  首先,要认清当前的“高增长”方向,避免金融、地产等蓝筹股被过度投机,防止垃圾股再次兴风作浪。

  从上半年金融股预增的情形来看,以券商为代表的中信证券上半年预增5.5倍、以保险为代表的中国平安预增100%以上、以银行为代表的深发展预增125%-145%、以持股券商股权为代表的吉林敖东预增300%-400%,这几类金融属性的企业增幅远远超过了50%的平均增长幅度,也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但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增速大部分来自新会计准则,很多企业的实际主营业务收入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吉林敖东就是最好的“高增长”例子,虽然业绩增幅巨大,但主业并未出现大幅增长,主要利润都是来自投资广发证券的投资收益。此轮中报业绩大幅增长,必然会刺激相关个股的活跃,尤其是持股券商概念的股票,业绩浪也可能会围绕他们展开,但是希望投资者别太过度追捧,防止被套。因为,券商行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一旦市场低迷、投资信心萎靡、成交量萎缩,券商收入必定会出现大幅下降,由于国内券商赢利模式单一,自然会随外界环境变坏而受重挫,持股券商概念的个股也会受到影响,这些股票的业绩也自然会出现下滑。

  记得2001年6月底开始的那轮熊市,最后死伤了无数券商,如果不是政府出手拯救,估计中国证券市场死亡薄上的券商名单会更多。现在虽然券商得到了行业性洗礼和整合,但是赢利模式单一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依靠经纪业务、靠天吃饭等尴尬局面还未摆脱,因此,在追逐这些概念股时切勿盲目。

  同时,在蓝筹股上涨时一定要与没有业绩支撑的垃圾股保持距离,别再继续借题发挥和疯狂炒作,防止再次酝酿股市的结构性泡沫。

  其次,今年中报业绩预增幅度大多都以倍数来计,在中国股市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但是不具持续性。

  几乎所有的专业机构分析都认为,今年1、2季度公司业绩的增长率是前后两年内的峰值水平。因此,对于将来行情的估值不能简单的以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来做依据。虽然今年中报业绩的增长是规模性的,但相应的行情表现将可能是局部性的,甚至是独立性的。对此,有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对此类“高增长”股票切勿想入非非,因为那种依靠财务追溯、资产套现、财政补贴、减持“大小非”等产生的业绩一次性高增长只是一个短期题材,不能作为价值投资的依据,此类业绩“暴发户”不能享受到主营增长类公司的估值溢价。所以,对于此类股票,投资者一定理性对待、合理估价。

  第三,上市公司业绩大增并非是存量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升级,而是资产价格的升值和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在大幅升值,但随着股市的波动,这种“高增长”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出现大幅增长,如果是来自上市公司质量整体提升和主营业务增长,对股市、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来说都是好事,但目前显然不是如此。如果仅依靠投资收益和土地价格上涨、新会计准则等“手段”来实施“高增长”,投资者一定要警惕。

  因为,很多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都曾出现过如此畸形的“高增长”景象,也正是因为这些快速的“高增长”将国家经济和国民财富带向了深渊。日本金融泡沫破灭前夕,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过半后才缓缓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近50%。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了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和金融资产投机机构放贷也酿下了苦果,很多曾在国际上领先的日本金融机构几乎在一夜间消失。金融资产泡沫的破灭,使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随后的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持久、痛苦的萧条。

  前段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提醒我国金融市场要吸取各国历史教训,要注意防范金融资产价格增长过快带来的风险。虽然目前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防范金融资产被爆炒和

房价过快上涨实有必要,避免我国经济大起大落和走不必要的弯路。

  所以,对于此轮中国股市展开的中报业绩浪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对违规资金、企业大规模的委托

理财、股权投资和操纵股价等违规行为严惩不贷,避免“业绩浪”引发水患。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