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良好的制度环境提高股市竞争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7日 10:3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6月,沪深两市只有3只新股发行,与5月份持平。5月份IPO不仅数量少,而且融资总额也只有9.86亿元;6月份融资规模较大,为156.05亿元,但IPO数量仍然很少,这两个月的情况似乎表明,新股上市的步伐在放缓。 而5月前期的股市行情非常好,上证指数从5月8日的3951点涨到5月29日的4335点;6月股市出现震荡,但新股发行的情况仍然比较好,网上中签率较低,证明市场上资金充足。这些都表明,5月和6月正是进行IPO融资的大好时机,为什么却出现IPO数量减少的反常情况呢?尤其是5月IPO数量少、且融资总额小。 曾经有分析认为,因为5月股指上涨太快,为了抑制股市投机行为,放慢了 新股发行的节奏。但是,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适当措施应该是增加资产的供给,减少新股发行会使资金集中在存量股份,造成股指更快上涨。5月前期的大涨行情,应该说与新股发行次数少、冻结资金数额少有一定关系。不过,据相关报道,国资委正酝酿出台一系列减持规定,国有股减持办法或本月出台。如果说5月IPO数量减少是由于相关调控,那也是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入手。实际上,发审委的要求确实在变得更加严格。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间,发审委审核公司共218家次(包括首发、增发、可转债),通过率达86.38%。而在4月,审核通过率降到了64%。当月原计划审核16家公司的申请,其中14家是IPO,但有2家的申请被取消,5家被否决。如果只算IPO(14家通过7家),那成功率只有50%,没有真实的盈利状况,蒙混过关是不太可能了。这也反映出,5月申请上市的优质公司数量有所减少。那么,为什么那些优质的公司不提出上市申请呢? 大盘蓝筹多数已在境外上市,其中一些的回归意愿目前来看并不十分强烈。很多中小企业在积极争取IPO融资,但它们也将目光放到了别处,特别是一些网络公司和 房地产企业,一门心思要去美国和香港,没有考虑将内地A股作为首选。5月和6月IPO数量的减少,折射出内地股市遭遇了境外股市的竞争。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的盈利状况有目共睹,美国和香港的交易所当然希望优秀的中国企业前去融资,对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在国内筹备办事处,而香港联合交易所更是将推介活动扩展到内地的二线城市。面对美国和香港股市的竞争,内地股市有一些优势,比如本土化、更低的成本、A股市盈率高等。但这些优势看来还不足够对企业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们被内地股市的一些问题所抵消,包括再融资受限制较多、对管理层的激励不够等。此外,内地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上市,那些得不到当地地方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在申请时就会处于劣势。 从目前的情况看,7月IPO的数量和规模或将较大,扭转前两个月的颓势,因为已经有多家公司的IPO申请得到了批准;而下半年H股和红筹股可能相继归来。这是因为相关监管部门的努力,加紧IPO审核,鼓励H股和红筹股回归,并为之创造条件。如果我们需要从5月和6月IPO数量下降中吸取某些警示,那么将是:中国股市面对全球竞争,亟须提高自身竞争力。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内地股市具备了良性的基础,对资金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这是近年来扩容的重要原因,而这也将是股市未来发展的动力。未来,相信监管部门也会以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在审批程序和股权激励方面作出相关创新,使得中国股市良性发展,推动中国股市的国际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