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让经济增长的好处为更多人分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0:1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年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超过GDP和人均GDP。这些漂亮的数据没有激起一片叫好声,反而引来很多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大多数普通职工实际收入的增长。在平均工资快速增长而多数人工资增长缓慢的背后,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增长的工资主要是流向了垄断行业和管理层,而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收入仍然比较低,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更趋严重。

  因为个体的经历和感受存在差异,人们可能将某些个案的情况夸大,因此,当涉及总额和平均等整体情况,依据部分事实和感性认识做出的判断并不可靠,还是让我们用数据说话,以掌握更全面的情况,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通过对职工工资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这几年职工平均工资的高增长,是由国有单位带动的。职工工资的统计范围,不是全体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都没有纳入,其统计对象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等)三类,其中国有单位的就业人数最多,工资总额也最高,就2005年的情况看,要占到60%左右,因此国有单位工资的变动对职工平均工资的影响最大。从1999年起,国有单位职工实际工资的年增长率就一直在10%以上,最高时达到16%,它的高增长决定了职工平均工资的高增长。

  但国有单位工资的增长并不能带动全社会工资和收入水平的增长。如果劳动力的流动是市场化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应该趋向一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国有单位的工资增长远远快于其他部门,1998年,国有单位平均工资的增幅比其他单位高出8.4个百分点,2001年之后又连续高出3-7个百分点,在2003年成为平均工资最高的经济类型,并且还在继续拉大与其他部门的工资差距。这说明,国有单位与其他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很不充分,人员不能顺利地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转换工作,因此不能拉平他们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就是说,国有单位的职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内部人”垄断,外来者难以与之竞争,这在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尤其明显。

  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但不一定是因为垄断,可能是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性。从1990年到2005年,工资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收入比由1.76∶1扩大至4.88∶1。目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金融业次之,但在这些行业,没有行政垄断优势的其他单位平均工资要高于国有单位,这说明,行政垄断应该不是造成这些行业工资高的原因,而是行业本身的高要求导致其从业人员收入较高。

  这几年,工资差距在扩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职位的分化,一些行业和职位面对的压力大,需要高工资吸引人才;一是国有单位职位的垄断,妨碍人才的充分流动。前一个方面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也是社会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具有一定的正面功能,它确实造成了社会分化,这可以通过社会收入的二次分配加以缓和,税制要做出相应的改革,流转税的比重应下降,这样可以降低商品价格,减轻较低收入人群的负担,而所得税的比重提高,减少收入差距。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现在就应该逐步推进。而打破国有单位职位的垄断,是眼下更为迫切的任务,防止国有单位人员聘用的“内部化”,降低进入国有单位的“身份门槛”,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竞争国有单位的高工资职位,可以使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平衡全社会工资和收入差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