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用公司债券吸收居民存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11:4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需“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重要措施。

  证监会于近期发布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公司债的发行标准、流程和管理规则等作出规定。这意味着,对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司债的推进,将为发展直接金融、缓解流动性过剩做出贡献。

  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4.63%,比上年末减少2.19个百分点,原因是居民存款减少,流入股市。但流入股市的存款主要是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却没有直接转化成可供企业利用的资金,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股市获得资金, 5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52%,增速还略有上升,导致货币供应量也维持较高增速,流动性过快增长的形势没有根本改观。这说明,居民有意愿改变资金的投向,但企业缺乏直接利用居民资金的工具,因此,当务之急是发展直接融资工具,主要是让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

  

股票发行还有待完善,但相比之下,债券市场更加落后,公司债更是资本市场的短板。目前的债券市场,以国债和企业债为主,公司债基本上就是空白。企业债的发行主体限于政府所属机构、国有企业等,而且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政府部门的审批项目,因此融资规模一直都比较小,还不如国债。公司债要突破这些限制,使更多的企业能够便捷地募集资金,用于更广泛的用途,这样债券才有可能成为与贷款、股权等量齐观的融资工具。

  企业债的发展先于公司债,是因为企业债便于控制发行规模和风险。企业债的发行主体和用途都有限制,需要先确定发行规模并汇总,然后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在风险控制方面,企业债中包含了政府信用,而且一般由银行做连带责任担保,信用级别比较高,偿付风险较低。公司债的发行规则更为宽松,在发行规模和风险的控制方面不如企业债,因而没有被大力推动。决策层重点考虑发行规模和风险,是因为债券市场的资金总量有限,而企业的资质和信用参差不齐,可能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因此,公司债的发展能否取得突破,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现在流动性充足,债市的资金总量应该可以得到保证。以前股市和债市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股市行情好的时候,资金从债市流入股市。目前就是这样,在股市指数上涨的同时,国债和企业债的发行却比较冷清。这种局面需要改变,公司债应该对居民存款形成吸引力,使银行存款转化为债券投资,而不是都流入股市。吸引力来自于较高的收益率,债券应该具有与股市相当的收益率。现在的债券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快根据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而变化,因此

竞争力不够强。根据《试点办法》,公司债的发行价格将由发行人与保荐人通过市场询价确定,这使公司债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定价,对居民存款的吸引力也就更强,资金总量的瓶颈有可能被突破。

  吸引力也来自于较低的风险,《试点办法》没有要求公司债一定要有担保,但在对债券持有人权益的保护上做了很多规定,比如公司应当为债券持有人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对公司的信用评级也有要求,在债券有效存续期间,资信评级机构每年至少公告一次跟踪评级报告,债券持有人能够及时地察觉风险。另外,新的《破产法》已经正式实施,对债权人的保护更为完善。

  这些条件使公司债的前景更为明朗,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个人投资债券、居民存款进入债市的渠道。企业资质和信用参差不齐,个人投资者难以及时、全面了解;而且,债券交易以银行间市场为主要平台,个人投资者不能直接参与,因此,个人投资者需要借助机构的力量,债券型基金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公司债并不在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范围之内,但随着公司债的全面展开,情况应该会改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