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用前瞻性眼光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 10:41 21世纪经济报道
用前瞻性眼光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 稳定农产品价格意义重大,不仅是对城镇居民的保障,也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时评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5月中旬以来,多个地方的猪肉价格涨至历史最高点,鸡蛋价格也大幅上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显示,4月“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7.6%,“蛋”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2%,是带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从目前的迹象看,5月肉和蛋的价格指数涨幅会比4月更大,可能使CPI出现更大的涨幅,超过3%的所谓“警戒线”,进而可能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 这几年来,食品价格变动很大,粮食、肉禽蛋、水产品、鲜菜、鲜果都经历过大涨,也有过下跌。除了“居住”,非食品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只是小涨小跌,因此食品价格成为带动CPI涨幅变化的主要因素。CPI几乎成为食品价格的“晴雨表”,而不能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量是否适当,以CPI衡量通胀形势,有可能是以偏概全。如果要使CPI成为央行使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依据,稳定食品价格是前提。 食品主要是农产品,非食品主要是工业品和服务。食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环节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从此次猪肉价格大涨中就能看出端倪。猪肉价格大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二是2005年和2006年猪肉价格曾经下跌,一些养殖户因此减少生猪饲养的数量,致使猪肉供应增长的速度放缓,不能跟上居民需求增长的步伐,等等。这些因素其实不只是出现在猪肉生产中,也是农业生产的普遍特征;也不只是今年才出现,而是周期性的反复,其根源在于农业生产的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量会因为不可控因素而波动;二是生产组织的规模小,不能有效地搜集和利用市场信息,也不能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 工业生产也遇到过原材料上涨的情况,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一度居高不下,但企业通过规模生产、优化采购、减少销售环节等手段降低成本,消化了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使工业消费品价格保持平稳。但农民大多是个体经济,他们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很弱,只能看着农产品涨价,需求增长趋缓,而自己的收益也随之下降。势单力薄的农户也不能预判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从而对生产进行调整,不能利用库存等手段,抓住最佳的市场时机。他们一般都是简单地跟随价格做出生产决定,价格高的时候增加生产,价格低的时候减少生产,这样就形成了“价格上涨—供应增加—价格下跌”的周期性循环。价格上涨经常是出现在农民减产的时候,而农民增产又与价格下降同时出现,使得农民在跌价时蒙受损失,但在涨价时却不能相应地增加收益。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并不必然给农民带来收益,相反,因为这意味着随后的大幅增产和跌价,实际上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最终影响农业生产。因此,稳定农产品价格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是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农业生产自然性和小规模的特点决定了它自身不能起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作用,那么,稳定农产品价格,既要改变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的状况,也要依靠政府补贴等外力的帮助。从1998年起,国家就以储备粮的形式稳定粮食价格,在粮食供应较多价格较低时,以保护价(或最低价)进行收购;而当粮价上涨时,政府抛售储备粮。但从2006年底出现粮食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看,储备粮并没有及时地发挥作用。而且,最低价收购也存在一些弊端,对粮食价格的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显然,我们还需要改善补贴农业和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方式,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或许是一种可行方式。此外,也要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