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反媒体和分析师之道而行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03:13 第一财经日报

  顾蔚

  肯尼迪总统的爸爸老肯尼迪曾经说过,如果擦鞋的小子也开始给热股建议的时候,卖出的时机就到了。

  成熟的投资者不爱听小道消息,试图从权威渠道获得信息。不过,根据三位美国金融教授在最近一期的《金融分析师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媒体热情地渲染报道,反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卖出信号。

  这三位教授搜集了从1983年到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杂志的549篇封面文章,来检验媒体报道对公司股价的影响。他们把文章分为正面、中立和负面三种,然后研究文章发表之前500天和之后500天公司股价的表现。

  这些文章中正面的占总数的64%,中立的文章占18%,而负面的文章只有18%。这倒是和

股票研究分析师们给出的买入、持有和卖出评级的比例相差不多。不是说坏消息更能够帮助卖报纸吗?为什么正面的报道大大超过负面的?可能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公司更容易配合采访,另外媒体也考虑到负面报道可能带来各种麻烦,甚至法律纠纷,因此报喜不报忧的情况更多一些。

  记者和分析师们一样,都喜欢重复已经发生的事情。公司在获得正面报道之前,股票平均大幅跑赢大市,而被负面报道的公司普遍跑输大市。这也不让人感到意外,要先知先觉毕竟不容易。一般人的倾向是认为已经发生的事情会按照惯性持续下去,这在行为金融学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追踪趋势”(chasing trends)。就是说投资者喜欢从过去的交易中总结规律,并试图用这个规律来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但事实上这么做往往不成功。

  这三位教授还发现,等到这些文章面世以后,股价的表现就倒了过来。文章发表后500天内,获得最负面报道的公司平均比大市表现要强12.4%,而媒体热捧的一些公司的股价比大市表现只强4.2%。这篇文章总结说,一家公司一旦登上杂志封面,它们之前或强或弱的极端表现随即走向终结。

  按照常理,媒体报道可以帮助提高知名度,让好的更好,糟的更糟。但媒体报道影响的以普通个人投资者为多。他们在好消息出来的时候买入,坏消息出来的时候卖出。而机构投资者则在利空出尽的时候买入,利好出尽的时候卖出。因此教授们建议投资者在负面报道出来以后就不要再做空了,因为这往往是股票即将触底反弹的一个信号。

  从这个调查还可以看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股票短期内对信息往往反应过度,而长期应该会调整到合理价位。另外,一个规律和现象一旦公之于众,也就开始失灵。比如原来常说的“1月效应”,即投资者因为税务的考虑,在12月卖股票并在1月买入,已经不常被人提起。还有“5月份卖股票后去休假,9月份再回来买股票”的理论也是一样。花旗数据显示这一规律在1990年开始到2003年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得超过大市的回报,但之后就不再管用了。

  现在中国已到了全民炒股的时刻,不仅仅是擦鞋的小朋友,媒体也大肆渲染不少一夜暴富的故事。这些报道吸引新的资金进入股市,推动市场再创新高,可以说是市场可能即将见顶的信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授们建议投资者在负面报道登上封面的时候停止做空,但并没有倡导投资人在正面报道出来以后抛售股票。因为之后这些公司的股价升幅虽然有所放慢,但上升趋势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作者为路透专栏撰稿人,联系信箱:Wei.Gu@reuters.com)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