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投资者谨防成券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08:40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每经评论员 融资融券是个老办法,也是成熟资本市场行之有效的一套经营战术。但这一经营术在成熟资本市场行之有效,在中国资本市场则属于火中取栗。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对风险与投机的喜欢程度与监管能力的低下,决定了融资融券很有可能再次成为一次注定难以成功的火中取栗的悲壮之举。
我们应该问一问,为什么这项1996年之前的合规业务会被取消?其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力,券商违规融资、挪用保证金资金等现象泛滥成灾,与国债回购等一起成为资本市场与券商的毒瘤。现在这一政策重新出台,是导致取消这一政策的那些因素已经不存在了,还是被长期的熊市与短暂的牛市暂时压抑住了?难道魔鬼躲于匣中尚未出笼,管理者就视而不见? 自从新证券法颁布以后,市场就在等待融资融券这只靴子的落地之声。既然法律已经开了闸门,接下来就是监管层的决心与对推出政策时机的判断了。而现在,券商一二三纵队已经强行建成,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大致完成,投资者又前赴后继赶赴股市,地下融资活动作为市场手段之一禁而不止,现在不推,更待何时?前一拨股民已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新一拨股民热望市场资金流入,推出融资融券也算顺应民意之举,更可为银行与券商营造可观的利润空间。所以预测一派乐观:股指上升500点,券商盈利增加30%以上,市场资金增加80亿元———证监会、人大法工委证券的相关负责人纷纷发言,对该政策的风险控制大表信心,融资融券可谓水到渠成。 这也不算吹牛。以往融资融券政策的失败,以及对于券商、银行等机构真金白银地付出,切实地给监管层上了一课,教会他们如何防止券商与银行的核心风险,比如,对融资融券业务担保品、保证金的强制规定,强行平仓制度、证券结算风险基金、实行信用等级制度等等,想得颇为周到。 上述政策有一个特点,即这些政策都是单边地防止券商、结算公司与银行等机构的风险,而对于投资者的风险却着墨极少。也许,一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就是对投资者最多的提醒,那些投资者应该好自为之。 但应该看到,这些投资者一旦以高息借入资金,就是穿上了永不停歇的红舞鞋,为了还款、为了支付高息,只有赢利再赢利。资本市场果真是一个如此有把握赢利的地方吗?大概上帝听了这一问题会发笑。昨晚听资本市场一资深人士谈到大笔借款后的体会,那些借贷与人力等等成本,足以让人心惊。恐怕这些决心依靠新的融资融券政策在股市一决输赢者,在资金入账之日,就是当上“券奴”之时,与以往的“房奴”也只有一步之遥。而一旦失败,作为投机者,恐怕不会有人同情他们,等这些人为券商、银行的佣金、利息用工蜂一样不知疲倦地打工仍无法赎回抵押品时,那时就会有“可悲不可怜的券奴”的文章适时而出。 融资融券推出之后仍会处于试点阶段,那些信誉卓著者(中国资本市场有吗)或者被认为改造成功的机构将成为率先受益方。至于那些监管不力融资融券应当缓行的言论,在监管层、券商眼中不过是书斋中人的不通市场之语。什么叫做监管完善?什么叫做不完善?法律不完善,有行政法规与监管层出台的细则相辅,要等到法律执行力与守法意识与成熟资本市场持平,那真是“河清无时”,再说,市场总是边改造边完善的。这些理论似是而非,实际上,在一个信用普遍缺失、风险居高不下的市场,投资者的风险与机构捆绑在一起,我们已经看到无数以银行资金为自己树立“良好信用者”最后成为银行掘墓者的前车之鉴。到那时,难道成为“券奴”的真的只有那些借钱炒作的投资客吗?一方面大力抑制投机,一方面鼓励市场冒险,在现阶段大概还不合适吧,两者相差何其远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