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扩容务必利为民所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 11:59 第一财经日报 | |||||||||
新年新气象,面对经历起伏而渐呈涨势的股市,7000万公众投资者莫不期望在2006年能有好的开局和收益。而根据中国股市历来的惯性,在许多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治之前,股市行情是涨是跌,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新股发行的数量和扩容节奏。 最近几天,监管层有关股票发行审核方面的动向,就非常引人关注。2005年最后一天,证监会公布了第八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下称“发审委”)25名专、兼职委员的名单。
一些细心的投资者发现,新公布的名单其实就是2004年底公布的第七届发审委原班人马。而比这更引人关注的消息,则是证券交易所有关人士透露的新版《股票上市规则》部分内容:证监会是否会按国际惯例,将证券上市和暂停、终止上市的审核权界定为证券交易所的法定职权。如果证监会能放弃对证券上市的行政许可权,而股票发行审核权力在今年逐步下放到交易所,那么刚公布的也许就是最后一届发审委名单了。 从趋势上看,我们不可低估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强烈意愿和推进速度。比如,逐步把市场运行权力下放到交易所,让证监会回归到政策制定和行政监控的本位角色,就是遵循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重要一环。2005年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其实已在酝酿并探索资本市场更深层的变革,这其中就包括证券发行审核权力如何进一步下放。 单纯从道理上推测,如果发行审核权力下放,交易所将直接负责股票发行审核和节奏控制,这应当有利于推进资本市场趋于良性发展。经验和教训表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交易所自己有权选择让什么样的公司上市,才有可能本着活跃、发展并壮大市场的目的,把好股票发行审核关,让更多符合投资者需求的公司上市融资。 这并非投资者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而是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训使然。中国资本市场建立至今,一直用行政方式把发行审核和市场运行人为分割。证监会直接掌控公司上市审核权,加上相关审核程序不完全透明,估值定价也缺乏更充分的市场博弈,因此才会有王小石这样从发行审核权中寻租者,也因此才会有层出不穷的股票虚假上市丑闻或不合理定价圈钱行径。 麻烦还在于,虽然出现了这类不好情况,但投资者却很难要求证监会发审委承担什么责任。而因为是相对被动地接受公司上市,证券交易所也一时拿这些劣质上市公司没有办法,只能任由其一步步破败到非退市不可,才能将其清理出场。但由此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特别是对投资者权益的损害,以及对市场正常发展的破坏则无法估量,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挽回。而这结构性问题,恰恰就是投资者谈股市扩容而色变的重要原因。 要想把不符合资质的公司挡在股市之外,要想恢复并持续支撑投资者的信心,就必须让股市运行者真正负起责任。这个责任就是通过规范监管,确保股市公平而有效率地正常运行,让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大大方方地通过正门进入股市,公开接受投资者的选择和监督。 从这个角度上说,投资者其实不必太担心,今后公司上市的条件会逐步放宽。关键在于每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与风险因素,可以在严格有序的监管之下,通过及时而充分的信息披露,为广大投资者所了解。这样投资者可以作出比较理性而清晰的判断,从而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让不同资质的公司都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不同的资源配置。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实际状况,投资者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股票发行审核权力下放,自然意味着证券交易所权限上升。那么,交易所能否用好手中权力,真正着眼于市场长远发展而“利为民所谋”,都还需要经历考验。 由此我们当然倾向于支持,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条件可以适当放宽,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必须更加严格,绝不能再重复证监会发审委那种权责不对等且把关不当的历史。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